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世界的七大教子理念
15313700000066

第66章 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可能毁掉孩子头脑的“思考节约装置”天下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灵活敏锐的头脑,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自己有思考的机会,尽量去使用大脑。人的身体肌肉如果不经常运动,很快就会萎缩。同样的道理,头脑不用,也会很快僵化。

人类的脑部构造非常巧妙,其中有一种可以节约思考的“思考节约装置”。

例如,当我们碰到一个类似昨天已经处理过的问题时,大脑就会简单地采取和昨天一样的解决方法,而不再辛辛苦苦地去思考新的对策。换言之,除非今天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昨天的方法来解决时,我们的大脑才会开始灵活地运转。

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节约装置”确实带给我们很大的益处。否则,像洗脸、吃饭、走路等日常问题,如果每天都要费心去思考如何解决,大脑一定会累得无法动弹,并且效率很低。由刁二“思考节约装置”的存在,我们可以不经思考,习惯性地处理某些问题,而有充裕的脑力去应付新的问题,同时保持头脑的功能。

“思考节约装置”的存在,对人类而言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相对的,它也容易造成致命性的害处——它会使得大脑以固定化的模式思考,这种疾病比癌症更可怕。一旦受到这种疾病侵袭,我们的头脑就会生锈,开始走上老化的道路,换句话说,头脑会很快地衰弱。

表面上看来,这种可怕的疾病具有类似于老化现象的症状,因此有人认为它是老年病的一种。而事实却不是如此,任何一个年轻人,甚至于小孩,都可能有思考模式固定化疾病的存在。尤其是对于幼小的孩子,这种病更会发挥它可怕的威力,因为孩子的头脑正处于发展阶段,一旦固定化,就会后果堪忧。以狼女或在动物群中长大的孩子为例,头脑弃置不用的人,精神发展会有严重性的退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对孩子展开“激发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避免“思考节约装置”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制造机会逼迫孩子面对问题。

据研究,智能上升的程度,相当一部分决定于孩子周围环境给予其智能发展上的刺激,为了提升孩子的智能,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就必须给孩子适当的刺激,有必要对孩子展开“激发教育”。所谓激发教育,就是以促进孩子精神发育为出发点,给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也就是有意图地制造使孩子头脑发育更好的智能环境。

多湖辉认为,许多幼儿园实行的以极端自由游戏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鼓励。当然,多湖辉并不是全盘否定自由游戏的效果,在自由游戏中,孩子会面临各种问题,而被迫做各种判断。例如,一个孩子在溜滑梯,渐渐地,许多孩子也都产生了溜滑梯的念头,大家你争我抢,开始吵架,结果弄得大家都没有办法好好地溜滑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停止争吵,思索对策,最后也许有人会提议猜拳决定顺序……于是,孩子们就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自由游戏可以提供让孩子们自己设法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从而让孩子们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课题只有在自然发生时才能做到?难道我们不能刻意去制造这种机会,让孩子们往这个目标去发展?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们依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父母就应该考虑各种条件,有意地制造问题,给孩子提供思考的机会。

换言之,父母,尤其是母亲,一定要成为教育推动者。对于一些母亲而言,这可能是个难题,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的头脑发展,甚至还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应该是相当值得一试的方式。

如何才能让孩子多思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因为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教育推动者的母亲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下面是多湖辉的一些具体办法,不妨参考一下。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企业界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名词。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上司为员工设定一个目标,监督员工去完成,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使员工失去自主工作的意愿。至于“目标管理”,则是行动者自己在自身允许的范围内设定一个目标,这样行动者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决定努力的方向。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既然是自己设定的目标,肯定有动力去积极完成。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孩子,所以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设立目标,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设立了目标,就会产生努力的意愿。如果强迫孩子接受父母一厢情愿为他们拟定的“你必须好好学习,拿到理想的成绩,才是好孩子”的目标,很可能使孩子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为孩子制造难题过去的父母常说:“愈是内心疼爱孩子,愈要让他出外历练一番……”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孩子离乡背井去外地来说,它真正的意思是,真正希望孩子成长的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一些难题,把它当作一种训练。

遇到简单的问题时,让孩子运用自己已经习惯的思考模式,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相对的,面对难题时,孩子就必须彻底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如果仍无法解决,就必须破坏、放弃既定的思考模式,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再者,解决简单的问题时,没法知道是已经运用了自己全部的思考力,还是只用了一部分,所以不能对自己的实力作一番检验。而面对难题时,不得不再次检查自己所用的思考方式,因此对于发现自己缺点、错误是大有帮助的。

某一所小学的老师曾经把学生带到百货公司,发给他们每一个人50日元,要求用这些钱尽可能买回最多的东西,但区区50日元平常连一块巧克力糖都买不到,更何况在专卖名牌商品的百货公司里,能买到什么呢?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都手足无措,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来想办法。最后他们才发现,只要肯动脑,一点点钱仍然能买到不少东西。由此可见,这种难题可以使孩子的头脑更具有弹性。

父母对于面对难题的孩子不应给予直接的帮助面临难题,对孩子而言,正是发挥思考力的最佳时机,做父母的不妨做个旁观者,当然,偶尔提供给孩子一点建议或帮助,还是必要的。但是,提供帮助也应该讲求技巧,有些父母帮助孩子的方法就不高明。

例如,孩子在路上跌了一跤,美国的母亲会和孩子说一二句鼓励的话,站在一旁等他自己站起来;而非洲有些民族的母亲们则是模仿孩子,跟着他摔一跤,再自己爬起来,绝不会伸手去帮忙。因此,美国人是采取言词的鼓励的方式,非洲人是采取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没有给予直接的帮助。

而中国的母亲多半马上就会心疼地伸手把孩子扶起来。父母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确实可以使孩子马上渡过难关,可是却无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因此,只要给他提供侧面的帮助,让孩子多多运用思考力,这就足够了。给予孩子直接的帮助是不高明的方法。

不要禁止孩子的自言自语你是否注意到,四五岁的孩子一旦沉迷于自己的游戏中,就会自言自语起来,你在旁边听他念念有词,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其实他说的话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是在用嘴巴说出自己脑中的思考过程,实在相当有趣。

孩子自言自语,是一种思考的表露,父母千万不要觉得烦而禁止,否则这就等于禁止孩子思考。事实上,人类在进行思考活动时,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如果是成人,由于思考过程是内言化的,所以不会用嘴巴说出来,而四五岁的孩子,智能的发展尚未到成熟阶段,自己的思考过程无法内言化,只好说出口。孩子读书也是如此,一个孩子要能够默读,必须具有七八岁的智能。也就是说,孩子一定要了解书中的每一个句子,才能默读。

由此可见,随着智能的发展,孩子即使做同样的思考活动,表现于外在的形态也有不同。因此,年幼的孩子在自言自语或大声念书时,父母绝不要去禁止。

和孩子交谈时,尽量问无法以“是或者不是”回答的问题新闻记者采访的诀窍之一,就是尽量不要询问对方用“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例如,“你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吗?”“是!”“你念的是大学部吗?…是的!”这种问话方式,根本没有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

如果改成“你对千叶大学的看法如何?”,对方就必须动脑筋去思考,说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愈是优秀的采访者,愈会采用能引出对方个性、想法的询问方式,不至于让对方一直以“是”或“不是”粗略地回答。

所以,和孩子交谈时,你也可以运用这种采访式问话。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母亲和孩子交谈时,一开始就把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夺走,例如“那个是邮筒吧?”对于这类的问话,孩子回答的范围自然有限,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

和孩子谈话,至少要让孩子说出“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等。经常让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培养思考力、表达力是非常有效的。

经常拿孩子提出的问题来反问他为人父母者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要问呢?其实,孩子就是通过这些问题和答案,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只要父母在回答问题时,稍微运用一点儿技巧,就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智能发展。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自己去发现答案,也就是以“如果……”的形式去反问他。例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要睡觉?”时,你就可以反问他“你认为晚上不睡觉会怎么样?”孩子会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晚上不睡觉的结果,最后他可能会回答:“晚上不睡觉就会想睡”、“会疲倦”、“早上起不来”。

利用反问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思考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所有可能的答案,进而培养孩子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