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来到安徽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时,第一句话就说:“安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有人进一步细问:“安徽人有什么典型特征?”答曰:“除却文化个性,安徽人政治色彩极浓。”事实上文化与政治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读书做官和官本位意识驱动下,安徽人从古到今,前赴后继地向官场进军,成绩颇为显著。
安徽人的政治情结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出生安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各种人才繁星点点,星光灿烂:管仲首当其冲,随后有汉初的张良,三国时的曹操、鲁肃,宋代的“包青天”,明朝的朱元璋、戚继光,近代的李鸿章,现代的陈独秀、胡适和王明,在安徽巢湖地区出现过三位政治名将,他们的政治派别、政治观点恰好是三国鼎立: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李克农、一个是国民革命军将领冯玉祥、一个是国民党将军张治中。在他们的老家,乡亲们亲切称他们为“巢湖三上将”。
前几年有个资深的经济学家来合肥讲学,看到合肥街头有许多高楼大厦,都堂而皇之地挂着各级政府机构的牌子。他向合肥人提出一个尖锐的意见,他说,这是官民之间财力差异的象征,这也反映了这地区浓重的官本位文化。安徽人官本位的政治情结确实很深,还表现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一般的安徽人都对“政治”情有独钟,都以在“政治”上发展为“衡量”标准。直到如今,安徽每年的高考分数仍在全国名列前茅,仍可反映出安徽人的文化意识。更能体现他们“政治情结”的是在专业选择上,安徽考生凡有条件的都选择报考与政治有关的学校和专业,如政法大学、干部学院、管理学院等;他们向往的学校是享有培养高级政治性人才盛名的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学子毕业时,或有人参军转业时,普遍倾向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因为都认为“吃皇粮”是最可靠、最体面的职业。即使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仍有很多安徽人不改初衷,宁可进政府机关当个“七品芝麻官”,也不去大公司领高薪。据说前几年,有个安徽的博士生毕业后,一家公司出高薪、予以优厚条件聘任他独当一面当某部门经理,月薪3000元,给他一座140平米的两层小楼,配一部进口小骄车,一部手机。但他仍然选择去了一所高等院校内担任一个所长职务,虽然月薪只有500元,办公室内只有一部内线电话,面对的只是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但他要的是:“所长就是正处级”。他不愿当“童养媳”,而是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日后攀升提携,有发展前途。
安徽人推崇政治,崇尚为官,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当“公务员”,这种鼓励人们做官、趋向仕途的文化氛围,自然影响到人们从商才能的发挥,阻碍着企业家的成长。也就是官本位文化氛围过于浓重,社会资源过度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权力太大。安徽的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的发展不太理想,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到市场竞争中新的民办企业的迅速发展。安徽应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经济领域,努力学习经济专业。政府应将社会资源的重心向民营转化,使微观经济的自由度宽松起来,官本位文化应被逐步为符合市场要求的民本主义所取代,让安徽的经济能迎上市场经济大潮,重创当年徽商所创造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