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历史上有无数的教育人们要知足不贪的故事。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了,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庙堂里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酒的器皿。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液体装进一半就直立起来。这种酒具叫欹器。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一个倾斜的酒器,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孔子于是想起了一则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覆,所以生前,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借此告诉人们,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学会知足,不可自满,容易自满的人是很危险的,在关键时刻,要懂得止步,这是天定的法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欲望可以使人产生动力,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很容易走向危险的。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这一番话,说得仲孙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诸子大都肯定“俭”而否定“奢”。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颂扬白圭“与用事僮仆同音乐”、“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又称赞秦末汉初的宣曲任氏“折节为俭”、“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食酒肉”。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骨碌碌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晋商之冠”乔贵发,最初起家的时候和一个秦姓的人结为兄弟,共同讨生活,等到赚了钱之后,乔贵发吃过苦,深知现在的财富来之不易,因此,他给自己的子孙定下了有名的“七不准”家规:一不准接眷出外;二不准在外娶小纳妾;三不准嫖娼、赌博;四不准在外私自开商店;五不准习染不良嗜好;六不准储私放贷;七不准用号款借予亲友。犯者,轻则处罚;重则开除出号。乔家子弟恪守家训,严格按照“七不准”行事,乔家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而秦氏子弟则吃喝嫖赌,挥霍浪费,奢侈无度,家业最终败落了。
无数历史和现实的故事证明,知足不贪、节俭戒奢是成就大业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