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革命英烈(第二辑)
15324300000075

第75章 周忠文

周忠文(1956.12.27~1996.8)固海扬水工程管理处检修队工人,生于河南项城县老城乡周池村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1974年中学毕业,回乡劳动。他熟悉农村生活,从而练就了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1975年6月加入共青团。1979年顶替其父在甘肃省白银市靖会电灌工程管理处工作,被安排在该处机修厂当钳工。凭着勤奋好学和吃苦精神,他很快就掌握了娴熟而过硬的钳工技术,并多次超额完成任务,受到单位的表扬。

1988年2月,固海扬水开灌不久,周忠文作为一名具有熟练钳工技术的人员调入固海扬水管理处检修队工作。1993年,周忠文与其他技术人员前往世行项目扩灌工程之一的花豹湾泵站安装机电设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使工程早日竣工,开机上水,让群众早受益,周忠文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昼夜奋战,提前完成了工程安装任务。一天下班后,当周忠文最后一个离开检修队时,他发现两个形迹可疑的人从队部大院拉一人力车,装有旧叶轮、口环等废旧配件,匆匆走出大门。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对集体财产的高度责任感,只身一人追了出去,追至近1公里外的黄桥时,两个小偷见势不妙,慌忙弃物而逃,从而为国家挽回了财产损失。

1994年5月,春灌刚结束,周忠文被抽去改造唐圈泵站两台机组。工作中,他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使机组改造顺利通过调试运行验收,完全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同年,检修队搞离心泵轴瓦浇铸技术革新项目,他主动向领导请缨,得到了队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在进行离心泵轴瓦浇铸过程中,他手把手地指导其他人员,在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离心泵轴瓦浇铸技术革新最终获得了成功,彻底结束了以前离心泵常出故障要拉到外面去处理的历史。仅此一项技术革新,每年就给管理处节约经费近万元。

周忠文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他的家人远在老家河南,父母年迈,体弱多病,妻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既要种好责任田,又要照料好老人,实在是够辛苦的,时刻盼望他能回家帮上一把。但他为了灌区群众的利益,时常忘记了自己的小家。1988年8月,固海管理处在盐环定扬黄工程二泵站承揽了机电安装工程,周忠文被选派到工地参与设备安装。凭着娴熟的钳工技术和金属预埋经验,他顶烈日、冒严寒,克服技术和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在工地一干就是3年。就在工程安装即将完工时,年迈的父亲病重,妻子多次发来电报催他速归,领导和同志们也让他赶快回去照顾一下老人,他思索再三,信中婉言劝解妻子替他多尽孝心。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大家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任务,为其他配套工程的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管理处领导考虑到他家庭的困难,帮助他把家从河南搬到了单位,全家六口人,仅凭他一个人的工资糊口,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因家庭困难而影响工作。

1993年7月,检修队职工集资兴办纸箱厂。这是一项计划投资较大的企业项目,队领导决定让周忠文担任厂长。他筹备资金,购买设备,培训人员,建立制度,外出取经,在短时间内,就使纸箱厂初具规模。面对市场产品滞销,他带领有关人员东奔西走,联系用货单位。他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先决条件,每当生产高峰期,他总是昼夜留守车间,严把质量关。为节约原材料,他与大家一起想办法,多次试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下料方法,降低了成本,从而使纸箱厂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检修队综合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8月8日,固海扬水灌区秋灌将要开机。8月7日晚,周忠文和同事一起,在泉眼山泵站赶装捞草桥。宁南山区群众和57万亩粮田的企盼就是命令。在焊接捞草桥过程中,临时工戴斌不幸触电,在栽进捞草桥一侧黄河之中的一瞬间,周忠文不顾个人的安危,急忙上前抢救,戴斌得救了,而周忠文却触电跌倒,年仅40岁的他,最终没有再醒过来。永远地离开了他钟爱的扬水事业,离开了他并肩战斗的同事,离开了他的亲人……

2001年11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周忠文同志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