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29

第29章 学思结合无罔殆

“南怀瑾语录”

你们光晓得敲个木鱼,不去参究,那有什么用?念经要一边念,一边参究才是功德无量,否则你念经与念石头没有两样。

南怀瑾大师认为: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学习的形式和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学思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南怀瑾在成都时,与宿儒梁子彦结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

有一次,他们谈到有关《大学》的话题。《大学》历来被称为“大人之学”,是教人学做“大人”的。南怀瑾发表见解说:“《大学》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的发挥;《中庸》是从《乾卦·文言》引申而来的阐扬。《乾卦·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梁先生说:“你这一说法,真有发前人所未说的见地。只是这样一来,这个‘大人’就很难有了。”

南怀瑾说:“不然!宋儒们不是主张人人可做尧舜吗?那么,人人也即是‘大人’啊!”

梁先生颇不以为然,又无词辩驳,便说:“你达到了‘大人’的学养吗?”

南怀瑾说:“岂止我而已,你梁先生也是如此。”

梁先生莫名其妙,便请他解释清楚。

南怀瑾于是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我从来没有把天当做地,也没有把地当成天。上面是天,足踏是地,谁说不合其德呢!‘与日月合其明’,我从来没有昼夜颠倒,把夜里当白天啊!‘与四时合其序’,我不会夏天穿皮袍,冬天穿单丝的衣服。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我清楚得很,谁又不合其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谁也相信鬼神的渺茫难知,当然避之大吉,就如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趋吉避凶,即使是小孩子,也都自然知道。假使有个东西,生在天地之先,但即有了天地,它也不可以超过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除非它另有一个天地。所以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有鬼神,鬼神也跳不出天地自然的规律,所以说:‘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听了这番高论,梁先生便离开座位,抓住南怀瑾的肩膀说:“我已年过六十,平生第一次听到你这样明白的人伦之道的高论,照你所说,正好说明圣人本来就是一个常人。我太高兴了,要向你顶礼。”

后来,梁先生逢人就夸南怀瑾善于学习、见识高明。

上文故事中提到的关于“大人”的言论是《周易》里的话,原文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大凡杰出的人,品德跟天地之道相合,智慧跟日月之明相合,行为跟四季变化相合,成败与鬼神喜恶相合。总之是说人的意志不能与客观规律相违背。故事中,南怀瑾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并能自圆其说,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确实是经过了一番独立的思考的。他被人尊称为“当代儒学大师”而不只是一个“寻章摘句”的老学究,是与他这种“既学又思”的学习态度或者说学习方法分不开的。

世上有两种糊涂虫,一种学而不思,一种思而不学。南怀瑾大师认为“学而不思”的人可以做学者、教书,这还是抬举了他们。真正能把书教好就不简单,就不算“罔”了,哪里还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学而不思”的人,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他们只知道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因此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他不会举一反三,原有的知识就派不上用场了。“思而不学”的人危害更大,因为他们常常自以为是,满脑子偏见,每天觉得这件事不公平,那件事不公平,每天看不惯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带着这种观念,肯定会说很多错话,做很多错事,其结果是害人害己。

为什么要学、思结合?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消化掌握学习的知识,使书上讲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朱熹讲读书要“心到”,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掌握它的主旨要领,领悟它的精神实质;只有掌握精神实质以后,才能受到启发,引发出自己的思想见解。这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自悟。学习中的自悟是很重要的。“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洪应明《菜根谭》)科学文化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都是从自悟中得来的。

二是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发现书中缺点和错误,不做书本的奴隶。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对《尚书》中《武成》篇说的“血流漂杵”提出疑问。武王伐纣,是以仁义之师征伐不仁德的人,受到天下人的拥护,怎么会血流成河,能够把棒槌都漂起来呢?《尚书》虽然列为六经,孟子对它并不迷信,而是采用分析的态度,认为《武成》篇不可全信,取其二三片竹简就可以了。

我们读书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书上说的,或者本来就有错误,或者本来正确,因为情况变化现在不适用了。这样,就需要用新的结论去代替它们。如果迷信书本,句句照办,字字照办,在实践中就要碰钉子。因此,读书贵疑,有疑才会引起思考,有疑学习才能深入。即使是学习正确的理论和知识,也要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当然,也不能对书上讲的都怀疑。当疑则疑,当信则信,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学习与思考应当是共生的,不能割裂。只有这样,才会不罔不殆,才能获得真知。至于如何“既学又思”,不妨借鉴古人的方法,比如著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博学之

多看一些书,不管是文科的、理科的都看一些。把各种知识都装一些在大脑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不至于全然迷惑。这既有利于拓展思维,亦有利于激发灵感。有些人看书,光看文艺作品,光看武打小说,或者光看专业书籍。并不是这些书不好,关键是偏于一端,眼界、思路会受到局限,不利于拓展思维。这就像吃饭偏食一样,难免营养不良。因此,学习过程中,书籍的选择不要太过拘于一端,在本专业之外,还是要尽量广泛阅览才好。

(2)审问之

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寻找答案,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增进智能。比如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但要搞清楚“是什么”,还要搞清楚“为什么”、“谁”、“哪里”、“何时”、“怎么做”等等。有了问题,就有了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3)明辨之

同一件事,由于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也不同。面对众多观点,就需要仔细分辨究竟哪个观点更正确,或者更适合自己所需。比如:有营养学家说,喝牛奶可以补钙,因为牛奶中钙的含量丰富;也有的专家说,喝牛奶不但不能补钙,反而会使人体中的钙流失,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会让体质偏酸,而促进钙的流失。这时候,就需要分辨一下,不能盲目相信某个专家的意见。

(4)慎思之

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还要深入思考。万事要想一想其中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背景,解决的办法等等。事情总会有起因,但起因很可能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如果只凭感觉臆测就草率地行事,肯定会出差错,令人后悔不迭。

(5)笃行之

当想到某个好的观点,或者某个好的办法时,自己肯定越想越觉得对。但它到底对不对?最好拿到实践中检验一下。当然,所谓实践,不等于什么事都要去做一下。有时条件不允许,有时不宜去做。比如:人所共知,毒品容易让人上瘾并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这时,千万不可以为了实践它的毒性而去以身试毒,但可以通过到戒毒所去采访,或请教有关专家来获得答案。这也是实践,是“笃行之”。

其实,学习与思考是相伴相生的,学习需要思考,思考促进学习。两者的关系就好比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不可割裂。没有思考的学习,只能算是背诵,不是真正的学习;没有学习的思考,容易形成偏见。因此,求学之道,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才能够获得真知。

要想获得真智慧,最好的办法是既学又思。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考意味着对学习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