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小女
15359700000008

第8章 女孩儿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三

快乐的,就是有益的。

right——斯宾塞

2005年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儿胡丁琦以几乎完美的演奏,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一人囊括四项冠军、两项亚军。女儿终于成名了。在掌声和鲜花背后,作为父亲的胡东振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原来,从5岁开始,胡丁琦就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每天枯坐在钢琴凳前6~8小时。即便在节假日,她也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到公园里游玩。

“不打不成才”。这个经验是胡东振教育女儿的格言。

一天,小丁琦厌倦了弹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到钢琴凳上去。胡东振发觉了,上前对女儿就是两记耳光。小丁琦对父亲又怕又恨,但又不敢当面反抗,把愤怒和不满统统发泄在弹琴上,故意用手指狠劲地敲击琴键。

这让胡东振越发不满,他抄起地上的拖鞋便向女儿抽去。小丁琦白嫩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片血印。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并爆发,她向父亲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法西斯”。

还有一次,小丁琦的小姨到家里做客。窗外传来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小丁琦一时走神,错了几个音。胡东振发现后,狠狠地打了女儿两记耳光。小丁琦的小姨气得浑身发抖,跟胡东振大喊:“这么小的孩子,你想打死她吗?我要和你这种人断绝关系!”此后,她再也不登姐夫家的门。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像胡丁琦父亲对女儿的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许多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都是古训,对国人的影响可谓深远。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深处有两个观念:一是认为对小孩子没什么道理可讲,打是为孩子好,日后他自会明白;二是认为成才就是成功,就是幸福。其实质,就是不明白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一是快乐的才是有益的;不明白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才是培养孩子包括女孩儿的最终目的。其实,成名不等于成才,成才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幸福。真正对孩子好,是让孩子获得一生的快乐,对女儿更应如此。

胡东振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女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况且胡丁琦是不是真的能获取最终的成功,以致人生幸福还未可知。而大多数棍棒下成长的孩子不但没有成才,还可能毁掉一生。暴力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简单道理。

钢琴师钱强就针对这件事说过这样的话:小孩子多可爱啊,为什么要打他(她)呀?其实小孩子并不是像大人所想的那样不讲道理,只要大人和他讲明白了是非对错,孩子还是容易接受的。所谓的“暴力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太坏了。据说像沈阳市出的那个杀人恶魔王强,在小时候他的父亲就总是打他,使他从小就形成了一种世界观——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暴力解决。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就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

大量的教育研究发现,孩子在每个不同年龄段所喜欢的智慧活动,都是对他有益的,而不喜欢的智慧活动就是对他有害的;孩子喜欢学某种知识,就意味着他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反过来,孩子讨厌接受某种知识,就证明那种知识提出来过早或方法不适当。因此,父母要努力使早期教育让孩子愉快,使一切教育都有乐趣,孩子才能在快乐中成长。

在对所有教育培养效果的检验上,父母应该用是否使孩子愉快、兴奋来作为标准。尽管从理论上看,某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它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父母就应该放弃它。因为儿童的反应本身比成人的推理更可靠,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正常情况下,令人快乐的活动是健康的,引起痛苦的活动是不健康的。

父母都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当孩子处于一个不快乐的情绪中,那么他的智力潜能就会大大地降低。如果弹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紧张而痛苦的事情,那么他是学不好弹钢琴的,即使通过强化有了短期的效果,那对她的整个身心也未必是有益的。如果您的女儿有音乐天赋,那么您不必用暴力的方式也可以使她快乐地接受,并且成才。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他的情绪调整到快乐、自信、专注的状态,然后再开始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人更是如此。一旦孩子对某项事物发生兴趣时,也就是父母施教的好时机。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在教给孩子某一方面知识时,先让孩子对相关事物产生兴趣,接下来的工作便会事半功倍。相反,即使孩子是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

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快乐天使,小时候是,将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