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15340600000052

第52章 以林养林、兴林致富

精明不是城里人的专利,甚至也不是见多识广者的专利。只要开动脑筋,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就同样可以找到创业良机。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辽宁省法库县刘少文的致富案例。

一次巧合改变了他的事业方向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刘少文20岁就在市场上贩卖水产品了。1984年,他开办了一家运输公司。1993年又创办了文达实业有限公司和一家贸易企业。

到这里为止,他的创业经历仍然是一段典型的民营企业发展史。是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人生道路。

一次,一位河北人请他把一批木材运到河北去。因为他是跑运输的,所以这样的运输生意司空见惯。可是有意思的是,这批木材在河北被加工成地板后,老板请人把它从河北拉回到沈阳时,找的又是他。

这样的巧合,让刘少文亲眼目睹了木材从辽宁运到河北,价格就翻了一番;木材变成地板后从河北运到辽宁,价格又翻了一番。这么一来一去,价格就翻了两番。

外面的钱真好赚呀!

一声感叹之后,刘少文深刻体会到了生产原材料的利润很低,要取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就必须对产品进行精加工。由此,他把自己的事业发展目光投向了林业。

开始对木材进行深加工

1997年刘少文投入800万元,在家乡建了一家明哲木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细木工板,开始了对木材进行深加工的步伐。

很快,刘少文在生产过程中就发现,生产细木工板的木材利用率只有1/3,其他2/3都浪费掉了,太可惜了。

于是,他在2001年又建了一家文成木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密度板,其原料就是生产细木工板剩下的边角料。两者有机结合,木材利用率高达98%。

就这样,在这厂房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厂区内,每天需要消化木材500多立方米,年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很快,刘少文就拥有5家企业、资产1亿多元。

从“砍树的”变成“栽树的”

刘少文的两家厂需要消耗大量木材。可是在当地,每立方米的木材成本价格为300元,如果到东北林区购买山林自己采伐,成本就只有200元。就是通过这一招,刘少文从中获得了几千万元的丰厚利润。

可是木材资源是国家紧俏商品,尤其是天然林的禁伐政策迫使刘少文不得不另想办法。

通过什么途径才能降低木材成本呢?经过冥思苦想,联想到国家大力号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谁造、谁管、谁受益,”刘少文决心自己栽树,自营速生丰产林,以彻底解决原料来源问题。

这一转变,使他由“砍树的”变成了“栽树的。”

2000年,刘少文承包0.2万亩土地栽种速生杨。2001年,又栽种了0.6万亩,并建立了以造林为主的沈阳文达速生林开发中心,树种也扩大到了具有速生优质、轮伐期短、容易繁殖、出材率高等特点的杨树。

这种杨树3年生、直径5厘米以上就可以做成材用,每三年砍伐一次,一次造林10年以内可以砍伐3次,打破了“十年树木”的传说。

解决了木材原料来源问题,再加上他的木材厂加工水平高,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木材的深加工,带动了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丰产林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木材生产中的原材料不足问题。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惠及乡里,刘少文提出了一个“双百目标”——10年内,营造10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

因为100万立方米的木材,需要有5万亩用材林;考虑到合理轮伐的因素,至少要有80万亩用材林基地。而100万亩杨树丰产林,就能保证满足这一需要。与此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营造这100万亩丰产林,刘少文采取与当地农民进行股份制合作造林的模式——由他提供树苗,到时按市场价定价回收杨木,占股份20%;农民提供土地、负责栽植管护,占股份80%。

按照测算,这样一来农民每亩速生杨树的平均年收入在700~800元之间,比出租大田所得到的每年100~200元租金收入要高得多,与种玉米相比更是有利可图,所以农民的积极性很大,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要与他进行合作造林。

就这样,2002年刘少文与1000多户农民进行了股份制合作,当年造林1.4万亩、累计造林2.2万亩,实现了农民得利、政府得绿、农村得益(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这样一种多赢局面。

2003年初,刘少文又与几百户农民签订了当年植树造林0.5万亩的合同。

在这个过程中,刘少文自觉地完成了从一个当初卖鱼的个体户,变为今天辽宁省十大植树造林状元之首、辽宁省最大的林业龙头企业掌门人的转变。

他的明哲木业有限公司也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