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贝多芬
15341800000007

第7章 师生情谊深厚

小贝多芬是幸运的,遇到了涅伏先生。对于他来说,涅伏先生不仅是他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一颗福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贝多芬得到了良好的引导,并且极大地发挥自身蕴藏的潜能。

1783年,贝多芬的处女作在涅伏的大力推荐之下出版了。这是根据德雷斯勒的一首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首作品部分显露了少年贝多芬在钢琴技巧方面达到的程度。

在涅伏的指点和关照下,贝多芬的事业有了很好的起步。

1782年当贝多芬仅12岁时,就以管风琴独奏家的身份代替了涅伏的职务。第二年,音乐出版家格茨出版了他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的《钢琴变奏曲》,这是贝多芬第一首发行的作品。当地一家音乐杂志介绍贝多芬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个12岁的孩子,是以前所提到的男高音的儿子,很有天才,前途无量。他的钢琴演奏得十分完美而有威力,即席演奏时弹得很简洁,他演奏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中绝大部分,这是涅伏先生教给他的。涅伏先生根据他具备的其他条件,目前正在教他作曲。为了使这位年轻的天才能够去旅行,他应得到补助金。假如他的进步就像开始时那样迅速,毫无疑问,他将成为第二个莫扎特。”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评价已相当难得,相当不错了。其间,涅伏的作用同样受到了关注和好评。

不久,当地又一家杂志预告贝多芬的一些重要作品要出版,它们是3首题献给“仁慈的国王马克西米利安·费里德里希”的钢琴奏鸣曲。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贝多芬在涅伏的引导下,正朝着伟大音乐家的目标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正当贝多芬踌躇满志的时候,他的家境却一天不如一天。

在卡尔和约翰之后,母亲玛戈琳纳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小生命都夭折了。这使得母亲在精神和身体上遭到了双重打击,她病倒了。

作为家中的长子,那繁重的家务理所应当地落到了他的肩头。他每天都忙于做饭、洗衣,照顾两个顽皮的小弟弟。这从早到晚的忙碌,让他根本就没有精力再去练琴。

一天傍晚,父亲又去泡酒馆了,弟弟们去楼下玩耍,家里只有母亲和贝多芬两个人。

“好孩子,辛苦你了,你为什么天天都待在家里,不去学琴呢?”

“妈妈,我以后不再学琴了,我想好了。我明天就去找涅伏先生,跟他告别。”

听了儿子的回答,玛戈琳纳的心都碎了,一时间,五脏六腑俱痛,泪水潸然而下。

第二天,贝多芬脸色苍白,红肿着眼睛跑到涅伏先生的家里。

涅伏老师非常惊讶:“怎么了?你身体不好吗?你的脸色为什么这么苍白?”

涅伏先生这一问,贝多芬尽管一再咬紧嘴唇,大颗大颗的泪珠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有什么事情让我们的小天才这样难过?”你说说看。涅伏先生把贝多芬抱在怀里。

于是,贝多芬一面不停地抽泣,一面断断续续地细说原委。

涅伏先生了解他家里的情形之后,就出去替他四处奔走。在先生的努力之下,贝多芬当上了宫廷礼拜堂的风琴手,年薪是150个金币。

贝多芬咬着嘴唇,含笑仰视着恩师,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兴奋地说道:“太感谢您了,先生!”

他把第一次得到的薪金拿回家里时,约翰接过钱十分兴奋,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总算向音乐家迈出了第一步,我为你高兴。你应该感谢我从小对你的培养。”

望着酒气逼人的父亲,贝多芬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很无聊。他爱母亲,他愿意让母亲分享他的喜悦。他来到母亲身边,母亲慈爱地望着他,什么也没说。但他很满足,母亲这慈爱的目光包含了他需要的一切。他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波恩巷里的人们开始发现了一位身材短小粗壮,面孔黝黑的少年。每天他腋下总是夹着一顶折叠式礼帽,身着墨绿色燕尾服,外罩白绸马甲,下穿绿色短裤,白色长筒袜,足蹬带黑色活结儿的鞋,腰系银色佩带,上面挂着一把稍微嫌长的佩剑,匆匆忙忙地离开广场附近那又脏又乱的小巷,满怀梦想与希冀而又略带腼腆地从卫兵身边走过,踏入那座豪华的宫殿之中。

贝多芬步入华丽的大厅。大厅里,12架冠状吊灯照得人眼花缭乱,身着盛装的上流贵族们正等候着音乐会的开场。

经验是最好的导师。在装饰着哥白林珍贵双面挂毯的宫廷教堂里,贝多芬是管风琴师。在闪耀着蓝绿金光的剧院里,他又变成了键琴师。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接触到了巴黎、维也纳、曼海姆等各个流派作曲家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在这个思维活跃的少年的心田里撒下了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后来终于开出了一朵朵瑰丽的艺术之花。

这样,贝多芬就有了相当于他父亲月薪半数的收入。这笔收入,对于这个陷入困窘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自从有了涅伏这位老师,贝多芬身上那天才的音乐细胞都渐渐地觉醒、活动起来。而涅伏赐予贝多芬的也不仅仅是作曲与演奏的技巧,更珍贵的,是对贝多芬音乐天分的由衷赏识,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呵护这位少年天才的成长。

这一年,他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约翰知道后说一个朋友要看看,拿走了。不知他通过什么路子,竟把这乐曲送到了选帝侯那里。选帝侯对这个13岁少年的作品很感兴趣。无形中扩大了贝多芬的知名度,这件事也激发了贝多芬作曲的兴趣。在波恩,人们都知道这位神童贝多芬。涅伏老师对他的弟子更加着意教导,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不过,在他们师生之间,还发生了一段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佳话。

在1784年的一份年薪表中,我们看到涅伏的薪俸从400金币减至200金币,而贝多芬则突然间拿到了150金币。在当时,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乐师跟大名鼎鼎的老师的薪金只有这么点差额,是很令人奇怪的,也足以使老师感到难堪。

的确,涅伏得到这一消息后大为恼火,他为自己如此被人看轻而愤怒,也为学生突然而来的荣誉而产生妒忌,最后,竟然怀疑是学生背后捣鬼,才有了眼前这令人尴尬的局面。

于是,他把一腔怒火一起发泄在贝多芬身上。事后知道,原来是因为名字上的小小差错,闻名全国的涅伏被当成了另一位不知名的、平庸的乐师。从而有人打报告拟免去他管风琴师的职位,由已经崭露头角的贝多芬代理,这报告得到了选帝侯的批准。

事情弄清楚后,选帝侯提议恢复涅伏乐团管风琴师的职位。那么贝多芬呢?有人主张撤销任命,并付给他一笔小费作为安慰。

这时的涅伏却在沉思了片刻后,以坚定的口气说道:“君王殿下恕罪。在这件事尚未决定之前,我决定放弃我半数的年薪。那孩子是我的学生,一个出众的人才,可以说是天才。我对他可以下拜,当然是说思想上。我有责任关心他的一切。”

这番话令选帝侯十分感动,他深深地佩服涅伏的音乐才能,这样也就深深地知道涅伏所说“天才”二字的分量,他当即宣布对贝多芬的任命不变,并在合适的时候,恢复涅伏400金币的年薪。

这段佳话或许经过后人的渲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乐意追随并由衷感激的老师,会如此大度、如此高尚,会把一个人的天才看得比金钱乃至于自己都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也有理由替贝多芬庆幸,庆幸他找到了这样一位明眼、无私而又有音乐才华的引路人。跟涅伏学艺这段经历,是贝多芬“从师记”里最精彩的篇章。

就在贝多芬在皇宫里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的时候,皇帝却死了。墨克雪密林·法朗兹皇子于1784年12月的圣诞前夕在波恩的法洛林教堂披上了礼服,受洗礼而登位了。

新皇帝法朗兹是一个不拘礼仪的人,他仁慈而脾气良好,28岁的时候去了波恩。虽然他非常喜欢参加私人的谈话会,但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面前露面。

法朗兹虽然对皇帝这个职位的责任漠不关心,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社交能手,很熟练地替他安排一切。虽然他在维也纳没有学会多少政治权谋,但却学得了足够的艺术和学识,因此他的波恩之行就像是另一世界吹来了一阵革新之风,拂过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城镇,使波恩从此以后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城市之一。

最重要的是,法朗兹将维也纳生动的音乐介绍到这里来,他能唱声调圆润的歌曲,并且还能拉中提琴,他没有将自己的天才完全表现出来,但做了一件极有贡献于艺坛之事,就是收集了一切关于音乐的书籍,创办了一个图书馆。假使他每年的收入不能维持一个第一流歌剧团,他就会每季演出一次谢肉祭,这是一种接受捐助的宗教活动,但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就这样,波恩被音乐浸融了,许多被作曲家所遗忘的短歌剧都演奏起来,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少年时代的贝多芬对音乐的追求是多么急切!

皇帝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调查宫廷中每一个乐师的才能和情况,男中音约翰·贝多芬的自述这样被记录在册:“我的声音非常持久,服务的时间很长,虽然家境困苦,但举止正直。”

调查者对于副风琴师是如此记录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年13岁,生于蓬城,服务期两年,他在乐队指挥缺席时他代替了这职司,很有才干,也是最年轻的指挥,他有着美好幽静的举止,虽然他很穷。

贝多芬在风琴或钢琴独奏中很少有过失误,他发觉自己的能力远超过于现在所担任的工作,他不能再“委曲”自己的才能,他拯救自己才能的办法是修改原来的曲谱。

涅伏告诉人们:“在这一年的圣诞节礼拜中,这敢为的小孩所贡献的不是弗迪南·海勒的‘以里米亚的悲哀’,取而代之的却是从他幼小的手指中流露出来绝美的旋律,他弹得太精确和润滑了。”

事后海勒因为这件事专门去见皇帝,抗议贝多芬对自己作品进行了修改。后来替贝多芬所写的传记中如此说:“皇帝很宽大地斥责了贝多芬,不准他以后再玩这类小技巧了。”

贝多芬的创作天才此时已显露出来,他的同伴都很同意他这样做。后来,英国驻宫廷公使格里山纳去世后,贝多芬为他作了一首葬礼诗歌,因为他是贝多芬家里的良友,宫廷乐队指挥露其雪简直被它所迷惑了。

对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大提琴家茂勒评价说:“对于他创作的新奇性,所有人都表示极大的惊异,经过了数次的演奏以后,他的声誉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