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15353300000086

第86章 急功近利 走向败亡

造势要求稳妥和周全,稳扎稳打,一步接一步地有序地进行。急于求成,就可能会功败垂成。

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S公司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打造出了迄今无人超越的保健品帝国。

1996年,S集团宣布完成销售额80亿元。自此之后,S公司便患上了一种十分典型的“综合紊乱症”,表现为企业与政府、与传媒、与市场以及内部管理的种种不协调。

S公司与相当部分传媒的关系是通过高额的广告投放来维系的,如果市场发生波动,广告款项一旦出现拖欠,一些传媒立即便“翻脸不认人”。而在市场方面,由于10多万人、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指挥部在前线作战,种种夸大功效、无中生有、诋毁对手的事件频频发生,总部到最后已疲于奔命而无可奈何。单在1997年上半年,S公司就因“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10余起,总裁W曾明文要求各地“带疗效的广告宣传倒给钱也不能千,我们这样做,等于给别人送炮弹来打我们”。可是,尽管三令五申,却已经无法转变近乎失控的市场局面。

在内部管理上,恐龙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尤为突出。到1997年,S公司在地区一级的子公司就多达300多家,县级办事处2210个,乡镇一级的工作站则膨胀到了13500个,直接吸纳就业人员15万以上。看上去,S公司的营销铁流浩浩荡荡,实际上却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在下属机构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个人管的怪现象。

S公司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种种类似“国企病”的症状。为了统一协调全国市场,总部设计了十多种报表,以便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动态。但具体到一个基层办事处,哪来那么多变化需要填?上面要报,下面就造假。在一次总结会上,总裁w气愤地说:“现在有一种恶劣现象,临时工哄执行经理,执行经理哄经理,经理哄地区经理,最后哄到总部来了。”

1997年,S公司的全国销售额出现大幅度滑坡,比上年锐减10个亿。总裁W在年终大会上做了一个他称之为“刮骨疗毒”的报告,痛陈S公司“15大失误”。

1998年初,S集团“吃死人”的新闻曝光后,不久后,S“帝国”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S集团的综合性、多方位的紊乱并发,与其经营理念、组织结构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S公司急于求成、铺天盖地式的撤广告,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并滋生了腐败;同时,广告的虚假性也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让自己的晶牌形象坍塌。种种原因使5公司走向毁灭,悬崖勒马,为时已晚。

一些企业在广告造势中往往会夸大其真实的情况,一旦消费者明白自己受到愚弄,这个企业就会面临灭亡的危机。此外,不理智的扩张,貌似强大,实在脆弱不堪一击。造势应当讲究诚信,讲究有条不紊地稳健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