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阳(1974.5~1996.6)巴浪湖农场电石厂乙炔分厂车间班长,原籍河南省修武县。1991年7月毕业于巴浪湖农场回民中学,1992年8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3年4月到巴浪湖农场电石厂乙炔分厂当工人。同年7月任乙炔气分厂发生车间班长。1996年6月6日为抢救落水儿童牺牲。
薛向阳参加工作后,爱岗敬业,不怕苦和累,深得同志们的好评。1993年6月,乙炔气厂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当时购进的设备都要刷一遍防护漆,这是个又脏又麻烦的苦活,薛向阳主动请求自己来干。管道、气柜、发生器外部的漆好刷,而内壁则要人钻进去才能干。六七月的天气,在外干活都难挡酷暑,钻到金属管道里面就如同进了蒸笼,再加上电动喷头一开,里面充满了漆雾,又热又闷又呛,且管道内部空间小,只能躺着、爬着在里面干。薛向阳大口喘着气干一阵,出来透口气,加班加点往前赶。一个多月下来,小薛穿脏了两套工作服,用掉了几百公斤漆和几十公斤橡胶水,圆满完成全厂所有设备的刷漆工作。
1993年7月,乙炔气厂投产,薛向阳当上了发生车间班长。发生车间是乙炔气厂环境条件最差、劳动强度最大的车间。冬天冻得人发抖,夏天热得像蒸笼。一遇刮风,电石灰迷得人睁不开眼,由于长期受电石灰的腐蚀,引起皮肤过敏,薛向阳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同他一起及后来进厂的同车间职工都先后调换了工种,1995年厂领导打算调他到销售科时,他却谢绝了。
在发生车间工作三年中,薛向阳对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只要他上班,总要先把设备运行情况仔细检查一遍。每周一厂里的安全生产会议,他第一个到场,在车间他给大家讲得最多的也是安全生产。
1995年7月,一名职工拉电石时没有检查,将冷热电石混堆在一起就回家了。按操作规程,热电石不能加入发生器,否则将会引起爆炸,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尽快将冷热电石分开。薛向阳发现险情后,脱去工作手套,直接用手一块块摸电石,最终将热电石挑拣了出来,消除了安全隐患。
车间的发生器过一段时间就会积存下硅铁渣、焦炭等杂物,需及时清理。发生器的进口直径只有50公分左右,干活的人只能爬着进去,蹲着干,薛向阳每次总是带头去干这种难度较大的活。大工具使不开,有力使不上,他就一手拿手电筒照明,一手用棒撬、用手抠。电石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他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
薛向阳爱厂如家。原来堆放电石的仓库是砖铺地,一遇到阴雨天,电石就会受潮变质,他看到建厂时还剩下些水泥,就利用节假日厂里放假休息的机会,一人拉来沙子,把仓库的地面抹上水泥,怕电石风化,他又和同事一起用旧材料做了仓库门,安装了上去。平时,他边工作边收集旧的机器零件,共先后收集螺丝帽、电热片两万多个,节约资金500余元。他自己还准备了工具箱,修旧利废。在车间的3年时间里,先后修理大闸阀三个,80#球阀八个,为厂里节约资金8000余元。
薛向阳乐于助人。车间女职工马惠琴,丈夫去世,留下了两个孩子,精神和生活负担沉重。薛向阳想方设法帮助马惠琴摆脱心理阴影,他组织同事多方面帮助她,送去面粉、音乐磁带和杂志,教她唱歌,努力使她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这位女工终于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树起了重新生活的信心。
1994年11月的一天,薛向阳和同事小刘去金积镇办事,发现街上围着一堆人,里面传出一个女人的哭声,薛向阳挤进去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600多元钱被小偷偷走了。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送给了那位妇女。
有一次,他刚下班回家,正好碰上邻居家里拉煤。他二话没说,上去就干,邻居劝他:“你刚下班,饭都没吃,先回去吃饭吧!”但他仍坚持把煤搬完后才一脸煤黑,一身煤灰地回到家里。
1996年6月6日下午,吴忠市高糜子湾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到东干渠游泳,崔林涛手拿泡沫块边游边嬉水,突然一股急流将崔林涛冲入渠中心,湍急的水流淹没了他的头部,只露出了挣扎着的双手,在岸上穿衣服的同学顿时吓得目瞪口呆,随即大声呼救。薛向阳恰在这时从渠边骑着自行车路过,听到呼救,立即跳下车子,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渠中,奋力游到崔林涛身后,抓住崔林涛向岸边游去。薛向阳水性一般,水流湍急,再加上两个人的重量,只游了五六米远,薛向阳就有些支持不住。这时他们离岸边只有2米多远,水中的另一名学生王宁军,立即游过来迎面抓住了崔林涛的胳膊,与薛向阳一道奋力将崔林涛推向岸边,薛向阳对岸上的学生大喊“抓紧”。话音刚落,他脚下一滑,便被激流冲入漩涡之中。崔林涛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被拉上了岸,而薛向阳却再也没有露出水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96年6月21日,自治区农垦局团委授予薛向阳“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8月13日,自治区团委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1998年2月27日,中共吴忠市委追授薛向阳“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1998年12月10日,自治区党委根据薛向阳生前志愿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0年10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薛向阳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