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人指出,这句话从表面上来看,意思是说仁厚的人喜欢高山峻岭,智慧的人喜欢河流溪水。而实际上却道出了两种智慧类型,一种是仁者,一种是智者,仁者的智慧如同崇山峻岭一样厚重不移,而智者的智慧却如河流溪水一般变动不居。由此反推,即可看出,河流湖泊众多的地方是造就智者的地理环境,而崇山峻岭及平原草漠众多的地方是造就仁者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现代科学也不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智能的影响。仁者多倾向于搞政治,智者多倾向于搞文化艺术。看来,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仅有其社会方面的必然性,还有地理方面的必然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自屈原以来,江南才子天下闻名,诗人、文学家、画家等多出于江南。即使现代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六大家,绝大部分出在南方。至于封建皇帝似乎绝大部分都出自北方,其祖居还较为集中在沿运河两岸分布。
这点,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书的《北方与南方》中早就明确说过:
北方人基本上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本上是商人。在所有以武力夺取了政权而建立自己朝代的盗匪中,没有一个是江南人。吃大米的南方人不能登上龙位,只有吃面条的北方人才可以,这是一贯传统。事实上,除了唐与后周两代创业帝王来自甘肃东北,于是颇有土耳其血统之嫌以外,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指出:
北人因处于中国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王朝的盛衰几乎同个人命运生死攸关,他们的理想多植根于现实,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恃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时之社会争”。
很多人都将上述山水之别引申为阴阳、刚柔之别,北方多阳刚之气,南方多阴柔之气,即所谓的北强南弱。有人说:北人刚,南人柔;北方是“骏马秋风”,南国是“杏花春雨”;北方是“西风古道瘦马”,南国是“小桥流水人家”;北方人刚猛豪爽,南方人秀丽精明。
北人胸襟开阔,直率而自信,坚强与刚毅中带几分粗犷豪放的气质,勇敢剽悍。南人心地宛曲,柔弱而时见果决,怯懦而时露轻狂,虽不乏轻锐之气,却难见粗犷气质。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南北风化之失》、《南北学者之病》中专论:
北方人的缺点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南方人的缺点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鲁迅先生在《北人与南人》中指出:
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
潘光旦先生也认为,北方人爱家,比较保守;而南方人喜远游,敢闯。他说:
北方人爱家,情愿困守田园,不容易采取新的见解,很有决心和毅力,主意一经打定,谁都动摇不得,风俗习惯富有固定性,做事很慢,但很有耐性,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手腕倾向保守一面。北方人较愚蠢,但比较诚实可靠。南方人喜欢远游(指侨居海外),容易采取新的见解,求知欲高,容易受人劝导,风俗习惯富有流动性,做事很有火气,政治思想和政治手腕倾向急进一面。南方人很聪明,易于感情用事,不稳健,靠不住。南方人比北方人精干。
有人以渔唱的悠扬和锣鼓的铿锵代表南北文化不同性格:南方表现为渔唱文化,这是水的文化,是流动的,是船的文化,它是飘荡的,灵巧的;渔歌唱晚,落霞与孤鹜齐飞,一派自然的、灵动的、清新的气象。
北方表现为锣鼓文化,这是黄土的文化,是稳固的,是牛耕的文化,它是踏实的、勤劳的,是太阳的文化,雄浑的光茫伸向苍茫大地。
易中天则以“男性”与“女性”来比喻南北城市:
北方城市大抵是“男性”。比如北京是威严慈祥的父亲,西安、兰州、太原、济南、洛阳、开封不是“汉子”,便是“大哥”。
南方城市多半是“女性”——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南京是侯门诰命,旧上海是洋场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