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57

第57章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南怀瑾语录”

一个人能够推己及人:我要吃,别人也要吃;我要穿,别人也要穿;我要发财,别人也要发财。人与人之间,目的都相同,都是相等的。所以“以己出经式义度人”,由你自己所需要,想到大众也需要。也就是说,做一个家长,要教育孩子,就不要忘记自己当孩子的时候,这样才容易懂孩子。

“将心比心”就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论语》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万善集》也说过,“物我一体,将心比心。”

人与人之间无论在好恶、情欲、癖好和意愿方面,都往往不尽相同。人类要群体而居,但人又私心很重,常顾己而不顾他,很多人际冲突便因此而产生。

将心比心之道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原则要求我们充分为别人着想,不只顾自己,也要顾及他人;要大公无私,把自己的好恶与别人的好恶一视同仁。

“将心比心”,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

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都见于《论语》,意思非常简单明白,几乎不需要作什么解释。即: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概括起来讲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就是说你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不要只想到自己;要把别人看作与自己是一样的人,自己有什么要求别人也会有什么要求,自己不希望有的别人也会不希望有。这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

先分享一个“此亦人子”的小故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七十多岁了,每到天寒时都早早地起床,然后径直走进后院的厨房里,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才行,杨夫人静静地等着。过了一会儿,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了,洗漱完毕后,到厨房接过杨夫人亲自给盛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身心都感到很温暖。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了一早晨,心疼地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胸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这个故事虽然小,但是体现了一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将心比心。

其实将心比心,这是人之为人的本分。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到自己,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冷漠,人人为近敌。即便你好象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你会发现你的心越来越缺乏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自己越来越封闭。相反的,如果每个人待人处事时都能够想到别人,这样的社会一定充满了关怀和温馨。虽然自己好象损失了一份自己的利益,但是你会发现自己从每一个别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回报。

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替别人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立场不同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关心他人。

一日,去医院,看到一位病人在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次针也没能把针扎进血管里,眼见着针眼处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她突然微笑着安慰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针了。”病人告诉她:“我也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位患者,真希望女儿的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一种爱!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是自我学习的好方法。也就是与人处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问题,这样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可防止主观片面;对人要求就不会苛求,容易产生宽容态度;对自已能“将心比心”,做到知足常乐。

将心比心这一点,道理简单,意义重大,但做起来又很不容易。在我们周围,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就常见一些事情:别人这样做自己很反感,觉得伤害了自己,但自己却也会那样去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