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生存密码
15316600000012

第12章 关注你身边的健康运动

太极拳

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有是一种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结合,加以创新的治病强身、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在太极拳精典论著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话。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弱者复壮,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

太极拳在我国历代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使它无论在技术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内容,成为具有宝贵医疗价值的轻松柔和运动项目。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研究表明太极拳确实具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

太极拳具有充分调动人的精神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太极拳讲究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的锻炼调整,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特效。

太极拳讲究柔顺,刚柔相济,随机转化,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利于人们的心态、心理的调整,发挥正面a型性格,减少内向性格影响,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太极拳讲究松静自然,对于解除精神紧张,提高精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

太极拳讲究保持舒畅的腹式深呼吸,促进内脏的蠕动,起到调整内脏、提高功能的作用。

从事太极拳锻炼的人群普遍感受到它具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

多年来,对中老年人群的心电、脑电及血脂水平的定量测试表明,太极拳锻炼对心脑功能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长期练太极拳的人的脑电波中a波(觉醒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种状态能极大地增强人体内脏功能及免疫能力。

研究结果还表明,太极拳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睡眠、性格、记忆力与动作稳定性,促进心脏功能、代谢功能的提高,有显著的抗衰老效果。对人群的微循环测试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能使人体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我们相信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终将全面揭示太极拳提高人体生命质量的奥秘。

太极拳对各个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和一般的健身体操不同,除去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专注,心静、用意,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活动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太极拳对各个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简述于后。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和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太极拳的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因为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体舒心静,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用意不用力,这些都是对大脑活动的良好训练。此外,从动作上来讲,太极拳的动作,练习时要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训练作用。这样就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从而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练后精神焕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练者高度的情绪性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性的提高,在生理上有极重要的意义。国外一位医学专家说过:“提高了患者的情绪,就等于将病治好了一半。”以上说明,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太极拳的动作,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均匀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的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全身各部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由于要求深长均匀的自然呼吸,且要气沉丹田,呼吸的效果增加,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改善了心脏的营养过程,为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建立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太极拳深长的腹式呼吸,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肺活量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对新陈代谢方面的影响

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是太极拳重要的健康因素。老年人的很多疾病是与新陈代谢的降低分不开的。因此,坚持打太极拳,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生理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改善了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它几乎适应各种人体慢性疾病的康复,对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病、肝病、肾病、腰肌劳损、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等等,都有良好的疗效。它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养生、保健运动。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键是找好老师:

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首先是模仿,老师路子不对,学生模仿的动作自然就走偏。

一位优秀的太极拳老师有以下特点:

1、轻松柔和:架势平稳舒展,动作柔和。

2、连贯均匀:从起势到收势的整套动作都紧密衔接,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身体重心始终在一个平行线上前后左右移动。

3、圆活自然:在打太极拳过程中手臂的动作带有弧形。

4、协调完整:整套动作上(手)下(脚)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一体,以腰为轴,用腰部力量自然带动四肢。

5、刚柔相济:既轻灵又稳重、既柔和又有力。

第二、人到心到:

学习时要保证内心的宁静,找到与老师能互动的感觉。边聊天或者边看别人扭秧歌边打拳是毫无效果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内心不能安静下来是学不好太极拳的。

第三、准备活动:

正规的老师有一套规范的准备活动,大约需要30分钟。它吸收现代运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结合太极拳的项目特点又重点突出。首先从颈椎的小关节开始,严禁快速旋转颈部的活动。要慢慢进行,以防有颈动脉型颈椎病的发作(头晕甚至导致跌倒)。

肩部关节是我们身体内可以做动作方向最多的关节,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动退化了,因此肩部动作都要拉开到位,并停留几秒钟。在做上肢肌肉活动时,心率开始跳得快一点,身上开始发热。然后腰部脊柱关节缓慢左右旋转,接着髋关节、膝关节都分别进行旋转牵拉。接下来是四肢和全身较大范围和力度的活动以及整理活动。做完后全身发热,肌肉韧带拉开,以保证习拳中不受伤。

第四、动作到位:

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一个定势动作先做到位,然后搞清楚定势之间的过程走向。与做广播体操不大一样的是学习过程要长得多,前者可能只需要一周就能大致比划的做下来。后者例如最简单的太极拳简化24式至少需要2个月能比划到位就不错,真正掌握精髓还需要长期演练。

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第五、腹式呼吸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第六、马步适度:

很多人中年以后开始学习太极拳,总有一部分人因为膝关节疼痛而退出,一方面马步不宜过低,保持在100度以上,膝关节不要超过足尖的高位马步即可。还要注意足(脚尖)膝、肘相对,意即膝关节与脚尖保持一致方向,以免膝关节扭曲受伤。

第七、坚持不懈: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练习太极拳至少保证每周3~4次,最好每天一次。坚持数年必有效果。锻炼虽不能返老还童,但到老年后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第八、重内轻外:

对于那些已经掌握基本动作的人,要体会身心放松的感觉,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姿势上,看起来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无论对于防身还是健体作用不大。这也是针对现在大多数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

健身气功

气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现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一种自我保健的锻炼方法,它有其独到之处。气功有硬气功和静功之分。静功,就是通常说的气功。气,按中医理论,就是指人们呼吸空气以及人体内在的“元气”。练气功,就是要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和体内的恢复能力。对于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气功有一套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包括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调心(神经)三方面。这三者相互联系、制约。练气功就要掌握这三方面的要领。采用“内向性”的锻炼方法,主动控制意识,掌握自身的内在行动,调动和增强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健身祛病的效果。

健身气功的养生保健作用

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是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为运用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在其所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较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现引用几点如下:

1.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气功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

2.调节阴阳

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祖气功调整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而实现的,此作用并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气功治病、保健的机转所在。

3.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凡气血弱者,通过练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功对各系统的作用

1、增强大脑功能。健身气功锻炼可减轻或消除大脑皮层各种不良刺激,可调节中枢神经,促进大脑皮层和全身脏器的调养,提高记忆能力和开发智力。

2、调节各系统功能。实践应用证明,健身气功锻炼对防治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动过整或心动过缓、高血糖或低血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症都有一定作用,说明健身气功锻炼对人体各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3、促进血液循环。实验研究证明,长期坚持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大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的血液流动,而且还可以减少异形血管的管样数量。这说明健身气功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大影响。实践应用也证明,锻炼健身气功后,四肢温暖,全身微微出汗,酸痛症状明显减轻。对防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症都有良好作用。

4、减少能量消耗。实验研究证明,练静功可以不同程度降低能量代谢,可使人体从“耗能”态转化为“储能”态。有人研究后发现,练功后人体血液中ATP含量比练功前显著升高,说明练内养功有储能作用。因此经常锻炼健身气功能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存,有利于养生保健,抗衰防老,延年益寿。

气功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

如果病人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那么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如胃溃汤胃病患者可练习内养功;肿瘤患者可选择行步功或郭林新气功、自控气功等;高血压、神经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选择放松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强壮功,以培补元气;颈肩病患者可选香功等以颈肩活动为主的功法,这样有利于颈肩功能的恢复。

气功的特点

坚持正规的气功锻炼,能够强身健体,那么,概括来说,它有哪些特点呢?

1、发挥练功人的意识能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气功疗法则是患者通过亲自练功,自己为自己治病,变被动为主动。

(2)变外部为内部,变他养为自养: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很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医疗服务,是气功锻炼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又一体现。

(3)变物质为精神:气功疗法要求练功人修心养性,强调自我精神调节,改善情绪,培养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呼吸、形体、心理锻炼的有机结合。

呼吸、体势、意念三类锻炼方法,也称作练功的三要素,其中意念锻炼是统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所说的“全凭心意练功夫”,就概括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意念的锻炼实质是一种心理锻炼,但不同于普通的心理疗法。体势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即所谓的“外练筋骨皮”。气功锻炼有多种呼吸方法,主要是用来吸引注意力帮助入静的一种手段。练功时将心理、姿势、呼吸的锻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3、心身同练整体观。

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亦即精神与形体同练。也可陶冶性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性格。心身同练的另一层含义是气功锻炼的整体性。气功锻炼时所产生的效应对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及心理同时都有调整作用,而不是只对一个内脏、一个系统起作用。

4、调动和培育人体生理潜力。

潜力属心理学范畴,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潜力的调动。这种变化之剧烈,甚至可以引起人体的形态实质发生改变。这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正是我国传统养生气功具有疗效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我国传统气功的作用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体现在对人体潜力的调动与培育上。研究掌握并利用这一规律,等于在中医宝库中挖掘和发展了一门更高一级层次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一个补充。

练习气功的注意事项

气功的练习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除了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功法外,在练功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1、要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要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点练功。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练功,最好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练功,也应保持空气流通。

练功场所的光线宜暗些,有利于较快入静。但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分。

2、还要注意练功的次数和时间。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练习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练功时间,每次延长到20~30分钟。在疗养院或在家中休养者,也可以每天练功3~4次。在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去掉烟酒嗜好,同时,要注意避免七情干扰,保持情绪稳定。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但要注意的是在饥饿和饱食之后,都不宜练功;发热、腹泻、重感冒或身体过度疲劳时,均应暂停练功。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4、功前要摆脱烦恼,心情愉快。在上功前20分钟即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作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若采用卧式,应脱掉外衣,安卧床上。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精神过于兴奋,心情不愉快,身体过于疲劳,过饱或有饥饿感时不宜练功。

总而言之,进行气功锻炼,应掌握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后必能取得良好的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养生术,是医疗与体育结合的健身运动。

练功方法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调息、调身、调心

练功之法,首先是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功夫。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所谓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

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调身的总要求是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摇,注意道路,气贯丹田,呼气提肛,吸气放松。总之,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

练习气功的要领

著名气功师刘贵珍认为,练习气功要掌握以下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瑜伽

瑜伽源自印度,是古代印度哲学弥曼差(Mimasa)等六大派中的一派。瑜伽是梵文词,意思是自我(atma)和原始动因(theorininalcause)的结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瑜伽的派别分几种:智瑜伽王瑜伽哈达瑜伽译业瑜伽密宗瑜伽等等。

5千年以前瑜伽的修行者,就覆盖于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地带的原始森林中修行。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流行于欧美,目前在日本、台湾、香港、尤其是西方国家非常的盛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令很多的人充满着巨大压抑感。近年来;来自不同介层的人士,包括(著名的影星、流行乐坛的宠儿、政坛要员、白领等)都以瑜伽作为强身健体的良方。我们现在所流行的,练习得大多是哈达瑜伽。

瑜伽是一种呼吸,冥想和形体运动的完美结合,其包涵了:动(练筋、骨、皮)静(练精、气、神)的养生健身运动。它通过各种姿式按摩、牵引身体的各个部位,调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达到保健、清除潜意识的垃圾,是一种减压和心灵美容的良方。亦可排毒、减肥、塑身、静心、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消除紧张和舒缓身心疲劳。

瑜伽还包含了许多哲理,让人们了解人生的真谛,并可使人们放弃那些对健康有摧残力的习惯及克服不良的行为。

它是集医学、运动学、哲学之大成,是一种内容广泛的科学,它能使人们内在精神、意识、性格及潜能都得到改善,它虽源于印度,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不仅要知性的、感性的而且要理性的去实践它,它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使人们拥有健美的身材,靓丽的肌肤,达到健康基美、静态形体美、动态美、内在美(气质美)整体美五个层次美的追求。

简单来说,瑜伽是一种藉由意识调整呼吸、以身体姿势达到全身平衡,恢复身体自愈能力的训练。

瑜伽的功效

1、有助集中注意力:完整均衡的收缩、伸展动作,则可训练全身肌肉与关节弹性,这是走路或骑脚踏车等单一运动无法达到的效果。

2、刺激腺体和神经系统,回复到自然状态:不协调的情形也可以获得改善。譬如研究发现,瑜伽可以善更年期妇女的不适症状。

3、改善更年期妇女的不适症状:采用瑜伽的前弯动作,按摩神经内分泌腺轴,如甲状腺、肾上腺等,来调整更年期妇女因荷尔蒙失调造成的情绪不稳和失眠。

练习瑜伽注意事项

瑜伽体位法有上万个动作,包括弯、叠、折、俯、扭、抑、屈、伸、提、压等,不正确的练习会损害健康,扰乱心神。一定要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

练习时间:每天练习,可以选择清晨,中午或是晚上,最好饭后2-4小时空腹练习。

练习地点:通风、安静、优美的环境,若有条件,选择室外练习更佳。

服装:宽松、轻便、舒适即可,尽量少带饰物,诸如项链,耳环,发饰之类的。

呼吸:一般用鼻腔呼吸,动作应与呼吸协调。调息是一种瑜伽修习者不可跳跃的练习方式。调息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通过对呼吸的某种控制使练习者达到某种状态。一般情况下,通过练习调息可以强健,清洁练习者的气脉(在瑜伽者的眼中人身体存在着许多能量管道,其数量众多不能一概而论。)使身体的呼吸系统更健康,生命更有力量。调息的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的变化上,实际上它可以镇定练习者的心绪,使练习者更好的进入平稳宁静的状态,是一些冥想类练习法的有力的辅助方式。瑜伽的呼吸特色在于将横隔膜最大幅度移动,完全将气呼出再吸气,这使得我们将二氧化碳、废物、污浊的空气完全排出肺部,维持肺部的健康。同时横隔膜的上下运动还可以按摩腹脏器官。

姿势:以赤脚练习为好,站立的姿势地上不能滑脚,坐卧跪的姿势可在地毯或毡子上做,最理想是在空气流通舒爽且有足够空间伸展肢体的地方。做上体往下倒立的姿势时,高血压、低血压患者、头部受过伤害的人,晕眩病人、心衰的人不要做,经期妇女也不要做,以免头部充血而发生危险。

饮食:练习前至少3小时内不能进食,练习完半小时后可进食,尽量吃新鲜、自然的食物。瑜伽把食物分为惰性食物(肉类)变性食物(辣椒)悦性食物(果蔬、牛奶)。瑜伽修行者建议多食悦性食物,少食惰性食物,禁食变性食物。

年龄:适宜各种年龄的人群,但动作力度应因人而异。每一种姿势都有一个使人舒展的点,请在练习中关注身体变化找出这个点。

沐浴:可在练习前沐浴使肌肉更柔软,练习后呼吸恢复正常且出汗已经停止后可沐浴。

意念:将意念放在动作及身体的变化上,感受身体及心灵的变化。身体应该是放松的,心境该是平和的。体位练习:一定是以自身舒适度为准,不应过于用力,若身体过于疼痛应停下放松。瑜伽练习的每一步骤到要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练习过程中逐步增加力度和难度。每一个体位动作都有其特殊性,在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对一些疾病却有不良效果,因此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了解这一体位动作的适宜人群再进行练习,从而避免或减少瑜伽对身体的伤害。不用担心自己筋骨硬,承受不了各种姿势的折磨,其实只要按照老师的练习程序,再配合老师所指导的呼吸和伸展身体的技巧,顺其自然、慢慢进展。

瑜伽垫:垫子要有支撑性,太软或太硬都不好,千万不能让脚下打滑。

程度:应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易过渡逞强,只要在个人极限的范围内,温和的伸展肢体即可,尽个人所能,欲没过度而伤身,才是正确的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