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12

第12章 “先合作”,然后引之大道

“南怀瑾语录”

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

…………

这些过去历史上的人物,也不错啊!为什么呢?有理想,有抱负,尚未得志时,不妨在个性上将就别人一点,先取得别人的信任,肯与你合作,以后才慢慢地引导他们走上大道:“先合作,然后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种处世的办法啊!

南怀瑾所谓“先合作,然后引之大道”,简而言之就是“先适应,后改变”、“先生存、后发展”。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抗日战争时期,南怀瑾曾到过四川。在此期间,他为了找碗饭吃,来到一家叫做《金岷日报》的报社。当时,柜台上坐着一个老头子,南怀瑾便上去请安,问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使。老头子把他打量了一下,问他是哪里人,不是日本人吧。那时候的人都很怕日本的特务或汉奸。他连忙说:“我是浙江人,逃难逃到这里,想找一份差使,好有碗饭吃;随便什么事都行,倒茶扫地也干。”

这时,坐在里面的老板听见了,伸出头来看看,就叫他进去。南怀瑾还是那句话:流浪到大后方来,举目无亲,没有饭吃。老板就说:那好啊,你就来上班,我们缺一个工友,扫地的。他当天就在那家报馆上了班——扫地。

这个老板姓许,在一边看了一会儿,便把南怀瑾叫过去,对他说,看样子你不是干这种事的人。然后,许老板又问他会不会写文章。他不敢说大话,只说自己在私塾里念过“子曰诗云”等等。许老板马上出了一个题目,叫他写一篇文章。南怀瑾大笔一挥,许老板看了非常满意,就让他当了报纸的副刊编辑。

报社也就那么几个人,所谓编辑,除了经常写些文章外,什么杂事都要干。不过,对于南怀瑾来说,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总算有一个立足的地方,有一碗饭吃。

毋庸置疑,当年的南怀瑾先生已经深谙”“弯曲”二字的真谛。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宁愿放下文人的架子,从扫地做起;之后由于才能不凡,被任命为编辑。他这样做,与陶渊明提倡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并不矛盾。后者需要放下个人的气节与尊严,前者放下的只是所谓的“脸面”与“文人架子”,是一种适应现实的灵活做法。

现代社会是需要这种“先适应、后改变”、“曲线生存”的处世态度的。在社会变迁中,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生活节奏加快,交通工具增加,电子系统丰富,这些都会导致个人的情绪纷扰甚至身心疾病。这时,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健康,就要看他对生活的变迁是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许多人行走于社会,常常带着一股闯荡江湖的侠气,在碰壁后更是毫不妥协,最后在与诸多社会规则的抗争中倒下。

不过,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似乎并不强大,甚至处于弱势地位,却能够在来自各个方面的压迫中顽强地生存。因为他们懂得适应,肯将自己的身体暂时扭曲,从而在压迫的缝隙中向上发展。终有一天,他们会摆脱束缚和压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同样是没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意志和追求,懂得适应的人却更能生存于社会。

如果将“先适应、后改变”的“曲线生存”法则运用在更具体的现实生活中,那就是许多失业者或者初次求职者,应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虽然此种做法的利弊还处于争论之中,但起码它是一种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目前的“现实”就是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寒流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这个现实,“先就业”就是一种适应现实的做法:先解决生存问题及工作经验的问题,然后“再择业”,以图发展,求得人生的改变。看来,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今人的确有很大的现实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