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决定一生成败
15360300000041

第41章 像猎手一样始终寻找机会

做人谋事最忌死板——按照一种条条框框做到没有出路时才收手。做人谋事的智慧往往体现于能力,精于在稳中求变,在变中求进。这样才能赢得人生大胜局。

做人之道在于变中取胜。胜在何处?胜在像猎手一样抓住机会。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机会是公平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大胜者都不会放过瞬间即逝的机会。

作为智慧型的做人者的魏征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李密叛唐失败之后,主动劝说瓦岗军旧部归唐,让他们为唐朝出力,随之使得他成为太子建成身边的得力干将,为太子出谋划策网罗人才。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兵败降唐,受封为邢国公。寄人篱下,今非昔比:然而李密仍妄自尊大,不识时务,对李渊的先隆礼相待而后冷落不用,心生耻愤。于是,他请求李渊让他去洛阳一带招抚旧部。离开长安之后,李密打出叛唐旗帜,想东山再起,反而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魏征来到长安后,因职位低微。一时不为李渊所知。此时,李渊父子虽已建国立朝,但天下仍是群雄割据的逐鹿局势。魏征审时度势,认为这正是自己建立功名,求取仕进的好机会,但他相信自己做人与谋事之道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十一月,他自请前往山东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及山东),招降瓦岗军旧部归唐。李渊任命魏征为秘书丞(掌管国家图书之职),乘驿车东下。

魏征奉命后直奔黎阳,先给据守此城的徐世写信指陈形势利害:“当初魏公(李密)举旗反隋,振臂一呼便拥众几十万,声威所及,半于天下。一败不振,终降唐朝,由此可知天命之所归也。现在你身处兵家必争之地,不早做自图,就可能错失机会,前途有危了。”徐世劫看过信之后,前思后想,决计归唐。他一面将所辖地区的郡县户口、士马人数造册登记,派人送往长安,一面运送粮草接济唐将淮安王李神通:此时,李神通因被河北义军窦建德所败,自相州退至黎阳,遂与徐世劫合兵守城,保存实力。

魏征劝说徐世劫归唐后,又前往魏州(即武阳郡)劝说自己的老上司元宝藏归降。魏征在山东地区的招抚活动,以得到徐世劫所占据的李密旧地十郡和二十万众为最大成绩,这对李唐平定中原地区起着奠基的作用。黄河中下游地区,先前有洛阳王世充、李密瓦岗军、河北窦建德,以及北上的宇文化及四股武装力量。字文化及与李密两败俱伤之后,李唐在中原地区的强劲敌手,就只剩下两个了。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窦建德在山东聊城擒杀了自称皇帝的宇文化及。十月,又举兵南下攻克黎阳,李神通、徐世劫父子及魏征等人,全都当了俘虏。窦建德早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时就已自称长乐王,第二年又称帝建立夏国。他早就闻听了魏征的名气,便任命魏征担任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窦建德被统帅大军东征的秦王李世民击败活捉,押至长安斩首。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在孤城难守的穷途末路下,只好开城投降。山东地区宣告平定。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与隋朝旧官裴矩一同回到关中。皇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有才干,召他担任太子洗马职务,主管东宫的经籍图书。魏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元宝藏、李密、窦建德军中谋职,辗转奔波,并不得志。现在,皇太子对他有所器重,心中不禁感激生情,积极地为其出谋划策。

这时,刚刚建立的李唐新朝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已尖锐化。秦王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到平定割据的战争中,屡建功勋,秦王府中集合了一大批文武人才,这就使得排行老二的李世民,想凭借功绩和实力,取代老大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但是,太子和老四齐王李元吉也都不是平庸之辈,不会坐以待变,他们对秦王功高志盛的逼人气势,采取了公开的反击行动。

作为太子属官的魏征,也在为太子的地位担忧。武德五年(622年)六月,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借突厥兵又在河北称乱反唐。魏征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他向太子献计道:“秦王功盖朝野,威望甚高。而殿下只是以年长居于东宫太子之位,没有像秦王那样的功劳镇服天下人心。现在刘黑闼纠集窦建德旧部,不过是一群散兵败将,人马不足上万,又缺乏粮草,如果用大兵征讨,一定能获成功。殿下应当向皇上请命,亲自前往平定河北,既可以建立军功赢得众望,又可以结纳山东豪杰人士,从而使殿下的储君地位得以保持稳固。”

皇太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征得父皇同意后,于十一月挂帅出征。魏征随太子前往河北,并提出攻心策略,宣称除刘黑闼外,其他反叛者只要缴械,一律不加追究,将俘获的反叛兵将,宽大释放回家务农。这个收买笼络的方法立见成效,刘黑闼很快被唐军打垮,受俘斩首。这次出征,不到两月时间,既显示了太子的才能,又使河北地区成为太子的势力范围。

此后的两三年中,东宫和齐王府的力量迅速增强。一母所生的三个亲兄弟,采用了各种明争暗斗的手法,已经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武德九年(626年)五月,突厥大兵入侵,太子向父皇建议,由齐王元吉统兵出征,并点调秦王府的勇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和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征。秦王陷入孤立无助的危急关头。

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冒险做孤注一掷,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兵变,射杀前来上朝的太子和齐王。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玄武门之变”。三天之后,李渊面对既成事实,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总理朝政。八月八日,李渊下诏传位,29岁的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正月,改年号为“贞观”,开始了被后世盛称的政治清明的唐太宗“贞观之治”。

李世民执掌朝政后,立即传召魏征。作为李建成的亲信下属,众人都替魏征的性命前途捏一把汗。但魏征却并不惊慌,坦然前往。李世民一见魏征,劈头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面不改色,从容答道:“如果先太子早听从我的建议,就不会有如今的下场。臣下各为其主尽忠,我为先太子出谋献策,这有什么过错呢?春秋时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但他在做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师傅时,还曾用箭射中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的带钩。”李世民听后,无言反驳。他也早就听说过魏征多才善辩,现在又听他引用管仲相桓公的典故,言语坦率,态度不卑不亢,不禁对他的耿直产生赏识和器重,满腹的嫌怨也消去了大半。随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之职)。登基称帝后,李世民又提升魏征任谏议大夫,这是专门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

无怪乎,李世民对其左右说:“魏征是做人的一面镜子,也是谋事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