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兰州军区党委作出决定,追授银南军分区(现吴忠军分区)独立营五连副连长李树洋“雷锋式干部”荣誉称号。称号是组织给予军人的最高荣誉,李树洋受之无愧。他不忘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向雷锋同志学习,关心体贴部属,视战士如兄弟,在危急关头,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战士的生命。
李树洋,男,汉族,宁夏西吉县苏堡乡红庄村人,1955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他从小就热爱党、热爱集体。在学校读书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生产,吃苦耐劳,乐于助人,被乡亲们称为“好娃娃”。1975年1月,李树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银南军分区独立营五连当战士,他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五次受到嘉奖,很快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副连长。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班长时,他所带领的班被树为先进班,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他认真看书学习,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和马列的《军事文选》等,写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日记,剪贴报刊文章400多篇。
李树洋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实干,实践着远大理想。他所在的连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底子薄,基础差。为了改变连队生活状况,他带领干部战士在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盐碱滩上垦荒造田,头一年就收获粮食2.8万多斤、蔬菜3.6万余斤。他还带领战士们打土坯,建起猪圈、鸡窝和鸭棚,买来小猪、小兔和鸡鸭,指导战士精心喂养,增加连队农副业生产收入,改善干部战士生活。
李树洋从细小事情上抓勤俭节约。1980年10月的一天傍晚,天还没有黑,但连队执勤的黄河大桥上已经灯火通明,李树洋看到后非常心疼,赶忙上去关了电闸。第二天,他专门组织执勤战士算了一笔账:桥上120多个大灯泡,多开一个小时,就要浪费几十度电,一年就是几千度。然后和大家一起制定了开关灯的时间和制度,路灯耗电量大大减少,一个月就为国家节约电费200多元。
李树洋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以连为家。1981年2月初,他新婚第三天,就在15公里外的执勤点检查工作,晚上住在执勤点上。他对战士亲如兄弟。战士关录怀不慎扭伤了脚,脚脖子肿了老粗,李树洋亲自为他擦药水、按摩、打水送饭,还背他上厕所。战士赵国玉患有遗尿病,经常尿床。李树洋怕战士们取笑他,伤他的自尊心,就私下嘱咐知道赵国玉病情的干部战士要保密。他还悄悄将赵国玉尿湿了的被褥晾晒到僻静的地方,并到处寻医问药,抓来中药,熬好后叫赵国玉喝下。连队去训练场的路有一段被水淹没,他见到患皮肤病的战士王洪明要下水,就连忙把王洪明背了过去。五连执勤的桥头附近住着一位70多岁的唐大爷,一辈子以摆渡为生,独身一人。李树洋知道后,组织战士们为老人担水、送菜、理发、扫院子,还到五六里外的供销社为老人买生活用品。每逢连队放电影,李树洋都要把唐大爷接去观看。老人感激地说:“解放军比亲骨肉还要亲!”
根据连队党支部的决定,李树洋分管新兵训练工作,他一心扑在训练场上,晚上备课,白天示教,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对跟不上队的战士,单个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攻克难关。他平时关心体贴战士,紧急关头,不惜用生命保护战士。一天上午,他组织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新战士秦元善由于动作不合乎要领,将拉了环的手榴弹扔在了右前方十几米处,秦元善没有反应过来,仍站在原地,情况十分危急,李树洋发现后,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将秦元善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压住他,爆炸了的手榴弹弹片,擦着李树洋的身体而过,避免了一场伤亡事故。
1981年5月22日上午,李树洋组织全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新战士王玉宏由于心情紧张,将拉了环的手榴弹投落在右前方1米处的掩体积土内侧,手榴弹嗤嗤冒着青烟,王玉宏却没有发现弹落何处,仍站在原地发愣。李树洋见此情景,对其大喊:“快闪开!”王玉宏听到喊声,慌忙跳进掩体,头部离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仅30公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树洋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王玉宏的左臂,使劲将他拉出掩体,猛力向后推出四五步远。这时,手榴弹轰的一声爆炸了,王玉宏安然脱险,李树洋头部、胸部中弹片13处,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宁夏军区作出向李树洋学习的决定,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宁夏各大报刊和《人民军队报》等媒体大篇幅报道了李树洋的英雄事迹,宁夏军区组织了李树洋英雄事迹报告团巡回介绍他不平凡的一生,引起强烈反响。1981年12月,兰州军区追授李树洋为“雷锋式干部”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