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right——英国谚语
有份爱心可以让孩子受益一辈子,一些在团体中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是比较自私不愿给予的人。没有人只靠自己而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就能成功,没有人只顾自己而能真正快乐。所以,只珍爱自己是不够的,父母要教育女儿关爱他人。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即使被称为父母贴心小棉袄的女儿,似乎也成了新时代的小公主,心中好像只装着自己,很难去体谅和关爱父母,更别说他人了。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女孩儿生来就缺少爱心,女孩儿往往比男孩儿更容易保有爱心,但是,由于父母对女儿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可能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
女孩儿的爱心是需要保护的。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女儿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女儿把好吃的东西给了路过的乞人,妈妈却生气地说:“谁让你给他了,瞧他多脏啊,小心他骗你。”女儿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
有的父母在餐桌上,一个劲儿地往自己孩子碗里夹菜,而对同处一桌的其他孩子或老人视而不见。有的父母在带孩子上公园时,路遇乞人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拉着孩子绕道而行。这样的父母其实不懂得爱,他们眼里只有孩子,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怎么能有爱他人之心。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父母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而它是很有害的。
现在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父母往往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却没有注意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别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知道获取,而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这样他长大后往往缺乏工作热情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对事淡漠无情,也不可能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事业上的献身精神。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来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要引导女儿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慢慢地潜移默化地转为自己的爱心。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自己的良好行为会慢慢感化孩子的心灵。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儿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赶紧把年迈的父母接回家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他们的儿子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假如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父母之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这样的教育不会使孩子懂得爱,当然也不会使孩子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因为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您的女儿只是接受爱,渐渐地,她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她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注重情感的爱。
父母常会因为孩子年小体弱,便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父母还把对孩子的爱狭义地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至于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也就是说,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让女儿学会爱是情感教育的核心,为她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引导她以行动表达对他人之爱,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以培养女儿爱父母的情感为例,首先应培养她对父母有礼貌。这是孩子爱父母的表现之一,也是爱父母的起码要求。家务劳动是保证家庭正常生活的必要活动,家庭的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是一项责任,孩子也不例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女儿爱劳动的习惯,也能使她增加爱父母的情感。
让女儿从小学会体贴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是培养女儿爱父母的最好途径。父母免不了会有困难与痛苦的时候,这时,父母就要教育孩子体贴自己的困难与痛苦。如:妈妈生病了,爸爸可以让女儿为妈妈端汤喂药,在妈妈床头上放一瓶花,以此让妈妈得到快慰。当女儿羡慕同伴的某一玩具,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为她增添时,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教育女儿体谅父母的困难,平时父母可以经常与女儿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忙碌与辛苦,让女儿理解父母,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而安心工作。经常这样引导,女儿自然而然就会懂得体贴父母。
另外,培养女儿爱的情感,还要教她学会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要让她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而体谅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专家说,三岁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教她去了解别人的感受,让她试着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期间大人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帮助别人中获得乐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施爱的同时也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