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贝多芬
15341800000011

第11章 战胜生活苦痛

就在贝多芬万分沮丧之际,拜赖宁一家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贝多芬的家庭与拜赖宁女士关系密切,所以贝多芬经常到拜赖宁家。

母亲的死,给贝多芬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失去了感情的依托,平日的表情更加冷峻深沉,常常对着天花板出神,精神恍惚。

每当提起母亲,他就流着眼泪向人讲述他的思母之情:“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我爱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哦!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称呼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

贝多芬渴望母爱,渴望家庭的温暖。失去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后,拜赖宁夫人像母亲一样照顾他。正是友爱的支持,抚慰了那颗充满沧桑的心灵,精神也逐渐振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贝多芬更加热心地教爱兰诺拉钢琴。

拜赖宁夫人优雅、慈祥,具有丰富的学识与同情心。她知道贝多芬的家境,就像慈母那样关心贝多芬,待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无疑给生活在忧郁穷困中的贝多芬带来不少安慰,让他疲惫不堪的身心,找到一个平静的港湾。

贝多芬也只有在拜赖宁家里,能暂时忘掉忧愁。他除了音乐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拜赖宁夫人鼓励他读书,培养他对美术的兴趣,常常同他一起探讨有关文学、美学方面的知识,这对贝多芬以后的事业大有益处。

拜赖宁夫人的4个孩子比贝多芬年幼,贝多芬尽力保护他们,就像对待自己年幼的弟妹一样,使他们与丑恶的现实生活完全隔绝,使他们能潜心学习音乐,写作诗歌。

拜赖宁夫人的哥哥,阿柏拉汉·冯·开立许是波恩一个牧师,常常请他到自己家中去,她也介绍了自己丈夫的兄弟洛兰士,也是一个牧师,彼此住在一起,他们两人都有极高的道德修养。

贝多芬极高兴与他们相处在一起,立刻成为他们家庭中一员。他常常在日间和晚上与他们在一起谈笑,他在这里觉得自由了,摆脱了一切束缚,每一件事情都使他感到愉快,并且松弛了他的脑筋。

洛兰士牧师以最浅近的句子来读荷马和柏露太许的诗给年幼的孩子听,贝多芬也交叉着手静静地听着,想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些什么东西。贝多芬对文学的认识加深了一层,他创作了各种的短歌剧,贝多芬14岁时方能用德文讲读莎士比亚等人的剧本。

拜赖宁女士爱护贝多芬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般,使他在她的家里感到极度的自由和快乐,受了她的感化和影响,她比他的母亲小4岁,但她能够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外表上看起来仍保持着她的青春。

贝多芬所需要的,拜赖宁夫人总是尽可能地供给他,要从一个情形恶劣、生活艰苦的环境中突然转入气氛融合的家庭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没有无理的谩骂和不快的感觉,极度的对比对他简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贝多芬表现出了最大的伤感和忧郁,他对每个人几乎都是这样的,甚至对他所最爱的人也不能例外。当贝多芬与冯·拜赖宁不通人事的幼孩在一起的时候,她曾以温和的手段来融合他们的情感,从而抚慰贝多芬受创的心灵。

但贝多芬常在同伴间做出粗鲁的动作,结果,只有使自己感到心碎。仁慈的夫人能够用言语来使他知道真理,她的谴责使他感到了愉悦。他也总是想办法尽量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粗鲁的那一面。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音乐暂时离开了他的大脑的时候,他会一个人呆呆地发愣,变得沉默寡言。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冯·拜赖宁夫人就会走到他的身边,一边耸耸肩膀,一边说:“又犯老毛病了!”

冯·拜赖宁夫人的这个动作,这句话语,让贝多芬记了一辈子。他的大脑里经常会浮现出她的伟大而感人的身影,贝多芬甚至称她家庭中每一个人为保护天使。

拜赖宁家客厅中经常有来访的宾客,使贝多芬第一次与年轻的小姐们见了面,他立刻被她们的美丽所征服了。

美丽,也许是一种动力,他放弃了怕羞和无言的习惯,开始讲自己是如何爱好音乐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这种效果比以外貌取胜还要快些,威多拉描写贝多芬坠入爱河时的热度是如此的高:“他热爱着迪宏拉丝和荷尔特小姐,这种爱从他的青年时代一直持续到成年时代。可是,虽然贝多芬对于爱是如此渴望,要想得到爱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个迪宏拉丝小姐是爱兰诺拉的好朋友,她从科隆来此地,准备在冯·拜赖宁家里住一个星期。她极为美丽、活泼,肤色很柔和,受有良好教育并有可爱的外表,她非常喜爱音乐,有一副圆润的歌喉。

贝多芬常常和迪宏拉丝小姐在一起。在她回到科隆以前,她为贝多芬唱了一首悲哀的小曲,以表示他们分离的苦楚远远超过了她心中所能忍受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去的时候,带给了贝多芬深深的惆怅。然而,时过境迁,在长时间没有见面后,迪宏拉丝小姐的芳心又被科隆的一个军官赢去了。

玛丽亚·冯·魏斯脱·荷尔特小姐是贝多芬的学生,她是宫廷中一位退隐参事的掌上明珠,生有一头长而黑的鬈发,一直垂到了她的胸前。贝多芬对荷尔特的爱到了“疯狂”的地步,但在1790年,她嫁给了一个男爵,她可算是波恩最美丽而贤能的女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