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豪放、刚烈、节俭、好客、勤劳、坦直、忠信、孝义,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坦直、忠信、孝义,实质上就是诚信。山东人忠诚,因而显得有些“傻”。山东人“忠”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忠的对象很普遍,忠君、忠主、忠父母、忠上、忠友,长期、恒久、普遍、过度的忠使山东人不由自主地走向愚忠。山东既产生温良恭让、一团和气的孔子和儒家文化,同时又产生了豪荡不羁、剑拔弩张的梁山英雄。
说到忠诚,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秦时的蒙恬,他以忠信而著称。他为秦帝国击败了匈奴,修建了秦长城,他对秦王朝真是忠诚不二,但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要除掉他,伪称始皇有诏,令其自尽,蒙恬竟然服毒自尽。他忠诚到了极点,居然从忠诚到了愚忠的地步。再说一个清代乾隆时的内阁大学士刘统勋,他忠心耿耿,是乾隆的心腹股肱,他死后乾隆亲临刘府哭奠,并痛哭流涕地对文武大臣说:“朕今天失去股肱大臣,刘统勋不愧真宰相啊!”多年后,乾隆还称赞刘统勋是“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
这样的忠诚之士,在山东历史和现实中,层出不穷,诸如田横、华歆、诸葛亮、房玄龄、曹元用等等,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杜受田,一生正直,忠诚不二,深受道光、咸丰二帝的重用。即使在当今也不乏其人,如战斗英雄杨子荣,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等。他们都是山东人,充分体现了忠诚是山东人最高贵的品格。
山东人勇敢、智慧、富有活力,他们有比较高的文化,具“好让不争”的尚仁风俗、刚健自强的品格。他们受儒家文化影响,一是有仁义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他们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并主持正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二是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求正统,崇尚权威,保持正直、忠诚、爱国的品质,服从权威,任劳任怨,通情达理,顾全大局。
山东人被普遍认为为人直爽。山东古为齐鲁之地,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颇有崇古之风。古之齐鲁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明尊卑、守礼节、重教育。这种上古遗风在今天山东依然可见。
山东人质直朴实,胸怀坦荡,有什么事都挂在脸上。他们往往会说,“有事你就快说吧!”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喜欢唠叨、啰唆。正如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的开场白:“闲言碎语不要讲,单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没有什么铺垫,一开始就切入正题。质直的山东人就是这样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在他们看来,能说会道,就是花言巧语,无异于骗子。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也是山东人,实际上山东人都耻于这种巧言善辩者。
有位山东作家吴金鼎先生曾对山东人的质直有过很高评说:
山东人的直,是极纯正而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发自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
山东人豪爽、粗犷、快人快语,缺少城府,少了几分狡黠。自古就有纯朴性情,为人实在、厚道。外地人对山东人的印象是憨厚宽容、朴实无华、真诚坦率、朴素爽直、善良宽厚,朴实得就象一颗红高梁。山东人有思想,只是缺少太多的机智罢了,说白了,就是有经商之能却不精于此道,有文化却不善辞令。总之跟山东人打交道,你不必担心会有欺诈。山东人具有质直、纯朴、宽厚、善良的性格,有坚韧务实的传统,他们在事业上讲求实际,注重实效,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仁爱、互助。山东人厚实纯朴,缺乏机敏,不够灵活精明,他们头脑比较死,除了苦干还是苦干,不知巧干。
山东人的豪爽与东北人的“虎气”大相径庭。山东人在豪迈中见敦厚,他们是有豪迈的气慨、冲天的侠义、敦厚的性情。山东人多一份忠诚,而东北人却多一份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