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56

第56章 任劳容易任怨难

“南怀瑾语录”

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准备挨骂,“劳而不怨”,我觉得难在任怨。

“任劳任怨”是我们常说的话,可南怀瑾却认为:许许多多的人只能“任劳”,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任怨”。因为“任怨”更需要长远的目光和大局观念,更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坚韧的承受力,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思维:付出了,就应该有回报;任劳者,就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如此想,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社会是很复杂的,任劳者不被理解的事经常发生。

毛泽东说过:“凡工作者,就一定有缺点和错误。不工作的,肯定就没有缺点和错误。但是,不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如何对待“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有的人,喜欢被领导宠着,被群众捧着,稍有付出就四处“显摆”,以功臣自居,甚至要地位,要待遇。一旦不被理解,就撂挑子、使性子,甚至破罐破摔、一蹶不振。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风浪,不堪大任;有的人“闻怨则怒”,拒绝“怨”声,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只能招致“怨水泛滥”,“万夫所指”,最终樯倾帆断,人仰马翻;有的人,能够冷静对待“埋怨”,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该完善的完善,该变易的变易,该坚持的坚持,该解释的解释。对有利于工作大局的“怨”,有利于自身提高的“怨”,有利于改善关系的“怨”,能欣然听之,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煽风点火、摆弄是非、无理取闹者,则漠然视之,不以其“怨”而改其度。

不能任劳任怨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外强中干、不愿到实际中去干繁重、繁琐工作的浮躁人;或者是特别自私、精于算计、懂得趋利避祸,有利干得欢、无利躲得快的“聪明人”;或者是斤斤计较,不愿意受一点委屈、不能吃一点亏的刻薄人;或者是胆小怕事,不敢负责,没有主心骨的可怜虫。不能任劳任怨者,总有一万个理由说明干不如不干;能任劳任怨者,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干总比不干强。

当然,经常发牢骚、埋怨别人的人也是很可怜的,不值得我们学习;那些在“怨”面前没有承受能力的人,自然也很可怜。只有那些能够以厚实的肩膀,正确对待“怨”,能够更多地担当、任劳任怨的人,才更显得大度和大气,才更值得我们尊敬和效仿。

要想真正做到任劳任怨,应牢记毛泽东的那句名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很有帮助的。

之所以要从长计议,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因为导致我们产生埋怨情绪或不良心态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比如:本来对方的行为是为了关心你、爱护你,但由于没有表白清楚或本来对方就不打算过多表白,也或许是由于自己人生阅历的不够、生活经验的不足,无法把对方的关爱透彻地理解,结果就不免产生误会,生出怨艾。

历史上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事,就是因为赵国群臣不能把一番好意言说明白,导致赵太后勃然大怒,对大臣们生出许多怨恨。幸亏有机警的触龙,才使赵太后转怒为喜,使赵国转危为安。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像触龙那样能言善辩的能臣呢?

而且,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时间去印证和检验的。太过短视,只能平添许多怨艾和痛苦。

明白了人生任劳容易任怨难,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洒脱地应对怨艾,更加有效地消解埋怨、哀怨、幽怨、责怨、悲怨等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构建和谐的环境,创造积极的人生!

任何人做事都不会十全十美,一个人太顺了也不是好事。听“夸奖”多了,人就会飘飘然,夸大自己的能量,真以为自己了不得,结果捧得越高,摔得越重。而常听“怨声”,以怨为镜,就会经常躬身自省,在埋怨中成长,在风雨中前行,个人素养就会不断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