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充满创造力
15335100000018

第18章 孩子需要实践

近些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这种方法其实再简单不过了。老师给孩子们木块与量尺,让他们去量一块木头的长、宽、高,之后在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美国风行的“木匠教学法”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让孩子们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在发现问题与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之下,我国的填鸭式教育就显得逊色多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之注重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老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概念塞给学生,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照本宣科,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题目。学生在这样的练习过程当中,知识得到了巩固,却逐渐失去了创新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整日被关闭在校园里,思路也总是集中在所学的知识上,没有新鲜的思想注入,想要创新,何其难啊!

对比中美教育,我们可以看出,自己动手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我国教育缺乏实践环节的情况下,身为父母,应该多多鼓励、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玲玲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是性格内向:虽然她的声音十分悦耳,唱歌十分好听,却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喜欢动手做事,还跟着妈妈学习了几道拿手好菜,但却不敢在众人面前露一手。

玲玲因为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也说她总是融入不到同学当中,学习上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与同学进行交流。有次,学校就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做义工,自愿报名,玲玲本不想要去,但是在妈妈的催促下,玲玲还是去了。

到了敬老院,玲玲见到那些老人无人照顾,就主动和老人进行交流,还给他们唱歌,到了吃饭的时间,玲玲还做了自己的一个拿手菜呢,老人与同学们都对玲玲的歌声赞不绝口。这让玲玲的自信心大增,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让她看到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无助。

回到学校后,她写了一篇倡议书,呼吁同学们多关心这些弱势群体。而玲玲自己,自从这次实践活动之后,经常以身作则,组织同学们去敬老院、聋哑学校等地方看望老人和孩子。汶川地震发生后玲玲号召同学们为灾区捐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和同学们一起拿着宣传画册,抱着募捐籀,为灾区的孩子们进行募捐活动……。

玲玲的这些行为备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她小学毕业时,还获得了“省级优秀学生”的称号。

玲玲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经过这次社会实践之后,玲玲了解到了从前从来没有了解到的东西,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并且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性格,逐渐成为了一个又责任心的人,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不仅是发明创造,思维的改变也是创新;孩子责任心提高了,做了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实践内心的想法也是一种创新。

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空间,不再受到任何知识体系的限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孩子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最后自己解决问题,使得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可以增强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学到了很多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不只是需要,而是必要。在这里,给父母提一些宝贵的意见:

第一,作为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迈出第一步。

因为孩子长期在父母的关怀中长大,因此,他们对于社会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有些恐惧,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发挥作用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父母应该给孩子以鼓励,让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像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玲玲,若是没有妈妈的鼓励,玲玲就不能走出社会实践的第一步,也就不会有之后的一切。

第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首先应该懂得与人进行交流,因此,社交能力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父母在平时应该多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方面的知识,让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做到左右逢源。

第三,让孩子养成记录的习惯。

其实,每一次实践都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在孩子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父母应该让孩子记录下此次实践活动的经过,并且认真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争取下次参加实践活动时可以做的更好。

陶行知说过:“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空间排满。”所以,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渐在孩子的脑海里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让孩子敢于思考,勤于动手。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意识,可以让他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