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15353300000091

第91章 调虎离山 无山不威

扭转乾坤,力挽狂澜。面对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强劲对手或目前形势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应设法避开不利的条件下的正面冲突,见机行事,巧妙周旋,处弱势沉着应对,寻找突破口,对症下药,从而转弱为强,反败为胜。

导语

转势是指面对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强劲对手或目前形势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应设法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中突,见机行事,巧妙周旋。处乱不惊,忍怒不发,沉着应对。寻找突破口,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取得胜利。

弱者与强者的竞争中,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此时,应沉着应对。冷静而慎重地辨明对手虚实,乘其不备。力击其虚弱的要害部位,避实击虚,才能既保存自己的实力,又重创对手的力量,使其手忙脚乱,从而转败为胜。

在各种场合,面对不利的局面,我们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绝不能采取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鱼死网破的作法。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用自己的情绪来控制他人。犹如演员一样,做到哭中能笑,泣中能唱;又像导演一样,稳操舵柄,全面把握。游刃有余。转势就是要避实击虚,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如指掌,从而知己矢。彼。百战不殆。

柔为弱所用。可以博得人们同情。并能救弱于危难之际。弱者之柔往往是寻求保护的灵丹妙方。因此,以柔克刚,似弱实强,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转而侍机而动,从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虎居深山,得益地利,必然难以降服。将虎调离深山,落入平阳,或困于绝地,使其难施威风,定能治而胜之。因此,调虎离山是使对手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或使对手离开防守的阵地,然后制服对手的一种谋略。

唐德宗年间,神策军使王驾鹤统帅的训练卫戍部队的时间很长,培植了一些亲信,个人权力也越来越大,在国内外都出了名,从而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威胁。德宗李适想重新用人取代之,又怕引起王驾鹤的反叛,发动兵变。于是,德宗问宰相崔佑甫怎么办好?崔佑甫说:“这件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他向德宗建议用调虎离山计。一日,崔佑甫请王驾鹤到相国府议事,崔故意延长与王谈话的时间,在他们谈话的过程中,皇上已命白志贞到达禁军中,接替了王驾鹤的禁军统帅权力。

春秋时郑庄公除太叔段的“调虎”之法,也是十分高明的。郑武公的长子寤生继位,为郑庄公。武公次子段耿耿于怀,内挟母后之宠,外恃封地京城之固,日夜谈兵练武,图谋篡位。大臣们对太叔段的行为议论纷纷,要求郑庄公发兵征讨。然而,郑庄公却觉得,段虽有夺权阴谋,但没有公开行动,如果出兵镇压,国母必会从中作梗,还会落个不孝、无兄弟情义的坏名声。不如暂且装聋作哑,任他所为,等真有叛变行动时,再名正言顺地讨伐之。上卿公子吕了解到庄公的心思后,献计说:“主公久已未人过周朝,无非为太叔段的缘故,现不如乘机说要入朝见周天子,故意引诱太叔段起事,我则顶先伏兵于京城附近,待他出动,乘虚而人占领京城,然后主公返师夹击,那时,太叔段必被擒。”郑庄公依计,假传一道指令,要大夫祭足代理国政,自己带着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朝见周天子。与此同时,公子吕已部署好伏兵于京城附近,专等猛虎离山。太叔段果然中计。当他带着军队离开封地京城不久,京城就被公子吕布置的伏兵攻下。京城失陷,军心也动摇了:太叔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刎身亡。

调虎离山,还是军事交战中常用的一种谋略。公元前260年,秦攻赵,赵国名将廉颇坚守长平关,使秦军进攻失利。于是,秦军施调虎离山的离间计,他们派间谍到赵国,散布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长平关后,冒险出关,先是中了秦军的埋伏,后受秦军的引诱,突围时中箭身亡,40万赵军全部被俘。

虎视眈眈,终是一患。虎无山不威。“虎落平川遭犬欺,龙困浅渊遭虾戏。”这句话说明一旦远离自己的根据地,优势就会被化解得荡然无存。因而,调虎离山是人们对近忧之应变的一种常用策略。调虎离山策略的运用,重要的在于调虎之法的高明、缜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