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国学常识
15334800000013

第13章 《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古代学者认为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料价值很高,是著名的儒家经典。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成为史书的统称。鲁国史书的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虽然简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是对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记述完整。它所记鲁国12代的更替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处。由此可以证明《春秋》的可信度,可以定为信史。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的人,即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他的思想和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本人把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他的第二生命。

孔子活到73岁才辞世,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商,在曲阜西打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的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抱怀疑和保留态度。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中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哈雷彗星入紫微镜的事,“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三月十六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细写。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做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有些道理。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