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入秋,因石油部门错发了不同标号的汽油,银川市第二中学化工厂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在大火威胁整个工厂和周边安全的危急时刻,有一位19岁的年轻人,奋战火海,英勇牺牲。他就是这个工厂的工人施海民。
施海民,男,汉族,1946年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江苏省常熟市人。20世纪50年代末,随父母支援宁夏来到了银川。
他从小热爱劳动,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在学校里,不管什么样的劳动,总是积极参加,而且专捡重活干。生活中,他从不肯乱花一分钱,衣服脏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补。个儿长高了,裤腿短了,就接上一截再穿;身体长胖了,衣服窄了,他就把罩衣改成衬衣穿。看见谁不爱护公共财物,损害公共利益,他就大胆提出批评。放学路上,看到别人拉车吃力,就上去搭上一把手;看到别人抬东西费劲,也上去帮忙。
1962年,施海民初中毕业后,到银川二中化工厂当了一名工人。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次,他无意将带有一点脏物的铁桶盛了油漆,使油漆的纯洁度受到了影响,检验员指出时,已经下班了,但他还是及时地返了工。第二天,他又写了一篇稿件,刊登在黑板报上,虚心检查了自己的缺点,表扬了检验员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同志们很受教育。他除积极完成自己班的任务外,还尽力帮助别人,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忙着,不是提水浇菜,就是抄写黑板报,或者帮电工安装电线,帮炊事员洗菜、烧火,到工厂附近帮社员收庄稼。星期天离厂的人多,他索性连家也不回,自愿留下来看厂。
1964年4月,化工厂接到上级指示,派两名工人到贺兰县化工厂去生产化肥,支援农业生产。两人的任务是用水泡制废炸药,从中提取硝铵。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人去完成任务。领导选中了施海民和另外一个青年工人,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到了工地,他们找了一个旧岗楼住下,搭地铺睡觉,自己起伙做饭。施海民白天来回扛几十箱废炸药,爬坡挑一百来担水,肩膀压肿了,他不喊一声疼;岗楼太窄,晚上要蜷着腿睡觉,没风时蚊子叮的难受,碰到风大,沙子从洞口飞进来,连觉也睡不成。仅仅一个多月,他们就泡制了20多吨废炸药。回厂时,人们看到施海民又黑又瘦,眼睛也熬红了,他却快活地说:“这才叫做锻炼。没有这种锻炼,就不能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1964年9月的一天下午,施海民和同志们一道生产钙脂。铁锅里的松香溶液温度高达摄氏240度。在往锅里掺石灰时,由于反应剧烈,松香溢出锅外,碰上炉火,立即燃烧起来。从锅里升起的火柱,有六七尺高,直冲房顶,如果不马上把松香溶液撤离火源,就会引起大火。施海民毫不犹豫地端起滚烫的铁锅,烈焰在胸前翻滚,高热的松香溶液从锅里溢出来,落在裸露的前臂上,烫伤了皮肉,他仍然没有松手,端着铁锅离开了火源,避免了一场火灾。施海民的手和手臂严重烧伤,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给他涂药时,他疼的咬紧牙关,脸上滚着豆粒大的汗珠,衣服也湿透了,却没有喊叫一声。住了几天院,伤还没有痊愈,他便请求医生让他出院。医生给他开了一张“继续休息一周”的证明书,他却把证明书藏在枕边,又跑到车间里劳动。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他把医疗费报销单据夹到自己的笔记本里,不让别人知道。
1965年9月16日傍晚,由于银川石油批发站把低闪点的120#汽车汽油错当200#溶剂汽油发给银川市二中化工厂,在石油批发站和银川市二中化工厂都没发现的情况下,工厂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当带班组长施海民和其他工人一道把这种汽油倒进清漆兑稀缸时,汽油在摄氏160度的温度下,立刻挥发成气体,燃起熊熊烈火。大火在容易爆炸的汽油桶边燃烧,火舌穿透了棚顶上的石棉瓦,威胁着全厂的厂房、机器和宿舍的安全,也威胁着南边毗邻的银川皮革厂的仓库和车间的安全。在这危险时刻,施海民为了保护和抢救国家财产,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带领其他工人拿着灭火器,对着熊熊烈焰喷射。最后,他被烧得全身上下只剩一截衣领和一根牛皮裤带,但仍坚持奋战火海。待其他救火的同志冲上前去,夺过他手里的灭火器,猛力把他推出火海时,他才扑倒在附近一个水坑里,昏迷了过去。施海民烧伤面积达90%以上,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65年9月18日凌晨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19岁。
1966年9月19日,银川二中(当时改名为继抗大中学)和学校化工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银川社会各界一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甘春雷在追悼会上讲了话。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请求,共青团银川市委决定追认他为共青团员。
1985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施海民同志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