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了生命的尊严
15373800000010

第10章 真爱——提升生命价值最大的原动力

得到无条件的真爱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它满足了我们最大、最重要的需求,同时化解了我们的畏惧。我们每天勤勤恳恳,付出一生的奋斗,最后都是为了达到两个人生目标:幸福感和意义感,而有意义、无条件之真爱,正是实现幸福感和意义感的必须。

1.何谓真爱?

与本书前半部分探讨中国式冷漠不同的是:关于陌生之爱的课题,我是怀着敬畏生命的心来思考与探索的。因为我深知,这个课题,其实是一个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课题。关于爱的探索,也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所谓:“人类最需要的是爱,最缺乏的也是爱,人类最渴望的是爱,最不懂得给予的往往也是爱。”

真爱不会改变,它的存在丝毫不受爱的外在形式所限。这个永恒不变、无所不在且无形无相的爱的源头,一直就在你内心。你的信心只能放在这个源头上,因为这种爱经得起千锤百炼,远远超过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

保罗·费里尼的作品《宽恕就是爱》在写到无条件真爱时是这样阐述的:

我们中间有些爱常是发自内疚和忧惧,你不知不觉地从别人身上学到了有条件的爱,并奉他们为你学习的典范。这不是你的错,你只需觉察到这一事实即可。要学会去爱一个心灵受创的人,你必须先扭转自己的信念,因你一向相信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别人对你的看待上。如今,你慢慢训练自己,知道如何凭着自己当下的真相来自我评价,在那当中,全然不加任何条件。

唯有如此,它才能重返爱的源头,并从历尽沧桑的噩梦中觉醒过来。所谓由噩梦中清醒过来,意味着你不再接受自己天生就不值得爱的那个幻觉。借由无条件地爱自己,你证明了爱的存在。而且,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吸引许多无条件爱你的人进入你的生命里。向身外寻求爱,注定会失败,因为你无法从别人身上得到你尚未给予自己的东西。你若吝于疼爱自己,必会吸引那些同样不爱你的人进入你生命里。

无条件的爱,这种经验必须从你的内心开始,而不是向别人索求来的。切莫将别人爱你与否视为你能否爱自己的先决条件,更别将你的信心放在爱的条件或它的外在形式上。因为所有那些,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是迁流不定的,都会随着每一时刻的遭遇,生灭起伏不已。真爱不会改变,它的存在丝毫不受爱的外在形式所限。这个永恒不变、无所不在且无形无相的爱的源头,一直就在你内心。你的信心只能放在这个源头上,因为这种爱经得起千锤百炼,远远超过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它一旦深植你心,你就再也不会往身外寻找快乐了。

在你一生的种种际遇里,人们来来去去,有些人对你很好,有些人则显然不够友善。但无论如何,你应先肯定爱的存在,同时也试着看出,那些缺乏爱的言行背后原是一个受伤的人在哭求帮助。因此,你会鼓励别人也像你一样,往内去寻找爱的源头,心中明白自己无法解决别人的问题,他们唯有自愿往心内去找,才可能扭转悲惨的遭遇。

能无条件地爱人的人,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自由加以设限,也不会故意吝于爱人,因为那样只会失去自己的爱。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求必应的,而且给予者永远知道要何时给,或给予何人。爱的行动并不复杂,唯有当你有所保留时,爱才变得复杂起来,而这种爱,其实已经变质了。爱自己的人,不会害怕孤独,因为孤独给人一个更深地爱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机会。如果他的爱人拒绝他,他会觉得自己没价值吗?他会自艾自怜从世界退缩,或焦急地四处寻找替代品吗?不会的!他只会继续在自己的每个遭遇、每个步伐中,依然吐纳着他的爱,延伸着他的爱。

能无条件地爱自己的人,他的爱没有程度之分,也不会附带条件。他不会特别偏爱某个人,他爱的是眼前的每一位,不会有“这位比那位更值得爱或更不值得爱”的问题。

这是显然易懂的事,你不可能误解我对你说的这些话。爱,只能存在于平等的关系中,只能存在于有心学习爱、且愿从内在价值来评定自己的人身上。爱不会勒索,不需讨价还价,也不会向恐惧让步。事实上,爱所在之处,恐惧与它的爪牙就无立足之地了。

我的朋友,不妨对自己诚实一点,你心目中的爱绝非我所描述的那种,我描述的爱必会震撼到你!为什么?因为真爱的经验势必推翻你在有限世界里的一切经验。一旦经验到真爱,你就再也不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你会放下自己的独特感而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了。因为相互的信任,你们开始共同创造一个更为宽广、更为辽阔的生存现实;批判的心消失了,接纳的心就滋生茁壮了。对于这种生命实况及重新诠释真爱的阐述,我相信感同身受的人不在少数。爱是千百年来人类讲得最多,却理解最少的一个字。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往往只是表象上的爱,而事实上,爱的本质不应是爱的对象问题,而是爱的能力问题。这是本书探索的重点,也是余虹先生所提的第三种爱,是我们中国人所陌生的爱;“是一种圣洁的爱、一种超越亲疏敌我、善恶是非、化恨为爱的爱——不是一种与社会正义冲突的爱,更不是一种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

2.有意义的真爱关系,最能带来人间幸福

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们曾探讨过个体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衡量个体价值的标准究竟在哪里?人生的最终追求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我个人在思索的问题,也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思索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真的用心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勤勤恳恳,付出一生的奋斗,鞠躬尽瘁,最后都是为了达到两个人生目标——“幸福感和意义感”。只有满足了幸福感和意义感,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满足和体现;而人生的价值,正是人生最终的追求。

“而究竟怎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感和意义感?”这个问题一直到近一二十年,美国学术界才开始有人做实证研究。大卫·梅尔(David Myer)博士发现,“有意义的爱的关系,最能带来人间幸福。”另一位医师狄恩·欧尼斯(Dean Ornish)发现,目前所强调的均衡饮食、充分睡眠或运动等,还不如一个“有意义的爱的关系”更有益身心健全。

还有一位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约翰·葛特蒙(John Gottman)研究提出,“处在痛苦婚姻中的人比在快乐婚姻中的人平均寿命少四年,他们伤风感冒的几率也高出30%,因为幸福的关系能增强一个人身体的免疫能力。而且,你每天只要花两分钟与你亲近的家人,做一些高品质的亲密沟通,比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到健身房去,更具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黄维仁博士《活在爱中的秘诀》)

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我想大家都不会惊讶。在现实生活当中,为了得到一份真爱,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大有人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虽然这里的情,指的仅仅是男女之爱。但不可否认,爱情之所以让人向往,让人追求不懈,最吸引人的就在于爱侣之间存在着的那种无条件的全然接纳及欣赏。因此,也才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古希伯来文更有“爱情如死之坚强……”这样的描述。

3.为何“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人类的聪明才智总是督促着我们在遇见问题时,尽可能快速地找出根源并予以解决,也正因如此,科学发明不断涌现出来,使得科技日新月异。这一切正在大大提升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但遗憾的是,它却无法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

社会的文明并不与科技的发展成正比,人们也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而生活得更幸福。无论是环视四周的社会事件,还是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遇上种种不如意或是痛苦,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除了抱怨、指责、挣扎及无奈的感叹之外,是否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不再陷入这样的重复痛苦之中?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工作的问题要用工作的方式去解决,生活的问题要用生活的理念去面对,那么,生命的问题就需要深入到生命的层面去思考。如前文所提,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意义感的是一段有意义的真爱关系,这其实说的是人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如果不先肯定内在的比外在的更重要,只是把外在的需要当成整个人生追寻的目标,那么人类跟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如果动物会讲话,你问它活着是为了什么,它会告诉你它为了找吃的。所以孟子说“食色性也”,这是最基本的动物性质的生活。但人之所以为人,能够杀身成仁、见义勇为,可以舍己救人、克己待人,这一些都代表人类的价值观是比价钱观更重要的。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如果一个人只注重价钱而不注重价值,那么他就是一个只能为钱而活的人,可以说“穷得只剩下钱”。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雅典人啊,你们刮尽了每一块希腊的土地,盼望找到黄金,结果在忙碌中断送了你们儿女的前途,因为你们一直找钱,却不顾儿女。”

(唐崇荣博士)

智慧的哲人说过:“本自俱足”,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内在生命藏着无限的价值,不需要向外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这一点,抱着内心平安幸福这样的内在宝贝不要,试图从名利,金钱,地位,权势等种种的外在条件里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感,这也就是导致人际之间关系疏远,生命价值意义迷茫,爱的无能等问题的根源。

4.真爱关系中的成功感是自我价值的源泉

当我们竭力寻求并找出内在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就自然会想方设法解决它,直至有一天能脱离人生苦痛的魔咒。遗憾的是,在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面对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等人生真理,虽知这是攸关个人一生幸福的重大问题,却往往选择逃避它,忽视它,以至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

其实,幸福感和意义感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只能来源于真爱关系中的成功感。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取决于外在条件。但事实上,自我价值感的高低虽然与外在的条件会有一些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源自是否获得过真爱。一个人不管外在的条件多么出色,如果严重缺乏爱,就会感到自卑。相反,一个人不管他外在的条件看似多么普通,只要他充满爱,那么他就会非常的自信。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心理学家了解到,许多杀人者和自杀者内心的动机并不是毁灭,而仍然是渴望与别人有充满爱的关系。因此,真爱的的确确是自我价值感的源泉。一段有意义的真爱关系是人活在这世上的基本需求,也最能够给人带来人间幸福。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一辈子寻寻觅觅,却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人生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真爱的渴望,如同一个无底的深渊,这个深渊最终只有美好的真爱关系能够满足。其他一切外在的追求或满足都只能带来暂时的欢娱,而不能真正填平我们内心渴望的深渊。

其实,缺爱的人,内心无时无刻都在忍受痛苦的煎熬。

正如格雷格·拜尔在他的文章里形容的,这种感觉有如“沉溺在缺乏爱的苦海里”:

想象自己漂浮在大海的中间,附近没有船,没有小岛,也没有人可以帮你。你独自一人溺在海浪中苦苦挣扎,你又累又怕。突然,有人从海水下抓住你并且把你往水下拖。在万分惊恐之下,你疯狂的想要挣脱,但是,不管你如何努力,你还是被拖在水底下。就在你快要溺毙的时候,有人驾着一艘小船把你从水里就起来。喘过气之后,你回头一看,发觉刚才拖你下水的人原来也是溺水的人,他之所以会拖住你,是因为他自己也快要淹死了才拼命地想要抓住些什么东西,他并不想害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怒火马上消失,然后赶快把他拉上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并非是有意要伤害谁。就像那个把你拖下水的人一样,伤害你的人一般都是像那个快要淹死的人一样,只是拼命地胡乱挣扎想要救自己一命。没有感受到无条件爱的人常常会通过不择手段地做事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不幸的是,他们在拼命地追求别人认同,金钱,权力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往往对他们周边的人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你正好在旁边,当然也会影响你。但是,这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之所以会伤害我们,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真爱。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对其他人的感觉和关系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没有真爱,我们会感觉到一直淹溺在水里。看起来,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对我们有威胁,甚至最无辜的动作都会被误解成有威胁的行为。有人对我们发脾气或是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会看到他们是在保护自己。我们会变得害怕,开始摆出防卫的姿态和愤怒的样子,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很自然的,对方也会自我保护,然后,会出手更重地伤害我们。就这样,在自我保护和受伤害的循环下,我们来来回回地互相伤害对方,直到有一天我们学会了无条件被接纳的真爱后才会停止。

这样深刻而又挣扎的痛苦,相信没有人不想摆脱。拥有真爱,被无条件接纳了,才能从无爱的深渊中获救。

那么我们所需要的真爱究竟该从何而来呢?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遍寻而不得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爱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是欠缺的、是贫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