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099

第99章 从粗犷尚勇到重教崇文

云南、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太好,山高林密,自古地广人稀,野兽出没,人们在与豺狼虎豹、飞禽猛兽的博斗中,养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情;历史上各部落间长期为了争夺领地,相互之间也时有战争爆发,打得你死我活。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视粗犷、豪放为英雄。于是他们也养成了作战勇猛、顽强的斗志,所以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男子中有佩刀的习惯,他们佩刀既是防身必备,用于对付野兽和敌人的武器;同时也是粗犷、豪放精神的装饰。这种尚勇、剽悍、粗犷等特性,多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中比较明显。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汉时称云南地区“以夷多刚很(狠)”。唐时,《新唐书·南蛮传上》记南诏地区的“望苴蛮者,在兰苍江西,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善用茅剑”。宋时,《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八记“板楯蛮”,“天性劲勇”。明代,《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六,在云南府的“风俗”仍是“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善用矛剑”;在蒙化府(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善射猎,其下注曰:‘其性悍心狠,遇强则拒,遇弱则劫’。”卷八十七,姚安府(今云南姚安县)“习俗愚野,勇悍好斗”。以至清代,地方志中仍多有记载,在乾隆《云南通志·武定府》中记,“俗尚刚悍”;东川府记“俗尚战斗……其气剽悍”;昭通府则“风气刚劲,习俗凶顽”。在乾隆《贵州通志·思州府》中亦记,“民性刚悍”;都匀府记“勇于战斗”;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持着刚悍的特性。

现代云南、贵州人中的粗犷性格,主要表现在服饰、语言、风俗等方面。如这里的服饰大多都是大红、大绿、大紫、大黄、大青、深黑、深蓝,或者黑白相间、红绿搭配。彝族同胞都穿大黑或大红的披风,黑衣黑裙黑(或红)的包头,给人以粗犷、英武之感。傣族男子穿的“笼基”(即裙子),实际是一块没有缝合的布,系在身上打个结就成裙了,简单而又好看,穿着十分方便。傣族妇女大红大绿的上衣和统裙,十分艳丽多姿。白族同胞的白色服饰更是给人以纯朴亮丽的美感。

他们的豪爽还表现在饮酒上,他们视饮酒为生活中一件大事,有豪饮的风俗。凡过节、有喜庆事时,男女老少都要饮酒。宾客来了,更是非饮酒不可,一口酒下肚方才认你为亲朋好友。这时的人们与北方地区一样,认为非要把客人灌醉才算热情,但他们不同的是,当他们看到客人喝得差不多了,就不会继续硬灌,适可而止,他们认为强行将客人灌醉是不道德的行为。

云南话与周边的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南方语系不同,它基本属于北方语系。这与云南人是由中原各省的移民组成有关。云南话就带有不同地区的口音。如滇中的江川话就像江苏话;通海话与浙江话相近;这些与明清以来到云南屯田的人很有关系。在昆明西山区、官渡区居民的口音与昆明市居民的口音就有很大差别。昆明人对那些刚学普通话而普通话讲得不太好的话称为“马普”,意即马街人讲的普通话。而马街是昆明西山区政府所在地,离昆明不到十公里。说明云南地区各地方言差别很大。

云贵地区因地处边陲,有乌蒙山、横断山的阻隔,使这地区与中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由于移民的影响,这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还是主要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云南、贵州各地都建有孔庙,用孔孟之道教育子孙后代。这主要在汉族移民中最为突出。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在汉武帝时:

牂牁郡颇尚学书,少威棱(威仪),多儒怯。

又记东汉初年:

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始兴文学,渐迁其俗。

《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

肃宗元和中,蜀郡王阜为益州郡太守,政化优异……始兴学校,渐迁其俗。

说明自东汉时起,云贵地区即已兴办学校,开始改变当地习俗。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移民较多的滇东北朱提郡,“其民好学”。在《隋书·地理志》又记云贵地区:

其风俗大抵与汉中不别,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

唐宋南昭、大理时期,这地区的教育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但他们发展的只是贵族式教育,没有群众基础,效果不太显现。直到元明以后,由于大量从中原地区移民到这地区,致使这地区重教崇文之俗日盛。元代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行云南中书省事的平章政事赛典赤为改变云贵地区民悍戾、鲜知礼仪之俗,力倡教育,捐金买地,兴建云南府学官,择蜀中贤士为师,开创了一省学儒之风。随后便从省城向全省各地推行,元代在云南所建学校有十余所。明代地方官学有府州县学、社学、卫学、书院等多种形式,使云南的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全省学校从六十多所发展到一百余所,从而大大促进了这地区的平民教育,开科取士后,使各府都有中举的人。到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甚至在威远开办了士人义学,这是云南较早开办的少数民族义学,招一些熟番子弟入学,为逐渐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旧的风俗,起了很大作用。整个清代在云南省的府州县厅所设义学有近七百所,所创建的州县书院共达二百四十余处。从而使云贵地区一改旧风,逐步发展成为重教崇文地区。

这在明清时期的志书中多有反映,如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六,在大理府的“风俗”记“俗本于汉,民多士类”;在上面提到过的在蒙化府记为“俗变故习”,其下注曰:“自开设学校以来,渐染礼义,俗变故习,非前代之比”。同样在贵州铜仁府风俗中亦记有“稍知礼义”。其下注曰:“土人稍知礼义”。说明经办学兴教后,大大改变当地少数民族原来性狡、性勇、刚狠的旧习俗,而变得知礼义了。在清代的地方志中,记载更多:在乾隆《云南通志》顺宁府中记载:“改流之后,渐化汉俗,士多浑朴”;大理府下记载:“明时甲科为两迤之首”;武定府“建学之后,旧习渐迁”。在乾隆《贵州通志》安顺府中记载:“尚儒重信……诗书礼乐,不减中华”;黎平府“惟以礼乐诗书为事”;遵义府“人士悦诗书”。这样的记载不一而足。

云贵地区重教崇文、开科取士后,有不少人步入宦途,由于这时的人性善耿直,所以历史上这里在朝中为官者都是刚正不阿、忠诚朝廷、直言不讳、敢作敢为,所以朝廷一般都喜欢任用云南人当谏官,明清时期云南就出了一百多位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