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085

第85章 劲直勇悍 好胜尚气

湖南人的性格在司马迁笔下为剽悍,《隋书》中称“劲悍决烈”。地方志中多称为“劲直任气”、“率多劲悍”、“刚劲勇悍”、“好勇尚俭”……。湖南人的性格确实刚正质直,勇猛强悍、桀骜不训、好胜尚气等。他们真诚、率直,民风强悍,士人性格坚韧,勇于任事,敢于牺牲,就是稍欠幽默感。湖南人历来崇尚武力和富于牺牲精神。楚人尚武精神代代相沿袭,其先民艰苦卓绝的锐志,发扬踔厉的豪气,对祖国和家乡的深爱,对国家自立和民族自立的渴求,使他们知道“武力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他们勇武、刚烈、浪漫、豪放,为了真理头可断,血可流,信仰不能丢。在湖南民间普遍信守古代游侠的道德标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尚武任侠是湖南人的一个优良传统。

所以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北方与南方》一节中说:

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是古代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使人喜欢的一些人。

湖南人的特殊人格形成,是湖南的移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融合的结果。湖南开发较晚,自宋以后,邻省江西不断移民湖南,特别明代以后更甚。

明代的《明经世文编》卷七二丘陵《江右民迁荆湖议》中记载:

荆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侨寓于荆湖。盖江右之地方,所出不足以供其人,必资荆湖之粟以为养也。

近代湖南人是经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缘方面都同清代以前的湖南土著居民基本没有太大联系。移民带来了新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性。又因与苗、瑶、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联姻,吸取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湖南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火辣热情、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怕鬼、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

俗话说:“江西老俵,湖南骡子”,形容江西人待人客气亲切,而湖南人脾气倔强、吃苦耐劳。人们往往用湖南骡子与辣椒来形容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自己也以骡子自诩,就是说脾气倔、有股子蛮劲、吃得苦、不服输、争强好胜。意指湖南人做事很犟、很倔、不撞南墙不回头。湖南人有句俗话:“倔得屙牛屎”,意思是倔起来像头犟牛,他们往往服弱不服强,缺少弹性,含有不服输的劲头。他们不仅有勤恳实干、鞠躬尽瘁、刚直不阿的“牛劲”,更有一股坚忍耐苦、倔犟执拗、负重远致的“骡劲”。近代湖南著名革命家杨毓麟(公元1872—1911年)在1903年发表的《新湖南》中就提出“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实际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有非凡的胆识、博大的气魄、深邃的眼光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纷纷赞誉:

“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救中国从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无湘不成军”、“无湖南人不成衙门”……

湖南人虽显得大气,但又可能形成虚骄之气而难以客观把握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湖南人的傲慢与偏见还表现在我行我素,封闭保守。湖南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第二篇《湖南之湖南人》中说到他的乡人:

风气稍近云贵,而冒险之性,颇同于粤,于湖北、江西,则相似者甚少。

湖南人的人格特征就是:“蛮”、“倔”、“刚”、“烈”,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在湖南不同地区人们的人格特点也不一样:如湘东人仿佛接近江西人,他们宗亲观念较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造就了大批共和国的将领,被誉为“将军之乡”。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最多,那里人很淳朴、憨厚,但很固执,有时固执得蛮不讲理;湘北人很懂得忍耐和明哲保身,是湖南人中最会经商的;湘中人倔强、好胜、精明能干,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大人物都出在湘中,如曾国藩、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朱榕基等。有句俗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庆佬”。湘中的旧宝庆府即今邵阳市。还有一句是:“长沙里手湘潭漂,湘乡嗯哑做牛叫”。“里手”用湖南话说是“能干”,“漂”是指能说会道,“嗯哑”是说湘乡人说话有浓重的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