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28

第28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

南怀瑾先生认为,“修行是从各方面着手的,无一处不是修行处”。学习也是如此,“处处留心皆学问”。他说:“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南怀瑾语录”

修行是从各方面着手的,无一处不是修行处;并不是打坐或拜佛才是修行,吃饭、穿衣,乃至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要在日常生活里来锤炼,才是修行;行住坐卧,无时无刻不在修行。……金刚经是从吃饭开始的,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

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吃饭穿衣是修行”虽是佛教用语,但如果用在日常的学习问题上也一样合适。这与他的另一句话:“随时随地要学习”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调一种“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求学理念。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对于他一再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洒扫洗杯等小事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南怀瑾给他的学生们立了一个规矩:凡是到他那里听课的,都要给大家洗茶杯、扫地。不管学生是什么教授、博士,都要做这件“功课”。如果学生不会洗,不会扫,南怀瑾就会示范给他看,比如洗茶杯时,要认真擦洗,不是冲一下就算。尤其是杯子内侧最上面的一圈,是嘴巴要接触的地方,很容易因细菌传染疾病,要特别仔细地刷洗。他认为学习要从小事做起,如果连最简单的洒扫应对都做不好,就不要谈做什么大学问了。

南怀瑾先生所推崇的学习或学问,绝不是现在那些道貌岸然、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所谓“知识精英”心目中的学问。它是真正扎根于生活、得之于体悟,又可以付诸于行动的东西。

这种学问从哪里来?不一定在书上。处处留心皆学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过而知仁”。看别人,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也就是说,随时随地有思想、要见习、体验、反省,这就是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所得的就是学问。

南怀瑾先生所倡导的这种深植于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是淡泊名利,是人情练达;是一种体验,是理解后的体验,实践后的体验,体验后的提高。是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随机应变;是碰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是正面攻不上时善于迂回包抄的机智;是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事物内在联系的眼光。

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怎样在生活中增长自己的学问:

(1)从生活中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比如,你可以从别人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一些好方法,或者从自己所做的错事中获得经验教训。人类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开始于生活小事之中。

伟大的科学家瓦特,小时候看见炉上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在蒸汽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并发出声响,所以他后来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童年的时候玩飞行陀螺,就产生了飞行幻想,并留心观察风筝和鸟类的飞行,滑翔和升降起落,后来他们发明了飞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由于善于观察周围的事,善于从生活的小事中学习,从而产生了伟大的发明、创造。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发现地球引力,正是因为他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仔细。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是由于一个落下的苹果。可是,一年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地球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多观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学习,学习一些小知识,或者学大道理,从中理解并悟出道理来。

(2)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

学习时,读书是最简单的事,通变化最难。只有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才是真学问。儒家所讲的“学”,从来不是死读书,它是一项学习、思考、求真、实践的系统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如果只是学习的话,差得还太远。读书不是为了死背书上的知识,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学问不只在岗位,也不只在书本。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陈云同志也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学习时,不仅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书。投身到大自然中,不仅可以陶冶性灵,还可以助长学识。许多名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获得杰出成就的。

司马迁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不仅是因为他掌握了丰富的遗文古书、诸子杂记等历史档案资料;还由于他二十岁时就走出家门,游历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历史遗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历史资料。徐霞客能成为伟大的地学家,其得益于山川景物之助就更加直接和明显了。他从22岁开始,直到去世为止的30年中,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和西南,深入到道路险阻、人迹罕至的地方搜奇访胜,获得大量新的资料和结论,纠正了过去旧的成说,写出了《徐霞客游记》。

只要我们处处多留心、事事多上心、时时多用心,就总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朵朵浪花,甚至在生活的夹缝里觅到春光、找到闪光点,总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获得真知。这就要求我们不读死书,读活书,注重在“无字句处”做文章,善于在“诗外”下苦功夫,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探寻。每一名有志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人,如果你能够抱持一种“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那么你不必费尽心力考入大学深造,也不必夜夜在灯下皓首穷经,也能够在诸如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在事业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不管是现实中,还是书的世界里,能够被我们发觉的知识到处都是,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去寻找,我们就会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