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105

第105章 信天神 重祭祀

草原上的民族都很重视祭祀,匈奴人“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高车人有遇到地震辄“叫呼射天”的习俗。而黠戛斯人“祠神惟主水草,祭无时,呼巫为甘”。这里的“甘”,据韩儒林教授研究认为就是萨满。突厥族更有跳火仪式。而契丹人更是信仰天神,他们的门一般都向东。《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记载:“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蒙古人信仰萨满教,也崇拜天神。蒙古包的门一律开向东南,是以日出方向为吉祥,也是尊重天神的具体表现。

在藏传佛教传入蒙古草原之前,草原上人们有过形形色色的信仰和崇拜形式,他们祈祷青天,崇拜日月星辰和高山,祭火,祭祀祖先。我们一般将这一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都纳入萨满教范畴。蒙古语将萨满称作“博”,将他们所进行的宗教活动称作“行博”,而将这种宗教称作“博教”。

蒙古人信奉的宗教最初是萨满教,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创造诸神,这便是万物有灵。蒙古人崇拜的对象有天、地、水、火、灵魂等。信奉萨满并非蒙古人独有,自匈奴以后,历来在草原上活动的各民族也都有类似的萨满信仰。蒙古人因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有过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影响,到明清时期佛教几乎成为他们全民族信仰的宗教。但萨满教仍具有其他宗教所不能相比的顽强生命力,它能适应甚至采用其他宗教的形态,但始终能保持自己独特的属性。

他们所信仰的博教内容很丰富,有信天神的“腾格里”,有信“火神”的,有信“地母”的,还有就是“鄂博”,我们汉语一般译成“敖包”,这在蒙古语中是堆子的意思。鄂博是用石头堆成的圆形丘堆,顶端立一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印有经文的布条。祭鄂博时,须在鄂博四周放上烧柏叶香的垫石,每面放3×3,共9块石头。鄂博一般都设在风景优美、地面宽阔或丘陵高处。蒙古人对鄂博充满敬畏,凡路过这里,必须下马,并投以物,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在呼伦贝尔是在每年的5月至7月,由各旗致祀,三年一大祭,后来将这祭祀活动演变成传统节日——敖包会。鄂博所祭最初是祭祖先的神灵,以后被人们看成是本地诸神灵的汇聚之所。如阜新祭鄂博是“求天神鬼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畜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待喇嘛教传入后,祭时则由喇嘛诵经,鼓钹竞作,绕鄂博三周,边绕边诵,官民随之,成为喇嘛教的一种仪式了。

古代草原上在祭敖包之后,还要举行那达慕大会,这两项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前者庄重,后者欢娱。《内蒙古纪要》云:

惟鄂博(敖包)祭日,必在马群中精选良马而乘之,是名“走马”,并以娴骑术者,控策以竞走,借以博得王公之名誉奖焉。

赛马活动是在祭敖包之后,这习俗至少在清代已普遍实行了。这是因为敖包是一切神灵所栖之场所,祭完敖包之后,再举行那达慕盛会,进行“男儿三技”——摔跤、赛马和射箭及其他歌舞活动,原来不是为了娱人而是为了娱神。激烈的摔跤、奔腾的赛马、急速的射箭都是为了求得神的欢娱。如果比赛得红火,神灵心满意足了,那就会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人畜康泰。

第二十四章 质木纯朴的陇右河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