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15320300000059

第59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

“南怀瑾语录”

要“于事无心”。能入世做事情,但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但心中没有事,心中不留事,“于心无事”,这样才是真正做到无事。无事就生定了。

南怀瑾说:“无事是贵人”,只要心中无事就天下太平,心中无事就不会有冤家敌人,没有舍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没有特别亲或特别怨恨的人,所以他不会伤害任何人,反而对任何人都有益处,因此他是贵人。有事的人是穷人,老是不满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贪取。而没有事的人心中经常很满足、很自在;即使有钱也不会吝啬、骄傲,没钱也不会自卑、丧志,所以气质高贵。

每天自己的心好像有千斤重担一样。自己的子女不听话,不好好读书,放不下,心中苦恼;作事情上班,自己的上级,对自己好像不如意,自己放不下,苦恼;朋友吧!又恐怕上他当,让我吃亏,也是苦恼。一切一切的问题,使你苦恼,所以你的心里好像有千斤重担,放不下,患得患失。每天自己那个心,好比如临大敌,收到一起,放不开,难过得很。

假如对方确实很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该怎么办呢?按佛家的观点,当予以宽恕。但现实世界不能这样和稀泥,应该由法律来决定作恶者应受的惩罚。因为惩治恶人,是为了保护良善,也是一种慈善行为。

但是,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作恶者有强烈的改恶从善之心,也不妨从人情上而不是法律上给予足够的宽容。

佛祖曾说:一天到晚怀着仇恨,仇恨永远存在;用爱来代替仇恨,仇恨自然消失。

对仇人恨得咬牙切齿,能否伤害到他呢?恐怕不能。真正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如果采取报复行动,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仇恨,最终还是会伤害到自己。佛祖提倡“不念旧恶”,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在怨怨相报中损人自损。

但是,那个人跟自己结了仇,不报复回来怎么能甘心呢?如果不报复,不等于胆小怕事吗?人家不是认为自己软弱可欺吗?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的心理而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实际上,这种心理只是妄执。其一,“仇人”的可恶,也许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对方的可恶之处并不比可爱之处多;其二,如俗话所说,“让人非我弱”,对别人表现出大度,正足以显示精神力量的强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丛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安德森和一位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迷了路。两人来自同一个小镇,以前就是好朋友。现在同陷绝境,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丛林中艰难跋涉。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走出丛林。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最后,他们只剩下一小块鹿肉,背在安德森的身上。他们饥肠辘辘,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

这天,他们与一小股敌人相遇,经过一番枪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走在前面的安德森以为脱离了危险,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就在这时,只听一声枪响,他中枪了——幸亏伤在肩膀上!战友惶恐地跑过来,抱着安德森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撕下自己的衬衣替安德森包扎伤口。

晚上,安德森的战友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最后一块鹿肉。幸运的是,第二天他们被友军发现,脱离了危险。

事隔30年,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烫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着回去见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朋友,我宽容了他。”

那位士兵竟然为了一块鹿肉谋杀自己的战友,其行为确实令人不齿。但当时在死亡的威胁下,人的正常心理早就受到了破坏。就像人们能够宽恕一个疯子一样,安德森宽恕自己的战友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宽恕能得到一个真心悔过的好朋友,而不宽恕只能得到一个罪犯的话。有时候,宽恕比不宽恕更有价值。

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如一股麻绳,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团结于自己的周围;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如一泓清泉,可浇灭怨艾、嫉妒和焦虑之火,可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心理的宁静和恬淡,能慰藉和升华人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