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落实高于一切
15364200000019

第19章 设立专门的落实机构

一般企业的通病,就是“事情好说难做更难落实”,落实不到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利君的前身西安制药厂,是一个典型的老国有企业,将工作的落实放在会议上、口头上、文件上是经常的事。

懂事长吴秦在经过长时间反复考虑之后,认为要解决落实难这个顽疾,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落实机构。

在政府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也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问题提出来了,会议开了,结论做出来了,甚至责任人也有了,到最后往往没有了结果。就这样,有多少工作在这种拖延、低效的工作作风中不了了之,有多少事情是想在前头做在后头或者干脆就没有去做。对此,人们的态度更多的是无奈,似乎没有人把这些当作一个课题来专门研究解决。

吴秦要在利君改变一下这种状况。

1999年,作为厂区改造的一部分,也是作为年初公布的企业要办的10件大事之一,为了提升利君作为一个现代化制药企业的形象,利君公司的大门建设工程动工了。但是,已确立和公布的完工日期临近,大门的建设却只进行过半。对此,一位普通的利君职工宋永贵看不下去了,他提笔给吴秦写了一封信,指出,企业脸面工程是公司公开承诺的,如果落实不了,不能如期完工,就会成为“丢脸工程”。

吴秦阅信后对此事非常重视,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企业的一个工作作风问题,是一个落实问题。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措施、政策,如果落实不了也只能成为空谈。他下定决心,从抓落实入手,全面扭转公司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1999年8月份,利君成立了“落实办公室”(以下简称“落实办”),专职负责督促、检查、落实公司布置的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办遵循“天天督导,月月落实”的落实理念,以公司方针、目标工作、领导月度工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及“两代会”、办公会、调度会、专题会等确定的工作为主要内容,以推动工作见到实效为目标,抓大事要事,重时效数量,更重工作质量,通过督促、检查、考核、公布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全力推动公司各项重点工作的完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关于“落实办”成立的意义,吴秦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以2002年的利君股份为例,一年986亿元的产值平均一天就是270多万元,一年141亿元的利润平均到每天就是38万多元。只有利君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抓好每一天的工作不放松,才能使每一天的产值更多一点,利润更高一点,也才能一步步推动利君这艘大船跑得更快一点。“落实办”就是要让利君每一天的每一件事都落到实处,都有个结果。

“落实办”的检查对象主要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中干。这些领导干部整天处于一个部门的督促与考核之中,头上时时悬着“落实办”这把利剑,也的确是一种“怪”现象,难怪人们都说利君领导的日子不好过、干部不好当。

成立之初的“落实办”一缺人手,二缺经验,更缺理解和支持,公司绝大部分领导对设立“落实办”心里持反对态度,甚至有人说“落实办”就是利君的“东厂”。“落实办”工作的阻力相当大,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很大,吃闭门羹、遭冷眼甚至发生口角都是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那时的公司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异样的气氛中。“落实办”从应运而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工作推诿、拖拉、扯皮、虚浮的“克星”。在吴秦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落实办”人员顶着压力,忍受了很多委屈,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历经近一年的艰辛磨合,终于使“落实办”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有标准,从大家不理解到接受,使工作步入日常化、规范化、系统化。如今落实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普遍认可,“落实办”在大家的眼里也不那样另类和异样了。

2001年,“落实办”在只有3个人的情况下,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落实与督导(月刊)》。2002年,“落实办”围绕公司500大项、5000小项工作,督促落实40000余次,并逐一将完成情况在《督导与落实》月刊公布,全年公司工作总完成率高达955%,比“落实办”成立前的40%左右大大提高了,企业和员工实实在在尝到了抓落实的甜头。

落实就是“严、细”,一是一、二是二。“落实办”工作凭实据,落实到位与否效果说了算。“落实办”工作人员会把落实一份文件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会把落实的结果和文件上的内容逐字逐句地核对,开过会了要看会议记录,制订、修改、完善方案要看到方案本身,甚至落实时双方说过的话、打过的电话都要有记录,并注明时间地点。在利君,如果你没有完整地落实好某项工作,“落实办”会毫不留情地记录在案,财务部门自然会据此扣掉你相应的工资,不管你是副总、总经理还是董事长。

从管理角度讲,实行目标管理,要有目标然后有绩效考评,目标和考评相辅相成。利君的落实也正是把这中间的一个关键环节专门拿出来,跟每个月的效益、收入挂钩,管罚不管奖。当然会使管理人员的压力非常大。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才会完成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