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03

第3章 对待他人不苛求

“南怀瑾语录”

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人家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可是谁见过毫无缺点的“完人”呢?

南怀瑾身边曾经有一位叫蔡策的朋友,《论语别裁》的出版跟他有很大关系。蔡策会速记,南先生在讲台上讲《论语》时,他就在下面一边听一边用笔记录。然后通过对笔录进行整理,并补充相关资料,最后成书出版。《论语别裁》出版以后,两人又多次合作,出版了《孟子旁通》等书。随着书的不断出版,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了。

蔡策是一位记者,几十年的记者生涯,在“见官大三级”的心态影响下,不知不觉培养出傲慢的心理,并在外在行为上不自觉地显露了出来。因此,常人都不大愿意跟他亲近。对他这一缺点,南怀瑾看得很清楚,不过并不放在心上,而且丝毫未影响他们的合作以及友谊的发展。一次,南怀瑾曾温和地评价蔡策是个“目视云汉”的人。何谓“目视云汉”?自然与“眼高于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说蔡策有些傲慢之气。但是,南怀瑾在作这番评价时,语气是柔和而亲切的,这便在无形中让蔡策的傲慢透出了几许可爱和俏皮,而另一方面则更加凸显了南怀瑾宽厚待人绝不苛求的高贵品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如同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那就是都要求别人能够圆满。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他这种处世态度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人们往往因为别人生活方式以及应对态度与自己不同,因而排斥对方,认为唯有自己才正确。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能够遵守基本的做人原则,那么采取什么生活方式都无所谓。如果能认清这个道理,我们的心胸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们在对待别人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个性差异

古人说:“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过分挑剔的人没人愿意亲近。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差异,谅解、理解人性所共有的弱点、缺点。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更应如此。如果成天对下属颐指气使,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过分紧张。如此无谓地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是很划不来的。

(2)多恕人,常责己

俗语:“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批评别人时,应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够好;宽恕自己的时候,也应想想对别人不能太苛刻,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如果一味地恕己责人,只会让自己不思进取,蛮横无理。反过来,如果能够常责己,就会发觉有很多事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加以修正;如果能够多恕人,就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3)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其实只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看问题,多考虑考虑别人的想法,就不会有太主观、偏颇,自然也不会一味地苛求别人,而且还能免去诸多误会。

(4)改变评价别人成功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人们爱用一件事是否做得成功来评价做这件事的人。如果做成了,他就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中国传统的片面成功观。这样去评价一个人,要求的标准太高了。一个人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正如南怀瑾先生说的,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以减掉不少苛求。

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有的人功大过小,不能因为他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他的主要功德,这就是古人说的“不以一眚(过错)掩大德。”(《左传·傅公三十三年》)看人要看本质,看主流,不能专挑别人的小过小非,斤斤计较别人的小节问题。因此古人又说:“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过。”对别人宽容一些,别人也才会用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总之,对人不过分苛求,凡事留有余地,应当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