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江右文化
15343900000011

第11章 道教文化

江西是历史上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少数地区之一,其道教传统悠久,历史上高道辈出,教派迭起,形成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道教派别,如灵宝派、神霄派、净明派等。时至今日,我国现存最主要的两个道派之一的正一道,其“祖庭”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一、江西的“洞天福地”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就是神仙方士和黄老道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元人丰城大儒揭傒斯写过一篇《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就提及江西“三大名山”与道教的关系:

天下称大名山在大江之西者三,曰匡庐,曰閤皂,曰玉笥;玉笥又为天下绝境。按道书及图志,于洞天则太玄法乐,于福地则郁木,兼有洞天福地之重。

三大名山之中,匡庐是佛教名山,也是道教圣地。閤皂、玉笥则主要为道教独占。玉笥山有承天宫,唐玄宗时出名,玄宗曾派人在此举行大型的道教斋醮仪式——河图金箓醮,以祈祷国泰民安,由此玉笥名闻天下。相随而起道观“凡十数”。唐后期,陆续有刘潜谷、曹思明、王处士、陈绍规、丁守玄、姚文质、宋怀德、汪希声八位道士主持此山,号称“玉梁八祖”。入宋及元,承天宫香火继续鼎盛,玉笥山也因而久享道教名区的盛名。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

在道教的经典文献中,道教神仙的住所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其中明确记载位于江西境内的就有18处,分别是:

位于江西境内的5处“小洞天”:

第八洞天:江州(今九江市)庐山,洞灵咏真之天。

第十二洞天:洪州(今南昌市)西山,天宝极玄之天。

第十五洞天:信州(今上饶市)贵溪县鬼谷山,玄司之天。

第十七洞天:峡江玉笥山,太玄法乐之天。

第二十八洞天:南城麻姑山,丹霞之天。

位于江西境内的13处“福地”:

第九福地:峡江县郁木坑。

第十福地:南城县丹霞洞。

第三十二福地:贵溪县龙虎山。

第三十三福地:上饶县灵山。

第三十五福地:宁都县金精山。

第三十六福地:樟树市閤皂山。

第三十七福地:丰城县始丰山。

第三十八福地:南昌县逍遥山。

第三十九福地:奉新县东白源。

第四十七福地:江州(星子)虎溪山。

第五十一福地:都昌县元晨山。

第五十二福地:鄱阳县马蹄山。

第六十八福地:庐山。

位于江西境内的这些“洞天”、“福地”,与我国道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有极密切的关系。如位于新建县的西山,历史上即与道教关系密切。传说黄帝乐官伶伦曾隐居于南昌西山修道炼丹。伶伦又称洪崖先生,西山因此被称为洪崖山,南昌有个别称“洪都”就源于此。西山后来又成为净明道的圣山,西山万寿宫被视为是净明道的“祖庭”。

再如庐山,据周景式《庐山记》记载,西周威烈王时(公元前4世纪),有一个“生而神灵”的人名叫匡俗,曾隐居于九江庐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学道,“时人敬事之”。后匡俗被热衷求仙、希冀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

另外南城县的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古传道教长寿神麻姑在此得道,盛行各种麻姑传说。传说在汉昭帝时,有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在此修道。唐开元年间,道士邓紫阳曾奏立麻姑庙。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山仙坛记》,就记载了广泛流传的麻姑山传说与麻姑信仰。

还有峡江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早于秦时就有孔丘明、骆法通、何紫霄等10人隐居修炼于此。传说孔丘明等9人仙去,唯紫霄终隐何君洞。

又如宁都县的翠微峰,据记载,西汉初民女张丽英在宁都县翠微峰(原名金精山)的金精洞修炼成仙。后乡人建仙女庙以祭,遂使金精山成为道教圣地。

在江西各地的名山胜水中,此类传说甚多,地方文献有大量的记载。这充分说明江西的名山胜地与道教之形成发展的天然联系,江西的“洞天福地”为我国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发源于江西的教派与高道

天师张道陵像

关于江西道教,一般认为,从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在东汉永元二年(90年)到江西龙虎山等地从事创教活动之后,江西有组织的道教开始发端,龙虎山遂成为道教圣地。除正一道外,江西道教教派与高道辈出,影响颇大。特别是唐、宋、元、明时期,江西道教发展达到了鼎盛。

(一)天师府与正一派

据道书记载,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閤皂山和茅山,三山中的前两山都在江西。元代,正一派张天师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明中叶以后天师道逐渐衰落。

天师道自创教以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曾繁衍出一些支派,如清水道、南、北天师道、天心派、清微派、玄教、正乙派、闾山三奶派等等。天师道的教理教义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以符篆斋醮为主,辅以外丹内炼的修为方式一直延续下来。

天师道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3位出众的天师,即祖天师张陵、第30代天师张继先和第43代天师张宇初。天师道的传承时间特别长,达1800多年。至今龙虎山天师府仍在发挥着正一道祖庭的作用,其巨大影响远播海内外。

(二)葛玄、葛洪与灵宝派

葛玄葛仙翁像

灵宝派閤皂宗祖庭在樟树閤皂山,开创于三国东吴时的葛玄。据说葛玄以《灵宝经》传授弟子,几传之后到东晋末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刘宋时陆修静刊定了《灵宝经》35卷,编成灵宝、科仪多种,于是灵宝派更为盛行,直到元代才归入正一派之中。

灵宝派与其他道派的不同之处,一是创造了后代各派公认的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二是大量吸收佛教教义,如三世说、度人说等。尤其是度人说,把道教历来以自己修炼功成得道为主的教义,发展成必须积德行善,普度众人后才能成为神仙。灵宝派因“度人”教义而自称“大乘”,以示与其他教派之“自度”追求区别开来。从此,神仙便也有了救苦救难的责任,更能号召一般民众了。

现在灵宝派虽已式微,但其对道教后来的整体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创始人葛玄在江西境内仍广受崇奉。如铅山的葛仙山至今香火旺盛,方圆上百里的乡民都供奉葛玄。

(三)许真君与净明道

晋代南昌许逊教团经长期发展,至宋元间在江西产生了儒道融合的新道派——净明道。许逊生于南昌,祖籍河南汝南,年轻时虽有学问,但不求功名,而专事修道,希望用仙道法术,拯救人间时政弊端。朝廷闻许逊贤名,屡加礼命。许逊不得已曾任蜀旌阳令,为官清正,济世救民。离任时不少百姓宁愿背井离乡跟随。许逊后从兰公、谌母处得孝道、孝悌二王的净明道法,门下有吴猛等11位弟子,连许逊共12人,号为“十二真君”(一说“十二真君”都是许逊的门下),这就形成了以许逊为中心的一个地方性教团。许逊率众人设坛传教,宣扬净明忠孝之道。

许逊在西山“拔宅飞升”后,其后代在其旧居建起许仙祠,继续传道。南北朝时许仙祠改为游帷观。唐高宗时道士胡慧超重振西山道教,撰写了《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传》和《许逊修行传》,这就使得以游帷观为中心的许逊仙道传闻和“灵宝净明宗旨”广为流传。北宋时,游帷观获赐“玉隆观”之名。徽宗崇道,改观为宫,号“玉隆万寿宫”,上许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金兵南侵,生灵涂炭,万寿宫主持周真公祈请许逊救民于水火之中。传说许逊下降,出《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净明黄素书》等经典,于是周真公托神建道,“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创立净明道派。元初,西山隐者刘玉自称数遇许逊、胡慧超等,得净明道法,应许逊谶记当为八百弟子之师,于是净明道复兴,流传至今。

净明派力倡忠孝为其特色。刘玉解释说:“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但世儒习闻此语烂熟了,多是忽略过去。此间却务真践实履。”认为只要本心净明,忠孝为本,则道法自具,神灵自通,大丹自成,感召自应。故既不同于全真派的性命双修,也不同于正一派的繁缛斋醮,简单易行,是道教与理学融合的产物,故深受士大夫们的赏识,誉之为“仙家之最正者”。

对许逊的信仰在江西历久不衰,每年农历八月到西山万寿宫朝拜许真君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成为江西一带重要的信仰民俗。

(四)陆修静与《道藏》

南朝陆修静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宋大明五年(461),周游四方布道的陆修静来到庐山,爱匡阜之胜,建太虚观,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7年当中,陆修静采炼丹药,收徒布道,并致力于太虚观的拓置和扩建,最终建成一座规模宏伟、造型别致的一方名观。

陆修静在太虚观最重大的活动便是建置道藏阁。据传,阁中珍藏有宋明帝御赐的道家经书、药方和符图1200卷,“龙箧贮之”,相当贵重精美,是当时最大的道教经库。陆修静在阁中遨游于道家经籍,潜心于道教理论研究,获得渊博道学,为日后编写《道藏》和创立道教仪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陆仙逝后,朝廷追谥封号“简寂先生”,太虚观故更名为简寂观。

中华《道藏》一览

(五)华阳真人施肩吾

唐代江西出了高道施肩吾。施肩吾本是浙江睦州分水(今桐庐)人,元和年间考中进士后,无意仕进,慕洪州西山十二真君羽化之地之真风,于是“不待除授即东归”,到西山隐居。

华阳真人施肩吾像

施肩吾是道教中内丹派的先辈,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和《钟吕传道集》等,论述补养、内丹之法,主张养形为先,其次补益精气神,然后才能练内丹,反对道教传统的辟谷、导引、房中、外丹等方术,为当时较系统的一本丹功著作。由于施肩吾的贡献,道教尊其为华阳真人。

施肩吾又是较有名的诗人,今《全唐诗》收其诗一卷,共198首,其中涉及道教神仙的有68首之多,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体。其中的《修仙词》似可代表他的内丹思想:

丹田自种留年药,玄谷长生续命芝。

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己更求谁?

《西山静中吟》足以表明其心志:

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

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

(六)王文卿与神霄派

北宋末年南丰道士王文卿,号冲和子,创立神霄派。王文聊自称遇火师汪君得飞章谒帝之法,后又在金陵清真洞谒雷母得雷书。从而能以五雷法役使鬼神,祈雨祷晴,诛邪斩妖。徽宗深信王文卿,当时金兵南侵,命其赍香祈祷以保社稷,王文卿多次奏谏,应以修政练兵保国。见进谏无用,便乞求还山,果然不久北宋灭亡。

王文聊回乡之后,以雷法传新城(今江西黎川)人高子羽,高传临江(今江西清江)徐次举,徐传金溪聂天锡,传到临川谭悟真时,神霄派名声大振。神霄派的雷法以内丹与符篆结合为特征,认为只有炼就内丹,才能施法,故关键在己而不在人。神霄派对后代道教影响较大,南宗从陈楠起就兼行雷法,白玉蟾还有诗歌详细地吟诵行雷法的过程。神霄派一直流传到明代的陶仲文,才渐渐湮没不彰。

此外,著名的道士尚有南宋初庐山太平兴国宫的道士刘烈,号虚谷子,有文名,善撰述,与朱熹等往来论《易》与大丹。南宋末道士雷思齐,号空山先生,本为临川高士,世习儒业。宋亡之后,隐居山野,当了道士,精于《易》、《老》之学,有数十卷著作传世,其中的《易图通变》收入《道藏》,深得当时的学者吴澄等人的好评。

三、南北融合与元以后的江西道教

从宋末元初开始,全真道逐渐传人江西。全真道最早是从湖北武当山传入江西武宁太平山的。据《太平山道谱》记载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武宁县顺义乡人章哲自武当山学道归来,辟荒结庵修炼于太平山,招收弟子,创立玄门广惠派。广惠派与南、北二宗并列为全真道。稍后,南宗嫡系李道纯的弟子赵道可来到江西婺源隐修。之后,又有李珏——陈致虚一系、桂心渊和金志扬及其徒裔劳养素、郭处常、李西来、方方壶、方丘生等活动于江西南昌、九江、上饶、萍乡、吉安一带。此外,全真道也传到赣南。属全真道的龙门派等,主要分布在宁都、石城、瑞金、赣州等地。赣南原有正一道、净明道许多道观,全真道士慕名前来修道,并逐渐占据其中许多道观。

庐山御牌亭(内藏明太祖御制《周颠仙人传》)

元代江西出了一位融合南北宗的高道陈致虚,是江西庐陵(今吉安)人。陈致虚先得全真派马丹阳一系的丹诀,后自称遇青城老仙,又受金丹火候之秘,主张阴阳双修,继承张伯端一系的南丹宗法,著有《金丹大要》,发挥全真派“道释同阐,仙佛合证”的思想传统。又把南宗五祖列入全真派的祀典,最终把南北宗统一起来了。陈致虚在江南、荆湘、云贵一带传道,弟子多达百余人,是元代全真派在南方的代表人物。

明代江西又是高道辈出。元末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时,据说遇神仙道士周颠,听其建议在鄱阳湖一战大获全胜,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庐山立碑纪念,又亲撰《周颠仙人传》。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传说中他善于方术,其师即为上高的术士曾义山。则明代的开国,与江西道教关系也十分密切。

明代江西又有高道赵宜真,安福人。从小习道,得净明道法、清微雷法和全真道法,成了当时道教中兼擅各派功法的“通人”,因而受到明初诸帝的礼遇。后定居于都紫阳观,行医治病,从事著述,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等收入《道藏》,深得时人推重。其弟子刘渊然,赣县人,少年时在当地祥符宫当道士,学雷法,能呼召风雨。仁宗时赐号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共领天下道教事。世宗朝,贵溪上清宫道士邵元节进京,为嘉靖帝求子有应,又能祈雨雪,深受宠信,赏赐穿一品服,官拜礼部尚书,可能是江西道士中最为显赫的一位了。

明末到清代前期,江西又出了两位内丹功法大师伍守阳和柳华阳,都是南昌人。伍守阳在明末放弃儒业,专习全真派龙门功法,参照禅学,隐迹深山,最后得道。传说他在一百年之后出山,传授给柳华阳。柳华阳少年时即好佛法,后在皖水双莲寺出家,故后人称之为“禅师”。然一遇伍守阳,便尽得其传,且有所发展。伍守阳著有《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柳华阳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后人把此四书合刻,称为《伍柳仙宗》。这一套功法叙述详明,比较浅显易懂,对后代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江西道教确实是源远流长,教派迭起,高道辈出。江西的名山胜地与文化传统,使江西成为历史上道教文化的重要根据地。江西的道教传统正是许逊崇拜盛行,并被改造为净明道的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