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在封建前期,曾为帝都所在,中原人民为皇民情结所困,从而塑造了河南人的“官本位”意识和“泛政治人格”,河南人对从政当官的兴趣远远胜过对经商的兴趣。形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树立了浓厚的政治兴趣和“官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河南人和北京人一样对政治感兴趣,但两者表现不一:北京人的政治兴趣主要停留在嘴上,只是过过“嘴瘾”,是只说不做;而河南人的政治兴趣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是动真格的,是只做不说。
儒家正统思想与保守观念,塑造了正统的中原人。长期以来,儒家的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贵贱分明的社会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论,为河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上深深的“官本位”烙印。河南人的“官本位”思想十分突出,他们敬官、畏官,又想当官,崇拜权威,唯上是从,形成权威取向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他们心目中,人分三流九等,有富人、贵人、穷人、贱人,关键在于是否有官有位、有权有势。要想出人头地、荣华富贵,要想扬眉吐气、不被人欺,必须走仕途,才能由“小人”变成“官人”。只要当了官,实惠多多,所以官场的吸引力、诱惑力根深蒂固。河南人普遍以官为尊、以官为荣,惟官、惟上是从。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都早已“商本位”了,但在河南受着封建小农意识影响,依然在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和“官本位”的意识支配下,滋生着如火如荼的官本位现象。为了实现这种“官本位”的仕途,他们不惜一切地投上所好,投机取巧,邀功请赏,于是官场上出现浮夸风、造假风,成为全国的重灾区。50年代虚报粮食产量,大放“卫星”;90年代又虚报乡镇企业产值,实质都是为了“伪造政绩”,为升官捞取资本。有的甚至还采取“骗官”手法,胆敢伪造中央国务院的图章、信笺、稿纸、伪造某领导人的签字、信件和合影照片等等,妄想实现“升官梦”。
由于河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它与四周交通四通八达,在西部的洛阳和南部南阳地区,自古商业往来就较为兴盛。特别是在洛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背负邙岭,面对伊阙,四水交流,土地肥沃。北有黄河、太行之险,南有中岳群山拱卫,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方辐辏,形势甲天下。洛阳居中州之中,即“天下之中”、“国之枢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人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所后》说:
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司马光亦说:
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同时也是商贾必经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
《汉书·地理志》辑朱赣《风俗志》亦云:
周人(指洛阳地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仕宦。
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
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业;颖川好争讼分异。
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云:
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於农夫,虚伪游手什於末业。
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豫商”中也出现过不少“精英”,他们能兢兢业业,坚忍不拔、深谋远虑,善于经营,有胸怀、有气魄、稳步发展,终成大业,而且还谦虚低调,从不张扬。就以当代而言,如双汇集团总裁万隆、新飞集团总裁刘炳根、许继电器集团公司总裁王纪年、莲花味精集团总裁李怀清、宇通客车集团总裁路发尧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河南人增了光。
河南人还有一特点,就是作为群体的河南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喜欢随大流、追风、赶时髦,但人际关系复杂,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凝聚力。河南人虽然也重乡情,但远不如河北、山东、山西人那样重,他们出门在外,不是很抱团。虽然他们都很聪明、能干,也很勤奋、卖力,在单打独斗中往往很出色、很优秀;但他们挤到一起需要合力拼搏时,尤其是形成竞争时,就难以和平相处,团结一致。有些人甚至用不正当手段排挤对方,根本不顾乡情,以致形成恶性竞争和内耗。
说到“内耗”,河南人尤为突出。很多河南人在河南得不到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就是不能成功,得不到大家和领导的认可;而一旦离开了河南,到了外地发展,很快就能出类拔萃,业绩突出,成名成家,干出一番事业来。有些人在河南创业还可以,一旦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档次时,就会出现内哄、矛盾,他们就会立即离开河南到外地去谋求继续发展。常常听到一些调离河南的人抱怨说,在河南得不到有利的发展,主要是河南的人际关系太复杂,内耗太大,想要干成一些事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