明朝,永乐帝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完成了政治重心的北移,但是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二者相分离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政治、经济重心的不统一,造成北方皇室之靡费、百官之俸禄、边防军士之粮饷都要仰给于江南,为了供给这些需用,每年数百万石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从江南地区运送到北京,这就是在明清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漕运,漕运所运送的粮食被称为漕粮。明清时期,把江南漕粮运送到北方,除了偶尔实行海运外,主要是通过南起杭州北至京师,长达三千余里的京杭运河。因此,京杭运河对明清两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都北,而仰给于南,恃此运河以为命脉”。“其用最大,其功最巨”。
运河由杭州至京师,凡三千七百余里,总称为漕河。根据水源的不同,漕河从北至南分为六段,分别为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浙漕,“自潞河顺天津为白漕……自天津逆临清为卫漕……自临清逆南旺,又自南旺顺出茶城为闸漕……自茶城顺流睢阳为河漕……自睢阳逾高宝,连瓜仪为湖漕……自瓜洲渡长江入京口以入于杭为浙漕……”由此可知,天津以北之漕河,称为白漕,因为其以白河为主水源。天津以南之漕河,称为卫漕,因为其以卫水为主水源。白漕与卫漕分别是明朝对天津以北和天津以南之运河的称谓,到了清朝,这两段漕河分别被称为北运河与南运河。
一、北运河水源
北运河的主水源是白河。白河发源塞外,曲折东南而下,经独石城、龙门所、滴水岸堡、延庆州、密云县、怀柔县、顺义县、通州、香河县、武清县,最后流至天津府之三岔河,通过海河入海。
白河在由塞外流至天津的途中,有多条河流汇入。在通州以北汇入白河的较大河流有两条,即潮河和榆河。
潮河,“源出密云县,至顺义县牛栏山入白河”。潮河也称为鲍邱水,其本来不流入白河,但是到了明朝,为了便于漕粮北运,就人为的迫其流入白河。
榆河,即“《水经》之湿余水”,其“源出昌平县南悦儿湾,下流为沙河,会清河,经顺义县入白河”。
除了潮河、榆河外,在通州以北汇入白河的还有很多河流,如富河,“源出瓮山口,合坝河,至通州东北入白河”。黄花镇川,源“出塞外,入镇口,经昌平东北,入白(河)”。大水峪河,“自怀柔县入顺义县牛栏东麓入白河”。冯家渡河,“出口外,至密云县冯家峪口入白(河)”。白马关河,“出口外,由白马关入白(河)”。小泉河,“在怀柔县东,出虹山,由采家里入白(河)”。曲水泉,“出顺义南,入白(河)”。
在通州以北,除了以上直接汇入白河的河流外,还有很多河流通过潮河或榆河间接汇入白河,如通过潮河汇入白河的有黑城川,其“在密云县北平顶山,入潮(河)”;三藏川,又名“三城水,在密云东北,其水三川派合,曰西藏川、东藏川、中藏川,其合处曰三藏口,入潮(河)”;道人溪,“在密云东石盘谷,出龙门,入潮(河)”。通过榆河汇入白河的有涧河,其“出八达岭东,至延庆州入榆河”;芹城水,“出北山,经昌平东北,至芹城东,又南入湿余(即榆河)”;双塔河,“出昌平西村,经双塔店,至丰善村入榆(河)”;幢幢水,“出昌平西北虎峪山下,飞瀑如布,至鹁鸽岩隐流不见,或云虎眼泉其复出处,入榆(河)”。
除了通过潮河和榆河间接汇入白河之河流外,在通州之北,还有通过其他河流间接汇入白河的,如高粱河,“出昌平河涧,由积水潭入白(河)”;汤峪河,“在昌平西,出石缝山,由双塔河至富河入白(河)”;雁荡河,“在怀柔县东,出塞外,二水由大水峪河入白(河)”;七里泊,“在碾庄,自昌平至宛平西北合高粱河,由高粱河入白(河)”。
由上可见,北运河上源以白河为主,潮河、榆河分别从东、西汇入。因此,有一说法为“潮河则北运之东源;白河则北运之中源;榆河则北运之西源矣”。三条河流在顺义县汇合,流至通州以南始称北运河。另外,还有富河、黄花镇川、大水峪河、冯家渡河、白马关河、小泉河、曲水泉等众多河流汇入白河。除了以上直接汇入白河之河流外,还有很多河流通过其他河流间接汇入北运河。
北运河在由通州流至武清县的途中,又有多条河流汇入,如三里河,在张家湾流入白河。积水潭西海子,在高丽庄流入白河。通惠河和清泉河,在张家湾流入白河。凉水河,在张家湾由南新河入白河。清河,在宛平县西北汇入白河。骆驼港河,经香河流入白河。牛家务河,在王家桥流入白河。
在武清县境,又有桑干河汇入北运河,桑干河“发源代地,下合灰河、浑源川、崞川、武州川、温河、洋河、妫川、溪河、广阳河诸水。至顺天府境,自卢沟桥东南流,径固安县杨先务,又径霸州苑家口,至武清县丁字沽入白河……”其实此桑干河只是其在卢沟桥南看丹口分流后的一支,即卢沟河,清朝康熙年间改称为永定河。其另外一支名浑河,“东流至通州张家湾下冯头入白河”。
另外,通过桑干河间接汇入北运河的有易水和铁灯竿河。易水是众多河流汇合后的总称,在霸州的苑家口与桑干河合流,进而汇入白河。铁灯竿河发源于北直隶的博野县,东北流至河间府城,分为数支,又在城北合流,而后继续东北流五十余里至市庄,分为两支,一支经任丘县东北流至武溘淀,一支经东庄桥东北流至武溘淀,两支合流后,东北流至猫儿湾与桑干河合流。
北运河流至天津府境,有大清河汇入。大清河“总集七十二清河之委”,其上流支派众多,自北而南大概可以分为四支,分别称为北支、别支、中支、南支,这四支水源汇合于西淀,而后又流入东淀,通过淀河流入天津县境,在八里河口分为两支,一支沿隔淀大堤东北流三十里至韩家树,另外一支东流,经杨家庄、青光镇,流至韩家树,两支在此合流,而后继续东南流,经王家口、于家庄、炮台,至天津西沽浮桥汇入北运河。大清河在东南流的途中,有多条河流汇入,如在杨家庄有线河、颠儿河汇入,在青光镇东五里有凤河汇入,在王家口有王家河汇入,在于家庄有于家河汇入。
北运河在大清河汇入之后,继续南流,流经红桥至小红桥,有子牙河自西来汇入。子牙河因流经子牙村而得名,其在王家口分为两支,“一西北流出新挑河,一北迤东出王庆坨入东淀,自王家口而西至大城,东接静海,两岸皆有大堤也。于是东流合三河,由淀河至天津北五里注三角淀,合北运河至直沽,同卫水入海”。子牙河在其流入北运河的途中,除三河汇入外,还有其他河流汇入,如在王家口分支后,流经静海县的一支“至第三铺,有黑龙港河合,千金泊诸水自南来入之……又东至小红桥,合于北运河入海”。
以上是北运河水源的情况,可见,其以白河为主水源,在由北至南的流经途中,有众多河流汇入。在通州以北,有潮河、榆河、富河等汇入;在通州至张家湾,有积水潭、通惠河、清泉河、凉水河、牛家务河等汇入;在武清县,有桑干河汇入;在天津府,有大清河、子牙河汇入。这些河流汇入北运河后,滚滚南下,流至天津三岔口与南来之南运河合流,经海河入海。
二、南运河水源
南运河的主水源是卫河。卫河,古代又称为清河,发源于“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东流经新乡、汲县,又东北由浚县,历彰德府之内黄,合漳(河),入魏县南界,又东经大名县东南,又东北抵府城,又东北入山东馆陶县界,历武城、恩县入河间府故城县南,又东入山东德州界,又东北径河间府景州,东历吴桥、东光、交河、南皮、沧州、青县,合滹沱(河)及漳河,又东北径静海县西,又东北径(天津)县北,又东与白河会为三岔河”。此即南运河主水源——卫河之发源及流程。
同白河一样,卫河在其由南向北的流经途中也有多条河流汇入。如在其发源地——河南辉县,有三泉汇入,这三泉分别为“卓水泉,在(辉)县治西,流至云门入卫河;丁公泉,在(辉)县治西,东南流五十里至合河口入卫河;焦泉,在(辉)县治西,南流五十里至合河口入卫河”。
在新乡县,有砦河汇入。“砦河,源出太行山口,西流至本县(新乡县)永康社入卫河”。
在汲县,有圣水池河与苍峪山河汇入。“圣水池河,自本县(汲县)顿坊店东南流十一里,至谢家口入卫河;苍峪山河,自本县(汲县)西城北社来,东流三十里,至北马营入卫河”。
在淇县,有折胫河与山河汇入。“折胫河,源出本县(淇县)泉儿头,流至西阎村入卫河;山河,源出太行山,至本县(淇县)薛口村入卫河”。
在浚县,有淇水汇入。“淇水,源出林虑山中,绵历太行而东至枋头(即古淇门)入卫河”。
在内黄县,有洹水与汤水汇入。洹水,又名安阳河,“源自故洹水县,至安阳县会泉、零泉,东经永和镇,至尹家口入卫河”;汤水,“源出汤阴县西玄泉,东流至防城,会防、姜二水本县(内黄县)界入卫河”。
在山东馆陶县,有漳河汇入。漳河的发源有两处,“一出山西潞州长子县发鸠山,名浊漳,一出平定州栾平县岭,名清漳,俱东至彰德府林县合村合流,过临漳县分为二,一北至武邑县界入滹沱河,一东流至本县(馆陶县)界入卫河”。到了清朝,漳河下游的流经路线有所变化。其在直隶广平县一分为三,一至山东馆陶县入卫河,一至直隶之青县鲍家嘴入南运河,一至直隶之冀州入滹沱河。可见,明清时期,漳河在下游的分支地点及分支数量有所不同。另外,据《畿辅通志》记载:“深州傅家池,武强贾家沟、龙冶河、古河、岔河、阎家沟,广平拳壮河,阜城刘麟河、索芦河、沙河,枣强饮马河,皆入漳(河)。”即这些河流通过漳河间接流入卫河,成为南运河的水源。
在临清州,有汶河汇入。“汶河,源出莱芜县原山之阴,又一支出莱芜县寨子村,又一支出泰山之阳仙台岭,俱合汶水至静封镇合流,经泰安州、宁阳县分为二支,一支自东平州戴村坝西南流,至汶上县会白马河、鹅河,凡八十里,出分东河口,一派分流,而其经东平、寿张、东阿、阳榖、河,又经聊城、博平、堂邑、清平,凡三百六十五里,至临清会卫河,北入于海……”
在北直隶青县,有滹沱河汇入。“滹沱河,源出大铁山,自代郡东流经真定城南,至武邑县合漳水,至本县(青县)岔河口入漕河”。《行水金鉴》对滹沱河的发源及流经路线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三十里泰戏山,历代州、崞县、忻州、定襄、五台、盂县,北入真定府平山县界,径灵寿县,至真定府城南,径晋州,过保定府境束鹿县南三十里,达于深州,至阜城县,沙水入焉;滹沱河历河间府献县城南,易水注之;至交河县与高河合为交河;至青县入于卫(河)”。可见,滹沱河发源于山西,在其流经途中,会合沙水、易水、高河等河流,至河间府的青县流入南运河。另外,通过滹沱河间接汇入南运河的河流有交河县的清河、李村河,灵寿县的高阳河、淤泥河,高阳县的滋河、卫水、西韩河,平山县河、冶河。
由上可见,南运河的主水源是卫河,其在流经途中汇入多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河流,在馆陶县有漳河,临清州有汶河,青县有滹沱河,而后一同北流,至天津三岔河口与北来之北运河会合,经海河入海。
三、蓟运河水源
明清时期,蓟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都有众多漕粮被运往此地,而把漕粮运往蓟州依靠的是蓟运河。
蓟运河,又名潮河,“以其为海潮所往来也”。蓟运河的上游水源是沽河与沙河,沽河,“源出迁安县鹿儿岭,入遵化县界名曰梨河,受大水峪水、小水峪水、松棚水、三小泉水、双泉寺水、南冈水,与沙河合”。沙河,即“古之灅水,出遵化县北边城外,其源凡十,曰马递峪水、曰甘泉峪水、曰秋峪水、曰山寨峪水、曰罗文峪水、曰白枣峪水、曰大河庄水、曰清水河、曰冷嘴河、曰大安口河。又受汤河、马兰峪河诸水,西流径玉田北界南河、闻马庄各村,入蓟境”。
流入蓟州境后,有多条河流汇入蓟运河,先是淋河,其“合兴龙口之水自北来会焉”,而后西南流至南河庄,蓟州北山诸泉水汇入,径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径上仓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在嘴头村,“泃河合周村黄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泃河上游称为黄崖川,“凡黄崖关外数十里内,山谷间水之南流者均汇于黄崖关北,自关之水洞中流入,故曰黄崖川,一名广汉川。南流迳中营、下营、杨各庄至城下庄,西折迳桑园庄、泥河庄以西,入平谷县境,曲折甚多,受独乐河、马各庄河、逆流河诸水,入三河县境,又转入蓟县境,自黄旗庄西北起……至嘴头庄与沽河合”。
沽河与泃河在嘴头村合流后,进入宝坻县界,在宝坻县境内,先是“淤泥河自西南来入之”,而后折向东南流,至大沽庄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折而西,径长亭店复折而南,流至八门城,鲍邱河与窝头河汇入。鲍邱河,“发源密云北山,经三河、夏店等处,至邑(宝坻县)之虎将庄入境起,至王补庄与窝头河会,计长五十六里。雍正四年(1726年),派工员佟保等疏浚,其八门城出口,河身浅窄纡曲,乃自林亭口别开直河一道,至尹家庄宽江入蓟运河……”窝头河,又称为渠河,“自香河县蒲石河东注,径流城池,由开源水关入城,径武曲桥,直注文昌阁,下过文明桥西抵文庙之泮,复自阶升桥南流,由通津桥出节流水关,蜿蜒百里至八门城,会潮河(即蓟运河)入海”。过八门城后,蓟运河折向东南流,至盛家庄,还乡河北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乡河南支自东北来汇入。还乡河,即浭水,又名环香河。出迁安县泉庄黄山之麓,西流至岩儿口入丰润县东北界,继续西流,径五峰头,至韩家厓头折向西南流,至洼答村折而南,径东马庄又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径鸦鸿桥,至运河头复折而南,至赵官屯分为两股,一股西南流,径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庄入蓟运河,一股南流,径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运河。
过江潢口后,蓟运河进入宁河县界,在梁城所北分流,环城而过,又于城南合流,而后东南流,经芦台,至南涧沽,筐儿港引河汇入。又东南流至宁车沽,青龙湾引河与淮鱼淀西引河汇入。此后,蓟运河汇众水继续东南流,至北塘口入海。
由上可知,蓟运河的水源有迁安县的沽河,遵化县的沙河,蓟州境内的淋河、泃河,宝坻县内的淤泥河、鲍邱河、窝头河、还乡河,宁河县内的筐儿港引河、青龙湾引河、淮鱼淀西引河。这些河流汇成蓟运河,东南流至宁河县的北塘口入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天顺(1457—1464年)初年以前,蓟运粮“由直沽出东海,由东海折入北塘口”,然后通过上述蓟运河,北达蓟州。后因漕船在渤海屡被风波漂溺,于是天顺三年(1459年),开凿天津直沽河口至北塘河口的新河,长四十里,位于现今宁河县南一百二十五里。此后,蓟运船不再经行渤海,而是由天津直沽河口进入新河,由新河进入蓟运河,由蓟运河上达蓟州。因此,明清时期,蓟运河以天顺三年(145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天顺三年(1459年)以前,其起讫点南为北塘口,北为蓟州城。天顺三年(1459年)新河开通后,其除了包括原有河段外,增加了新河,即其起讫点南为天津直沽口,北为蓟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