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48

第48章 孝心是爱,孝心最美

“南怀瑾语录”

做儿女的孝敬父母,不要等时间,不要等空间,不要等环境,尽力去做就对了。我今天住草棚,那就住草棚孝敬父母;只能买得起一根油条,我想吃,爸爸妈妈也想吃,我不吃,拿给爸爸妈妈吃。我只有这个力量,就尽到这份孝心,这也就是“孝之至也”。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古人有对联为: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重在有孝心,否则穷人家里没得孝子了。孝就是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孝顺父母,重在心。

有一次,南怀瑾讲课时,曾谈到自己的这种心情:“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复,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后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稍松动,但并未实行“三通”。南怀瑾接到老母身体欠安的信,却无法来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恐怕等不到与母亲见面了!”这句话不幸而言中。后来,两岸实现了三通,他有机会来到故乡,母亲却早已亡故了。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古人言之不虚啊!

改革开放后,多年不通火车的温州,准备兴建温州到金华的铁路,但苦于缺乏资金。当时的市长刘锡荣,知道南怀瑾在国外有不少学生,就想通过他争取海外投资。刘锡荣得知,南怀瑾是一个孝子,就想请高明之士,用南母的头发绣一幅南母的肖像,送给南怀瑾。因为正好南怀瑾在大陆的妻子,当年为婆婆梳头时,有心留下了不少南母的头发,所以这幅肖像得以顺利绣成。当时南怀瑾已移居香港,刘锡荣决定到香港与他会晤,事先没有告诉他要送肖像,想给他一个惊喜。见面后,刘市长揭开镜框外的绸布,南怀瑾一看见母亲的肖像,激动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当他得知肖像是母亲的头发绣成,更是激动不已,当场慨然允诺,一定为筹建金温铁路竭心尽力。后来他果未失言,为金温铁路作了很大贡献。

时至今日,南怀瑾虽已九十高龄,对父母的孝心仍然不减。他每天早晚必给父母念经。他说:“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而且,为了母亲的缘故,他从不过生日。有一次,一个学生提着蛋糕去祝他生日快乐,他却不理不睬。他认为:生日即是“母难日”,是母亲受苦的日子,有什么好庆祝的呢?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传开后,街坊邻居人人都夸奖黄香。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长大后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中国古代将“孝”作为考察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古人认为:一个对父母讲孝心的人,一定能对社会、人民和国家忠诚服务。所以“孝”就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而那些对自己父母不孝的官员,就会被除官或者治罪。

孝心是爱,孝心是美。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父母的亲子之爱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无私、伟大。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愿付出一切。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一个人的良心。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哺育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做人的良心,没有道德可言。试想一下,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可见,人世间一切的爱都需要从爱父母开始。

孝心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孝心,让每一个家庭弥漫最温馨的气息。孝心,让你品尝生活的芳香时,也承担一份责任,这责任是一种幸福。

人生有两件不可等待之事,如丘吾子所云:“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子路也说:“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所以,成功要趁早努力,尽孝要趁早用心。孝经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南怀瑾主张:看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看自己的儿女如一切众生。起初,他的儿子很不理解,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后来在社会上经历多了,有更深一层的生活体验,倒反过来赞成这个观念。他的儿子说这样很对,又何必一定要只爱自己的儿女呢!爱天下人也是一样。

南怀瑾正是以这种精神来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甚至做到了常人认为不近人情的地步。例子很多很多。南怀瑾的事情很多,很多事要有人做,他身边有好几位学生帮他做事,但南怀瑾没有一个子女在身边。

在南怀瑾看来,如果他把自己的事交给子女去做,就容易公私不分;那样做对子女也不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不要依靠老子。南怀瑾的一个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从美国加州来看他,他们难得见一次面,但见了面之后南怀瑾只同他们寒暄了几句,就同别的客人聊起来了,把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冷落在一边。客人在边上建议南怀瑾带他们出去玩玩,但南怀瑾没有理会。

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经的意义太广大了!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对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是“至孝”的。出了家,为了解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眷属得到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大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这才是伟大孝道的充分发挥,又有什么好争论怀疑的呢?!

“昨日进城去,归来泪沾巾;满车站着的,多是老年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年轻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年轻人理应承担的道德义务,而一些年轻人却连给老年人让座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让人为之汗颜。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每个人都上有老;不管现在或者将来,也多数会有小。作为自己“老”、“小”的至亲,那些不顾老弱病残、抢占“黄板凳”的个别不文明市民,你是否希望自己的“老”、“小”也遭受同样的待遇?

佛教的大孝与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孝”的第一个境界是“老吾老”。优待老人,须先从优待自己的老人做起。父母养育了我们,辛苦了一生,倾尽了所有。如今,他们老了,面对的是病痛的折磨、精神的孤独和生活的无靠。作为子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道德准则的底线。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只能算是“小”孝,孝敬生我养我的父母乃人之本分也。

佛教“大孝”的境界是“以及人之老”,是尊老的更高境界。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

湖南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叫“借母溪”,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许多年以前,有一官人从永顺携母去长沙赴任。途经这里时,轿夫们实在走不动了,官人就花“盘缠”在溪边修了一栋小木屋,将老娘寄住在其中。日子久了,老人思儿成疾,当地一位土家汉子将她接回家中当亲娘照顾。一段时间后,老人担心亲儿子来时会责怪“干儿子”夺了自已的娘。土家汉子说,我上无爹娘,下无兄弟姐妹,就算我借个母亲行孝吧!他还真打了个借条交与老人。老人临终,亲儿子还是没有音信,是土家“干儿子”给她送的终。土家汉子的“借母”行为是对佛教“大孝”思想的真正实践。

要让老人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善待,不说在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单靠一个孝子做不到,即使在多子多福的时代,孝子孝女再多也做不到。因为老人一旦走出家门,并非都能由家人陪着。能否得到善待,只能取决于社会“尊老”的环境。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自己善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为天下人善待的老人。你“尊”一下我家人的老人,我“尊”一下你家的老人,所有的老人才能都被“尊”起来。

中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尊老敬老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人养育了我们,而今是我们承担义务和责任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做到“老吾老”,还要做到“以及人之老”。期望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自己优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能成为天下人优待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