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其实有两条命
1534400000011

第11章 梦境的含义 (1)

梦学尴尬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对梦境的含义始终搞不清楚呢?这大约与我们研究梦的出发点有关。

历史上,我们总是沿着三条路线来研究、解释梦境。

但客观现实却证明,这三条路可能都是错路。

上帝死了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人们用灵魂和上帝来解释梦的成因,并以此作为探究梦境含义的工具。

在当时的人看来,梦境就是灵魂逸出体外时的经历,而背后操控灵魂的则是上帝。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童话般的灵魂和面目不清的上帝。

关于灵魂的学说,自古就有。

世界各地的人都认为人有两个:一个是大我,一个是小我,两者合而为一则是人。

大我就是人们的身体,小我就是灵魂。

关于这个小我,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描述:印度人认为,小我即“神我”,大约有拇指般大小,它就像是一个得道的小高僧,双手合十,盘腿端坐在人们的心中,所以《奥义》书中说:“心则性灵居焉。

”印第安卢卡斯族人认为,灵魂的形状是一个很小的小人,他就住在人的头部,当他直立的时候,他的主人就精神矍烁。

身体健康;而当他跌倒时,他的主人就会失去知觉甚至于生病。

苏门答腊附近的尼亚斯岛人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问道:你希望有一个多高多重的灵魂。

据说灵魂最重只有十克左右。

马来人将灵魂想象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差不多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大多数人眼睛是看不见他的。

他与他的主人非常相像,形体大小、高矮胖瘦都一样。

这些灵魂非常的轻,就像是一团空气,轻盈飘渺。

但也有许多民族认为,灵魂并非是一个缩小了的自我,他有可能是多种形态。

比如说,有的民族认为灵魂像一只鸟,有的民族认为灵魂是一只小老鼠,还有的民族认为,灵魂其实就是一只蝙蝠。

人的灵魂非常的调皮,他总是不安于在身体内好好待着,总想乘机溜出去玩耍。

一般人都认为,人的灵魂是从人的天然孔窍中出入的,特别是口腔和鼻腔,简直就像是两扇大门。

当人们睡觉或者生病时,由于身体的管束能力下降,这些灵魂就特别活跃。

灵魂好动的特性可害苦了他的主人,千百年来全世界的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来防止灵魂的外逃。

例如,印度教徒在打呵欠时,总是用中指和拇指打出一个响声来,吓唬那些想逃跑的灵魂;婆罗洲的杜利克人,身上总是佩带着钩状的宝石,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将灵魂牢牢钩在身体上。

这些跑出去的灵魂,他们的经历反映在人的大脑里,就成了我们每晚的梦境。

一个印第安人体弱多病,如果他晚上梦见雇主让他将船拉过几处洪流,第二天醒来他会大骂主人不体恤他,让他这样一个可怜的病人干那样重的苦活。

因为他坚信梦是真实的,他的主人确实在晚上役使了他的灵魂。

因此古代有许多关于睡觉的禁忌,例如,绝不能改变熟睡人的地点和相貌。

在原始人看来,灵魂这东西虽然很高贵、很神圣,但有时他们又傻得可笑。

当他出去玩耍时,往往会淡忘主人的容貌,所以当他们回来时,只记得去时的地点。

因此,原始人绝不允许改变睡者的地点和相貌,担心灵魂回来时找不到家,错投入别人的身体里。

在印度,如果有人改变了睡者的容貌,比如给睡者脸上绘上色彩或者给妇女画上胡须,就等于是犯了谋杀罪,因为灵魂归来时,认不出自己的身躯就要死亡。

灵魂并非一定要等人睡着才离体外出,有时在醒的时候,他们也会离体而去,这就是平常说的“离魂症”。

每天昏昏欲睡,精神恍忽,这个时候就要举行招魂仪式,即将离体的灵魂召唤回来。

缅甸人的招魂仪式很有趣。

首先备好一桌丰盛的宴席,要有鸡、有米饭、有香蕉,家里的长辈端上盛满饭的碗,爬上梯子的顶端大声说:“回来吧,灵魂!不要滞留在外面了。

天如果下雨,会把你淋湿;太阳出来,你会受热;蚊蚋要叮你,水蛭要咬你,老虎要吃你,雷电要轰你。

回来吧,灵魂!你看家里多好啊,这里安全、舒适,你会什么也不缺。

回来吧,灵魂!坐在屋子里,不怕风吹浪打,安安逸逸吃饭吧!”一面恐吓,一面利诱,最后定能将离体的灵魂招回来。

中国的招魂词与缅甸差不多,只是更有文彩,因为那是出于大诗人屈原之手。

《楚辞》中专门有一篇名为“招魂”,辞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兮。

土伯九约,其角觺觺兮。

敦脢血拇,逐人駓駓兮。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兮。

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兮!”把地府之主——土伯的可怕,描写得淋漓尽致。

西方人一直将世界万物都归结于上帝的创造,因此梦境也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操控着人的灵魂,而梦则是上帝委托灵魂带回来的旨意。

古希腊虽然是现代哲学和科学的鼻祖,但在那些先哲的头脑中,飘乎不定的灵魂始终挥之不去。

公元前600 年左右,在古希腊有个奥尔弗斯教团,他们相信灵魂可以无限制地在生命中间旅行,这都是些有罪的灵魂,被放逐到物质世界中来,有点像印度的“轮回学说”,此派最终成为很有影响的毕达格拉斯学派。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435):他相信有轮回学说,灵魂是永生的,曾经生活在一个极快乐的群体中,由于罪恶玷污了自己,所以才被驱逐。

这些灵魂必须在外游荡3 万年,历经植物、动物、人类,才能得到最后的升华。

因此,人世生活是一种惩罚。

他推测,灵魂可能记忆原先的生活和较早的化身。

柏拉图更是希望以逻辑的方法,实证灵魂的存在,在《高尔吉亚篇》、《斐多篇》、《理想国》、《蒂迈欧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实证灵魂的过程。

他总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灵魂不仅生前存在,死后也存在。

肉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它与灵魂只是暂时结合在一起。

灵魂以什么形式投胎?投胎多少次,这都决定于灵魂的道德行为。

照料灵魂是人的最高任务。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诸弟子中最出色者之一,与老师一样,他也相信灵魂的存在。

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更加具有科学性,或者说表面如此。

比如说,他将灵魂归为运动的两个条件之一,所谓的灵魂就是运动的形式,而肉体则是运动的质料。

因此证明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

他还将灵魂划分为三级:最低级是植物的灵魂;中间是动物的灵魂;最高级是人类的灵魂。

古埃及是地球上较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可惜的是,这一文明文字性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墓葬文化丰富。

从现有的资料看,古埃及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比如说,埃及留下一部书,名为《死者书》。

因为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俄赛利斯要称人们的心,以此来作为审判的标准。

所以《死者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祈求神的,不断拍神的马屁,迷魂汤一碗一碗端上去,神被拍晕了,自己乘机过关;另一类是欺骗神的,自吹自擂,说自己干了多少多少好事,道德又是多么多么高尚,如果要判这样的人有罪,那可有失公道。

古巴比伦所在的两河地区,是个宗教的圣地,历史上先后产生过许多宗教,基督教的许多内容也出自这一地区。

比如创世记的神话、大洪水的神话等。

但古巴比伦自身的宗教却没有保留下来。

最能反映古巴比伦人灵魂观念的是《摩奴法典》,书中认为创造世界的就是灵魂,“当他在安眠中休息时,具有活动本性的有形物体就停止活动,意识也不起作用……当这灵魂进入黑暗(人的身体内部),他长时间逗留在黑暗中,同感官联合在一起,但他并不完成他的职能,他离开了有形的躯体。

当他被一层细分子包着,进入蔬菜和动物的种子时,他就和纤细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了一种新的有形的躯体。

这样,这不朽者,由于交替地醒来又睡去,不断地使全部动的和不动的天地万物获得再生或使之毁灭。

”这个观点与古代印度颇有些相似,印度《弥勒奥义书》中有一段更加深奥的论述:“唯然,太初,般茶帕底独立。

彼无乐焉,唯独也。

乃凝思虑其自我,而后嗣繁滋;皆唯有其自我而醒觉者也。

然见其皆无生气,直立如柱,又不乐焉。

遂自化如风而欲入,彼为一而末能入也,乃自分化为五气,所谓上气、下气、平气、元气、充固气是也。

”大意是说:“梵”无形无体,创造了世界,但他发现所创造的东西都无生气,呆呆地像根木头时,“梵”心里想:只有我进入他们的身体内,他们才能有生气。

于是,将自身化为五气而入。

这里讲的“梵”,对人而言就是构成生命的根本要素——灵魂。

《圣经》记载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名叫亚当。

”上帝吹的这口气,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都是灵魂。

《圣经》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了灵魂之后,才是一个有意义的活人,否则他只是一堆肉,一种动物而已。

这种思想在人类的早期神话里也是比较常见的。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凡是有神话传说、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都有灵魂观念,而且灵魂层面的认识和体会几乎是相同的。

人们可以一边涮着中国特色的火锅,一边交流着对灵魂的看法;也可以一边喝着法国葡萄酒,一边谈论着神灵。

犹太人一直将睡眠视为短期的死亡,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睡着时,灵魂就离开了身体,这与死亡是相似的。

所以虔诚的犹太人在每晚休息之前,总要向他们的主祈祷,表明自己灵魂的清白,保证灵魂的安全返回。

他们的祷词是这样的:“您赐福吧!我尊敬的主,您这宇宙的君王!让睡眠降临我的双眼,使微睡轻拂我的眼睑。

主啊,我的主,我的上帝,我祖辈的神灵,如果这是您的意愿,请允许我安心躺下,允许我能安心地重新站起来。

”犹太人一直害怕,当睡着之后,灵魂逸出体外,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故,再回不到身体里去。

第二天早晨,当犹太人从睡梦中醒来,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祷,感谢上帝让他们的灵魂重新回到了身体里。

他们的祷词是这样的:“活在我心中的主啊,衷心感谢您的怜悯,将灵魂重赐于我的身体。

”我们对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不存在任何偏见,但以宗教的灵魂、上帝等形式来解释梦境的成因和含义,毕竟与现实不符合。

例如,我们经常做一些难以启齿的梦,这恐怕不是灵魂和上帝所为吧,因为这些梦从根本上背离了宗教的基本法则。

心理学的死胡同释梦原本是古代巫师们的行当,后来它成为江湖术士们的某种谋生工具。

千百年来,虽然人们有强烈了解梦的愿望,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解析手段,所以芸芸众生们,很少有人将梦当一回事的。

历史上第一个将梦学引入科学殿堂的人是弗洛伊德,他认为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梦者自己的心理愿望。

梦学研究的另外一名巨匠则是荣格,他认为梦实质上是一套灵魂平衡系统,它具有补偿的功能,可以使人已经被压缩到极限的心理意识重新得到平衡。

他说:“灵魂只是一个维持心理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这与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

”但想想看,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梦的研究走的是条什么路呢?是心理学的路子。

他们将梦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从此以后,心理学成了研究梦的唯一对象和方法。

西方梦学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条道路上往来,弗洛伊德将自己的梦学归为“精神分析”,荣格将自己的梦学归为“分析心理学”,阿德勒将自己的梦学归为“人体心理学”。

例如,塞缪尔·洛依的梦理论更加倾向于荣格,他认为梦就是心理的一种平衡机制。

如果将心灵比作一个物件,梦则是这个物件的维修工,它有责任使这个物件随时处于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