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一个闭塞的内陆省,湘人人格更趋向内敛,好讲裙带关系,普遍表现为一种依附型人格。多以同乡、同学、师生和亲友等关系,相互联络。他们利用地缘、乡情和私人情谊来发展自己势力,最为突出的是湘军的组合。当年要想加入湘军必须要有熟人或亲戚好友的保举或推荐,以免临阵逃脱,便于管理和箝制,一旦发生逃脱事件,不仅追究当事人,同样要严惩保荐者及当事者的家人。从而保证了队伍的整齐团结,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军令,使部队毫无退路,只能英勇善战。这种部队建立在私人情谊、乡党裙带关系之上,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谁也不愿背上这种牵连的包袱,所以必然导致这支军队的瓦解和消亡。湖南人有此教训后,他们崇拜王船山所力主“独”,而不赞成“众”,主张个人修德励行,丹心壮节,反对相互唱和,哄然而起。于是他们行事多“崇独”而不“崇群”,往往喜欢单枪匹马闯天下,独断独行。
湖南人能面对现实,主持正义,他们能对事不对人,认理不认人。在真理面前,能服从正义、服从真理,甚至可以做到六亲不认,大义灭亲,毫不含糊。如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千古绝句的夏明翰,当他得知其祖父因是劣绅,将要被处决时,他虽然非常钟爱他的爷爷,但只能挥泪听任农民协会去处置。再有红军时期的著名将领黄公略,当他亲哥哥来诱降时,他断然将他亲哥哥送往革命法庭予以处理。当过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知道他大哥因劣迹斑斑,被当地政府判处死刑时,他也只是挥泪送别,依法从事。
湖南人最大弱点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而欠缺合作精神;看不起自己湖南人,谁都认为自己能力最强,谁也不服谁。同事看不起同事,下级看不起上级,副职看不起正职的现象多有存在。以左宗棠与曾国藩为例,最为典型。他们俩本是岳麓书院的校友,又都是湘军的最高统帅,本应联手合作,共创大业。但他们俩长期不和,谁也瞧不起谁,还经常唇枪舌战,明讥暗讽,相互拆台。有一个相互对联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当年左宗棠奉命率大军西征,平息新疆阿古柏的叛乱。曾国藩闻知不以为然,便做了一上联给左宗棠:“季子自视高,任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所见辄相左”;左宗棠字“季子”,此联暗嵌左宗棠的名字,并暗讥他有沽名钓誉之嫌,因为曾国藩认为左宗棠统兵才华不够。左宗棠见了此上联之后,当仁不让,不加思索地回敬了一下联:“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也暗嵌了曾国藩的名字,同样讥讽曾国藩亦无治兵经世之才华。
湖南人不抱团、不结伙,可能与湖南人才太多,相互竞争激烈,谁也不服输的个性太强有关,也可能是为了避嫌,怕找麻烦。而他们表现手法都不是赤裸裸地张扬,而是都极有艺术地用巧妙的方式表现。许许多多湖南人的事业与成果,是在湖南之外成就的,这就是所谓的“楚材晋用”现象。几乎从晚清起,湖南有识之士即已形成共识,即湖南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冲出洞庭湖,出湖南方能成才。于是,许多湖南人的事业与成就在湖南境内不显,多在湖南以外成就。
但是湖南人在对外面来的人却从不排外,而且还乐于助人。比如外地人到了湖南,人生地不熟,需要求助时,只要你态度诚恳,说话和气,非常有礼貌地尊重对方,那湖南当地人谁都会伸出热情的手帮你一把。你如要问路,他们会很客气地详详细细地向你指点你所要去的地方,如何走才便捷,如果遇到好心一点的,甚至还会带你走一段,非常友好地与你告别。湖南人帮忙很讲究是非感,而且帮得很实在,在他们认为,你既然有求于他,对他很尊重,他能为你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他也很有面子,所以很乐意不遗余力地去做,甚至想得比你还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