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13

第13章 “气死牛”的劳动英雄——武生华

抗日战争时期,从1941年起,国民党军调集重兵,构筑五道防线,对陕甘宁边区实施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企图困死饿死我解放区军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决定“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命王震率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八团在团长和政委的带领下,17天开荒130亩,二连陕北延长籍战士郝树才日开荒四亩三分,被誉为“气死牛”。在边区劳模会上,郝树才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主席亲自给他颁发了纪念品和一只镢头。毛主席赞扬三五九旅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朱德总司令称赞三五九旅:打仗是英雄,开荒是模范,真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实,在大生产运动中,还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模范,其中,三八五旅也有一个被誉为“气死牛”的班长,日开荒四亩二分,也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毛主席亲笔为他写了奖状。他就是从盐池县参加红军,与郝树才、张治国齐名的三大劳动英雄之一——武生华。

武生华,祖籍陕北佳县蒋武家峁村,清朝末年其祖父携家逃荒流落到宁夏盐池县,1919年出生于盐池县惠安堡。7岁那年,母亲出门讨饭,被疯狗咬死;弟弟到沙窝里拾柴,被野狼吃掉。父亲武自忠无力抚养子女,先将3岁的女儿卖掉,又将武生华以五块大洋卖给一姓吴的人家做养子。

武生华的养父吴子山,山西万荣县人,在惠安堡一家字号里当账房先生,视养子如己生。他给武生华取学名吴武全,意在一子顶两门。后来,吴子山的妻子又生了儿子,便将吴武全改名为武生华,还其原来姓氏。

武生华少年勇武,力大过人,好抱打不平。村里人都夸他是个好小伙。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盐池和豫旺,成立了豫旺县甜水区西北乡,武生华的养父吴子山担任乡苏维埃政府文书,在甜水区苏维埃主席丁老十的引导下,武生华参加了红军。自此,随红军征战南北。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武生华所在的八路军三八五旅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来到甘肃省曲子县一个叫花旗的地方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解决部队给养,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3年春天,在全团劳动竞赛中,身为班长的武生华创造了一天用镢头刨地四亩二分的纪录,被三八五旅称为“气死牛”,因为一头牛一天也耕不了四亩多地。他的英雄事迹轰动了全旅,在《陇东报》上大加宣传,还被编成民歌《劳动英雄武生华》到处传唱。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主席作了题为《组织起来》的大会报告。出席劳动英雄大会的代表共185人,武生华作为代表参加大会,并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毛泽东主席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领导亲笔为劳动英雄题写了丝绸制奖状,毛泽东主席给武生华的题词是“生产积极——为武生华题”。延安会议之后,旅首长安排武生华到各团、营去作报告,介绍他的生产经验,宣传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的精神。

1944年春,在全旅劳动英雄生产大会上,武生华提出自己一人种100亩地的计划(开荒60亩,熟地40亩),平均每天要开2.5亩地。其他劳动英雄模范积极响应,都和他订立了“比武竞赛”的约定。他所在的六连,有20多人报名参加了“武生华挖地组”,每人也要各种100亩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连的生产热情异常高涨,开荒种地亩数远远超过其他连队。团首长号召在全团开展“武生华运动”。旅直属队及其他团、营都派人到六连参观学习,回去后都成立了“武生华突击组”,还提高了计划指标。武生华的“百亩计划”推动了全团、全旅的大生产运动。武生华所在的连队有88人,10对牛,1944年共开荒地5400亩,收获细粮达674石,实现了“耕一余三”的计划,也就是耕种一年生产三年的余粮,被评为生产模范连。旅部又一次给武生华颁发了“农业劳动英雄”奖状,并奖励边币1万元,他将所得奖金全部拿出来给大家改善生活。

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作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并且教导大家:“你们有许多长处,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你们切记不可骄傲。”在这次会议上,武生华、张治国、郝树才“三大劳动英雄”第二次会面,他们在一起用了三天时间总结交流生产经验,并制定了新的生产计划。1945年,武生华所在部队的大生产又获得了很大成绩。

1946年,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八路军的大生产运动被迫中止。当年五六月份,身为副连长的武生华带领两名战士化装回到家乡狼步掌一带,侦察敌情。武生华见到了离别十年的家人,倍感亲切,难舍难分,但革命的责任不允许他在家中长时间逗留。他将有毛泽东、林伯渠等领导亲手题词的奖状交给养父吴子山保存,然后便匆匆上路执行任务。他们打入国民党清乡团马登第部活动,后被敌觉察,他们拿了清乡团的枪连夜撤离。后来,清乡团强迫吴子山“赔”了枪,又抢走他的全部家产。吴子山一家被迫逃往环县曲子老区躲避,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回到盐池县。

1947年春,国民党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由于战事紧张,通信中断,武生华从此和家中失去了联系。全国解放后,吴子山和他的儿子们多方打问武生华的下落,但终究没有得到可靠的音讯。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1949年在潼关的一次战斗中,身为副营长的武生华身先士卒,勇敢冲杀,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另一种说法是,武生华带一部分人打入敌人内部,以后生死不明。据说,武生华在曲子大生产期间,和旅部卫生队一位姑娘结了婚,并且生有一女孩,但他的妻子和女儿至今也没有下落。

毛泽东、林伯渠、高岗为武生华题写和三八五旅颁发的奖状复制件,现陈列在盐池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