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意经:世界十大优商民族的创富宝典
15372500000012

第12章 做生意也不忘宗教——印度商人的人神合一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但现在 80%的印度居民都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徒看来,神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寄托和最可靠的力量。只要你的心里处处念着神,向神奉献你虔诚的心,神就会告诉你如何经商如何发财。在印度,宗教思想影响了商人的经商思想,商人反过来进一步传播宗教的教义。

虔诚的教徒商人

印度是亚洲名副其实的大国,不仅版图大,人口也多,也许正因如此,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水平,长年忍饥挨饿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不表明所有印度人都不会做生意,也不是说这里没有赚钱发财的商机。事实恰好相反。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累世积淀,形成了宗教高于一切的独特文化传统。神职人员在这里受最高规格的礼遇,甚至比政府官员、政治领袖都高,更别说是有钱的商人了。这一尴尬处境,使印度商人都成了虔诚的教徒,就像所有民众一样,对印度教主张的行为之道、虔信之道、智慧之道,顶礼膜拜。

在印度教徒看来,神是他们生活中的寄托和最可依靠的力量。他们把神供奉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向神祈祷,向神寄托自己的情思。印度人认为,一个人爱神、颂神,可以缩短人与神的距离,达到与神同一。所以,在印度任何一家的屋子里,不管是富人、穷人,当官的、经商的,工人、农民,他们家里都在显眼的高处放一个神龛,供奉着自己所崇拜的神。

印度人也爱钱,但是在钱与神之间,他们认为神比钱更为重要,因为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神垂青于你,钱自然会来到你的面前。如果神迁怒于你,那有钱的也会顷刻间变成一个穷光蛋。为此,印度商人便把崇神敬神放在首要地位,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对着神像祈祷,出门之前也要敬神,商店开门之前要敬神,回家的第一件事还是敬神。而且在敬神时要心无杂念,专心一致。如果在商贸活动中碰到困难、处在逆境时,那要专门举行向神祈祷的仪式,请求神保佑他们渡过难关。赚了钱发了财,也要举行敬神仪式,感谢神的相助。否则,神也会不高兴的。有人询问了一些商人,问他们一天要举行几次祈祷。他们告诉他说: “最少四次向神祈祷,心中时常呼唤着神的名字,神会助你发财的。 ”

在印度,如果你和老板讨论如何能多赚钱的问题时,他会告诉你: “要想多赚,主要是靠神,你只要心中常想着神的名字,神自然会帮助你。二是靠人的勤奋与机灵,勤奋忘我地工作,是达到与神同一的途径,机灵是神的智慧在你身上的显现。只因你心里有神,忘我地工作修自己的业,神才给你智慧,使你多赚钱。 ”

但是,如果生意上赔本时,他们的解释是: “赔钱有两个方面,一是神先要你赔钱,再赚钱。二是神要你赎前世的罪,修来世的福,我们商人只有尽心尽责地工作,专心献身于神。一切都是神的意志。”

印度人把大量的精力、钱财和时间用在敬神和崇神上去,常常被外国人视为愚昧的行为。但是,印度人认为,这是人与神达到同一所必需的。为此,他们的身上形成了宽容和坚韧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今天不少印度人的身上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今天,印度教主张修行为之道、虔信之道和智慧之道。 “行为之道 ”强调将自我奉献于神,让神行于自我由此产生行动,变出世为入世,在神的参与下忘我工作,并且其行动和动机不为私欲所控制,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生产的 “业 ”因,就可通过对神的虔诚信仰和热爱得到解脱,也不会沾染罪垢。

“虔信之道 ”强调只要有对神的热爱与虔诚的信仰,就会受到神的恩宠,绝对地皈依神,才会得到解脱。

“智慧之道 ”强调在理性上追求真理,梵即是我,梵与我同一,只有梵才是真实的,其他一切都是假想与幻想。

目前,修行之道不仅为占印度总人口 80%的印度教徒所接受,同时也成为印度广大民众普遍遵循的修身处世之法。这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精髓,印度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印度商人来说,行为之道、虔信之道和智慧之道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尤其是行为之道,这是他们经商行事的准则,商战中的成败关键。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神拥有无比的力量,至高无上的权力,神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能。人要求得解脱,脱离轮回之苦,那就得靠神的相助。为此,在今天的印度社会里,印度商人经商乞求神灵的相助,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是商人们真实思想的反映。至于如何解释人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时,印度人的回答也是相当令人吃惊的。他们会告诉你,人的智慧只有在神的垂青下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人的智慧在得到了神的启迪后,只有忘我地全身心地工作,智慧才会迸出耀眼的火花。你这一智慧的火花,不但使你在商贸交易中取得成功,而且还会为你与神明合一准备最理想的条件。为此商人自信地说:“你心里只要处处时时念着神,向神奉献着你虔诚的心,神就会告诉你如何经商、如何发财。 ”

宗教思想影响了商人的经商思想,商人反过来进一步传播宗教的教义,这是教徒商人的独特之处。表现给人们的是他们的虔诚之心,善良之性,奉献之行。

“眼睛 ”、 “耳朵 ”加上 “头脑 ”就足够了节俭是穷人成为富翁的武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在一些人心中勤俭节约似乎成为遥远的过去,炫耀性、浪费型的消费观念和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则成为 “时髦 ”。还有人认为,自己挣钱自己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诚然,自己挣钱自己花是个人私事,但它关系着情趣的高下、处事的正误,不能不慎重。不少事实证明,奢侈浪费,暴殄天物,不仅糟蹋物质财富,而且腐蚀人的灵魂,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印度人很穷,印度家庭年平均收入仅有 480美元。平均储蓄率只达到 24%。印度家庭以节俭为美德,既是传统形成的价值观,也与印度人均收入偏低有关。

但印度也不乏享誉世界的大富翁。印度大亨们拥有大量财富,有些人在世界各地有着巨额投资。过奢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本在情理之中。但无论是大富翁,还是一般的生意人,他们都恪守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绝少有人花天酒地、生活奢靡。他们当中不少人拥有豪华酒店,考究的西装,价值连城的珠宝,但这只是他们进行社交之所需,而不是为了享乐。

节俭与朴素的生活方式,温文尔雅的说话方式一直被视为印度商业阶层的优点所在。

例如,腼腆、好静又自我克制的拉坦 ·塔塔虽然拥有 11亿美元的财产,在世界各地掌握着 30家酒店,与 13家著名的汽车公司有着频繁的业务往来,但是,至今他还在一间简易、朴素的办公室办公。办公桌上没有多余的装饰物,没有烟灰缸,没有过多的办公用纸,就像牙科医生的候诊室,有的只是一台连接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一部老式电话。他说: “这是我的眼睛和耳朵,再加上我的头脑,这就足够了。”

印度商人的节俭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东方圣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著名医生蓍婆伽用酥油为一富商之妻治病时,这位妇人竟命她的女仆从痰盂中收集她吐入的几滴酥油。妇人见蓍婆伽感到惊异,便告诉他说: “大夫,像我们这样的人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节约,这点酥油可以给仆役或工匠们涂脚,也可以倒进油灯里。 ”

节俭也绝不同于吝啬。节俭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 ,花费恰到好处;吝啬则是当用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英国著名文学家罗斯金说过: “通常人们认为,节俭这两个字的含义应该是 ‘省钱的方法 ’;其实不对,节俭应该解释为 ‘用钱的方法 ’……”

印度人就深谙此理。现在,节俭的概念在印度商人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欠账也成为商人们做生意的习惯。他们认为,欠账能使人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分钱,并可以增强赚更多钱的动力。

避免过放荡、奢侈的生活,这是商业巨头 G·D·比尔拉为印度商业大亨们享有幸福生活开的一剂良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商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转化为严格的工作作风,进而发展成一种商业精神。它使人相信,印度商业终究有一天会使他们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特别是现在 ——印度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商家迎接一个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时代。

印度商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展望未来,他会发现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种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业、疾病和死亡。前两者他或许还可以逃避,但是最后一个却是在劫难逃的。然而,无论哪一种可能性发生,他都应该把生活的压力减轻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样生活和这样安排是一个精明人的职责,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于自己的人们。这样来看问题,诚实挣钱和节俭使用是极为重要的。正当赚钱,是吃苦耐劳、不懈努力、不受诱惑和得到回报的希望的表现;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和自我克制的体现,这一切都是神的恩惠。

节约每一分钱,是印度商人的精神。像拉坦 ·塔塔那样,拥有工作必备的 “眼睛 ”、“耳朵 ”和一个精明的头脑就足够了。因此在与印度人做生意时,首先,不可以貌取人,眼前衣着寒碜的老头,说不定就是一位百万富翁呢。

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一句名言,节俭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节俭不仅能积累财富,还能培养人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质。

不急不躁,以静制动

平和的心态,源自于对宗教的信仰,表现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上面,印度商人也能不急不躁,以静制动。

通常情况下,他们很重视规律性的生活习惯,处理各项事务时表现得井然有序。古拉杰 ·帕依就说: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我和我认识的所有商业伙伴们的共同特点。规律代表着有秩序和有节奏,它为我们的商业生涯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与印度商人做生意时,西方人大多感觉印度商人 “矜持 ”,不紧不慢,让人摸不着头脑。

印度商人在同西方公司做生意时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速战速决,而是慢慢来,以静制动。可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没有商业头脑,不会捕捉商机。

实质上,聪明的印度商人早就对对手了如指掌,其目的就在于使对方心理产生急躁,过早摊牌,从中窥测对方的真实意图,以达到他们后发制人的目的。印度商人最擅长的招数就是拖,用此招可以充分消磨对方的意志,从而能够彻底探清对方的底牌。对于你要急于了解的信息,他们是软硬全不吃,有时甚至一个 “Y”或 “N”的简单结果他都不会给你。你要真的急了,便是着了他们的道。

印度商人更强调谈判的场外功夫,为达目的,他们的手段有时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印度人经常不守诺言,今天讲的话,明天只要风向一变,立马就跟着变,绝不会给你留下丝毫情面。即使签字画了押的合同,他也能从一些条款中找出点麻烦,以至要求增加附加条款。曾经有个中国外贸商人与一个印度商人谈了一个进口 300吨某化工产品的订单,来回往复谈市场、规格、价格和条款的 E-mail就达百封以上。结果发货票传过来一看,船期变了,港口变了,CIF成了 CFR。再谈,季节不等人,再等,可能等到花儿也得谢了。一气之下,只能放弃。

所以,在与印度商人的贸易中,永远不要将主动权交到对方手里,否则,败局是迟早的事。

不过总的来说印度商人的信誉还好。摸清了印度商人的经商性格,对症下药还是比较容易交易的。一次,印度斯坦公司与欧盟一家大型电器商洽谈生意,谈判进展很不顺利,双方各持己见,谁都不肯让步。这时,印度斯坦公司的代表却不慌不忙,好像无所谓的样子。无奈双方只好约定暂时休战,待午饭后重新交涉。

午饭后,谈判一开始,印度斯坦公司的代表先避开业务问题,大谈他到欧洲参观过科学馆的原子模型,进而谈到科技进步以及人类和平,接着又大谈佛教渊源,以及其善因善果的教理,以诚相待的印度佛教,商人的渊源和传统,最后又谈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和平主义思想。

开始,对方谈判人员还感到莫名其妙,但过了一会,便开始饶有兴趣地听起来,当印度人讲完后,谈判场内被一片宁静、和平的气氛所笼罩。接下来,谈判双方都心平气和,而且对方接受了具有 “以诚相待 ”传统的印度斯坦公司的谈判主张,即将破裂的谈判终于取得成功。

在没与印度商人接触之前,印度商人不守信用,矜持而缺少诚意,这一点似乎是出了名的。但一旦与其真正交手,却总觉得印度商人有一种让人改变看法、后发制人的本领。

不急不躁,对对手了如指掌,其目的就在于使对方产生心理的急躁,过早摊牌,从中窥测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后发制人。

名人效应战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度商业传统中的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已被印度新一代商业精英所抛弃。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说法已被商海的大潮席卷而去。具有现代公关意识的印度商人们认识到, “名人 ”具有社会价值,可以用来赚钱。名人在社会中名声大,活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追求名人效应,利用名人进行公关和商品促销,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施名人战略的关键是有一个总体策划人和在公司与名人间穿针引线的人。有关这点, Mafatlal实业公司认识得非常清楚。它拟花一大笔钱邀请 Thourlby先生,他是美国三任总统布什、尼克松和卡特的顾问,他不仅能把那些超级名人带到印度,而且,还能就如何安排名人的亮相及如何吸引客户的问题给予指点。公司负责人认为,这位形象专家的出现将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被邀请参加这些有名人捧场聚会的来宾大多是一些公司的经理和高级行政主管。他们免费出席讲演会和音乐会,甚至与名人一道享用丰盛的晚宴。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拉拢一下这些潜在的客户。酒足饭饱后还可以得到名人的签名,这无疑使公司获得了顾客的认同和青睐。真是一举两得:一方面,购买了公司产品的顾客能够成为有名人加盟的名流社会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一些人对此场面垂涎不已,于是购买公司的产品,以便步入 “尊贵顾客 ”的行列,并得到一张名流显贵参加的晚会 “入场券 ”。

这是新形式的名人效应。它与以前的名人效应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名人们并不为公司推销产品或服务。布什不须笑容满面地手持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一种姿态、联系就意味着一切了。具体来说,新的名人效应的优越性在于:第一,避免了名人的尴尬处境。名人往往不仅代表他们本人,而且代表一个地区,或一种职业,或一个国家,所以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如果让这样的名人做赤裸裸的推销员,无疑是对其形象的损害。现今的名人效应追求的是名人和产品、名人和产品的拥有者之间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已使名人超越了 “超级推销员 ”的身份,不仅不失体面地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影响力。第二,避免了公众的逆反心理。名人如果为一个公司或公司的产品作直接的推销,公众往往会怀疑其可信度,怀疑公司和名人都有自夸之嫌,进而对产品产生排斥。

孟买的 SAMSIKA市场咨询公司董事长贾迪普 ·卡普尔说,以前,名人一般出现在广告中,但后来商人们意识到要让这些名人与潜在的客户直接交流。这种想法改变了旧有的名人效应模式。新闻媒体的报道保证了新模式比广告的效果更好。

SEAGRAM印度公司决意要把它的每瓶价格为 1290卢比的威士忌介绍给消费者,并想让它与众不同。公司力图独出心裁,给市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照例举行记者招待会或为新产品的投放款待八方客,而是邀请了由著名指挥家祖宾 ·梅塔指挥的以色列交响乐团来印度演出。前来孟买欣赏乐队表演的 200名观众都是精心邀请的嘉宾。该公司市场部副经理认为: “公司只想有选择地邀请一批人,因为该产品的消费档次很高。为了保持产品的 ‘至高至尊 ’的形象,我们决定把产品与祖宾 ·梅塔这样的乐坛名人联系起来。 ”

出于同样的思路,BPL Mobile公司在手机的营销大战日趋激烈之时,邀请了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来到孟买作了题为 “空间通信 ”的演讲。BPL想以此击败它的竞争对手 Hutchison Max公司。有什么方法比阿姆斯特朗为它捧场更能促销定价为 25000卢比的手机呢 ?公司销售主管认为:“BPL在本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产品。举办这些活动旨在让消费者对品牌加深了解。为此,我们还将邀请著名的浪漫钢琴王子理查德 ·克莱德曼, BPL将以他的到来帮助公司销售它的音乐系列产品。 ”

有些聪明的商人在利用名人的同时,没有忘记他们成功的源泉。他们设法把名人与消费者联系起来。例如,帕克酒店推出了一个叫做 “让大家从帕克酒店走向社会 ”的计划,他们邀请专家就一些有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从 1992年开始,他们已经作了十几次这样的讲演,题目涉及艺术、自然及 21世纪的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是要创造一种让不同专家与酒店客人一起相处的机会,同时也改善酒店的形象。

用巨额广告投入带来巨大商业利润,这是商人们的理性选择。 SEAGRAM公司总裁拉扎尔 ·达尼说: “我们每天的广告投入相当于一辆嘟嘟车,而收益呢 ?你们也许想象不到,相当于一辆马塞迪斯 ·奔驰。”的确,名人广告为印度商人带来了巨额收益,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名人效应 +产品质量 =利润收入。这个公式正帮助印度商人创造着民族的至尊品牌。 BPL Mobile公司依照这个公式,将其手机打入印度十大品牌之首,而该品牌手机为其带来每年 1. 3亿美元的收入。

名人效应是商家常用的策略之一,名人在社会上名声大,活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起到 “广而告之 ”的作用。因此,善用名人效应,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聪明的 “一锤子买卖 ”

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吸引外商最主要的原因。在印度的 10亿人口中有 3亿的中产阶级人口。据印度官方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院估计,有 5.4亿印度人买得起消费品,另外有 1.68亿印度人买得起耐用消费品。三家名列《财富》全球 500强的外商认为,印度约有 100万至 1000万户家庭买得起较高级的电冰箱、摩托车、化妆品等消费品,他们的消费习惯与美国中低收入的中产阶级差不多。不论印度的中产阶级数量在计算上是否略显夸张,但都市民众的消费能力在不断上升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印度的精品及奢侈品市场也逐渐看好。虽然印度人的传统大家庭制及节俭观念深深影响着其采购习性,但无可否认,随着国民生活水准逐渐提高,以及西方强势媒体、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印度都市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已经逐渐改变。

印度商人没有遵从商业的游戏规则,而是视每宗买卖的情况作出决定。西方讲求公平、双方互利,要念所谓做生意的 “经 ”。印度商人则更讲求以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聪明是印度商人的资本和克敌制胜的武器。靠聪明的大脑击败对手一直是印度商人引以为自豪的快活事。当他们拿到合同和大宗订单时,他们会把这视为智力的胜利。甚至对于商务中的不择手段,他们也认为是智力的运用,可以原谅。

在与印度商人的交往中,人们常把印度商人的聪明视为 “近视眼 ”的聪明。

这里不妨把印度与日本做个对比。地域狭小、对国外市场严重依赖的日本,其商人充满着 “危机感 ”,每一次机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每一个客户都不能轻易放过,每笔买卖成交时都要想到客户会不会满意、会不会下次再来;而市场辽阔、机会众多的泱泱大国印度,商人做起生意来似乎不怕 “一锤子买卖 ”,这个客户走了,还有下一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商业营销中的真正体现是注重利益与信誉的结合。现在印度商人渐渐认识到,尽管传统的印度商人以聪明取胜,把拿到订单、合同看作是智力的胜利,但现在这些都不足以证明你是个好商人。只考虑现时买卖成交与否,而不顾忌客户会不会下次再来,并以印度市场广阔、机会多等做本钱,就有在商业竞争中落马的危险。因此,现在的印度商人越来越重视信誉在公司的经营中所起的作用。

以辛格财团为例,它不仅要应付来自旁遮普邦的压力,而且,即使其在该邦取得了垄断地位,还面临来自其他邦及国际上的竞争,它的信誉已使其与 IBM、 THK和 HBI等国际著名公司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关系。总经理阿卢瓦里亚本人也穿梭于纽约、伦敦、慕尼黑和科隆等地之间,为自己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做宣传。

这说明,仅靠几个聪明的雇员和一两次买卖成交来做生意,只适合于小打小闹的公司,不能成为大公司制胜的法宝。

中国人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商人做生意签合同,往往是在饭桌上定乾坤,西方国家是在谈判桌前以实力和能否满足条件论胜负,而印度商人则是靠经纪人或代理商 “千里姻缘一线牵 ”。买卖双方的沟通与讨价还价大部分经过中间商游说斡旋,甚至用钱在谈判桌下 “打点 ”停当。这种中间人有的是单个的商人,有的是贸易公司。贸易公司大多规模不大,名不见经传,但对双方的利益摸得一清二楚,并为双方的利益找出交汇点。这对买卖的成交至关重要。

对中间人最沉重的一次打击是在印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白色革命 ”的前夜。当年,凯罗地区的农民主要靠应季的庄稼过活,牛奶和牛奶加工只是副业。凯罗奶品生产合作社在上世纪 40年代开业时条件非常简陋,只有几名工人,每天提供 250立升奶。但是,不久之后由于经营有方,供奶量上升到每天 400立升,处理奶量达到每天约 5000立升。随着产奶量的提高,该厂决定兴建奶粉厂, 1958年该厂又一次扩充生产甜炼乳。然而,虽然奶业在凯罗地区的生产量在增加,但农民挣不到多少钱,因为极为有限的牛奶还被一些牛奶私商以极低的价格买走,转手再以高价卖给垄断牛奶销售的公司。这些中间私商和垄断公司靠剥削穷苦农民获取了高额利润。对此,农民们自然不满,他们决定成立自己的合作社来销售自己的鲜牛奶和奶制品。然而,政府拒绝了农民的要求,结果奶农停止向孟买供应鲜奶,最终迫使政府作出了让步。不久,凯罗地区的奶品生产合作社成立,并迅速发展。到 1965年,这个奶业联合工厂已经能够每日处理 50万立升奶,1975年达到 75万立升,凯罗地区的经验也得到推广,轰轰烈烈的白色革命席卷了整个印度。

尽管如此,由于商业传统的影响,在印度还是不乏靠聪明做 “一锤子买卖 ”的商人。因此,在与印度人做生意时,一般来说,不要希求永久合作,现买现卖,做成生意才是最主要的。另外,要防备他们利用小聪明,在商业活动中不择手段。

循规蹈矩的做法未必就能得到预想的收获, “一锤子买卖 ”的小聪明反而给印度商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常规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换一种思维。

不惜高薪聘英才

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才是根本。产品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的一切运作都是以产品为中心;但产品又是由人生产出来的,所以归根结底,人才决定企业的命运。松下幸之助就认为企业首先是生产人,其次才是产品,也就是说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当今许多企业本着 “质量就是生命 ”的宗旨,对员工的人品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即人才,说到底就是:每件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产品带给人们方便和福祉,让人感受到产品的好处,最终获取应有的利润。

在众多资源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也是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并努力开发的最核心的资源。只有人才会给商家创造财富,印度商人在其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对人才的至爱和使用有着独特的思路与办法。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印度许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日益提高,而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知识水平越高,工资待遇越好,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正如印度德里大学社会学教授维纳达斯所说,“这种变化打乱了社会的平衡 ”。据 A。F。Ferguson&Co。公司调查表明,同 1989年相比, 1994年印度非耐用消费品行业高级职员的工资增长了 2. 3倍,金融业增长了 2倍,软件业增长了 1. 5倍。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印度许多大公司在公司的人才安排上,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留住公司的关键人才。加尔各答的 Shaw Wal-lace公司的人事部助理苏济塔 ·森介绍,他们公司准备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调整关键员工的薪金水平和支付方法;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良好的退休金;公司的政策也作相应的变化。

面对人才价格的上涨和市场的强劲需求,印度也出现了猎 “才 ”公司,寻找人才已成为印度的一个专门市场, A。 F。 Ferguson公司的 Says Anita Ramachandran认为, “现在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的专门领域, 5年前还不是这样 ”。

印度各大公司尽可能地为高级管理人才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加津贴的收入,除此之外他们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

①提供自助餐卡。在一位高级职员的工资表上,以纯薪水形式发放的仅占工资总额的 26%,公司允许员工从一张选择表上选择他们喜欢的补贴形式,如保姆补贴、孩子补贴、衣服补贴以及娱乐费用等。提供自助餐卡是补贴的一种方式。

② “金色手铐 ”,即提供一笔大额贷款。一般讲,是由银行或外国金融机构提供一笔数额可观的贷款给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中 20%左右由银行扣下或用于投资,其余部分贷给员工,扣下的部分用于本金的支付,员工在 20年使用期内仅支付 2%的利息。对于一位高级职员来讲,这是一笔比较低的负担。

③夫妻出境旅行。许多公司开始为公司的高级职员及其配偶出境旅行提供费用。

④股票选择。许多公司开始尝试以股票的方式吸引高级职员在本公司长期工作,一个员工根据其表现可给予公司的股票, 1股记为 1点,得到 10股就是 10点,公司将这些记录在公司的账上,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均可到公司财务部门兑换成现金。

⑤签单权。一些公司给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一定的签单权,其数额各公司均不同。

印度人的 “高薪养才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的 “高薪养才 ”,就是给技术人才以较高的经济收入和丰厚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依靠 “高薪养才 ”,不仅可以弥补人才的心理 “落差 ”,让他们心理上达到平衡,还可以激发员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这样做,能够很好地体现技术人才的社会和劳动价值。

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对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印度一些国有企业人才队伍不稳,人才流动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较大冲击。为了留住人才,不少企业纷纷 “不惜高薪聘英才 ”。这充分说明,人才才是企业竞争的资本,人才才是企业的灵魂。

人才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想自己的企业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肯花大的代价来聘用人才。

与印度人的交往和禁忌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民族习俗、宗教习俗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会有差异。因此,在与印度人进行商务往来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犯忌。

比如,印度人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白头巾、剃头;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使用左手是侮辱人的行为。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环,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被人们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客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失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扬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扬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伊斯兰清真寺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锡克教徒被禁止吸烟,当不知对方客户是不是锡克教徒,为避免犯忌,最好不要在客户面前抽烟。

印度人不仅普遍敬牛,还有不少人敬的、敬的,甚至敬老鼠,对此,切不可大惊小怪。

印度锡克教徒不理发、不剃须;印度袄教徒,主要居住在孟买,大多属该市实业界的头面人物,他们去世后,按宗教习俗,既不焚化,也不埋葬,而是被放进一座无顶的石塔结构中听任兀鹰啄食,对此,切勿以任何有损于其自尊心的言语触犯他们。

印度穆斯林每逢斋月,在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里,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此时切忌因此责备对方。印度每年 10月 31日起为新年,共 5天,第四天为元旦,有的地区在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以哭声迎接新年;有的地区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年,对此,切忌大惊小怪。

与印度商人交往,除非关系极为友好,否则决不要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 “某先生 ”、 “某夫人 ”、 “某小姐 ”。

当被介绍给印度商人时,习惯上都应握手,并在告辞时再次握手。如遇对方女性人员时,原则上不应主动握手,因为印度妇女一般不与男人握手。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向女士行一个印度教的合十礼,并微微地鞠一个躬。如果是向在一起的一男一女致意,与其跟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握手,不如行一个合十礼为佳。切忌在行合十礼时又点头致意,这样会不伦不类。

在印度首次拜访对方时,应留下一张名片。

在与印度人进行交往中,应注意印度人摇头、点头所表达的意思与我国有所不同。他们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或者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即恢复原状,则表示同意。

此外,印度人视 “1”、“3”、“7”为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总是尽量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同时,他们也认为,以零结尾的数字是消极的。印度人虽然视 “3”、 “7”单数为不吉利数字,但是,他们又认为,含有 “3”、“7”,包括 “9”的复数是积极的。“3”和 “13”是忌数,“3”是因为湿婆神有 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 “13”是因为人死后有 13天丧期。

印度人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因而习惯用百合花当做悼念品。他们也不喜欢黑色以及浅淡的颜色,认为这些色太消极。印度人对颜色的选择富有传统性,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热烈;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表示希望、和平。他们在生活方面,特别是服装色彩方面,喜爱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

印度人忌讳弯月的图案。他们普遍喜欢荷花、蓝孔雀、牛和大象的图案。因为他们尊荷花为国花、誉其为 “花中君子 ”;视蓝孔雀为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他们极为尊重牛,印度教徒们把牛奉为神明。他们视大象为吉祥的动物,认为它象征智慧、力量和忠诚。

印度教敬牛为神,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绝不可穿戴牛皮制造的衣物,如皮鞋、皮带、表带、手提包等,否则会被视为冒犯了禁规。

印度是宗教国家,印度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宗教,包括做生意。了解其生活习惯和宗教禁忌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