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
15374000000028

第28章 兴趣是位好老师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真诚的投入,是倾情的关注,是愉快的欣赏,是深刻的感悟。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合理的,精炼的,艺术的,都会产生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快感。或许你暂时感到中学课程繁冗而深奥,艰涩而枯燥,因而对其没有兴趣,不能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那势必会造成心理和体力上的双重负担。每一位中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想办法去发现、去寻找知识所蕴涵的美和潜藏的智,主动拉近与知识的距离,把貌似冷漠的知识当成挚友。这样,学习兴趣就会随着年轮的增长而与时俱进,学习热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郭沫若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莱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开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命是不会燃起智慧的火焰的,当然也就品尝不到理想的果实。

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曾经有一个被老师们公认的“问题”孩子,他被好几所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长到十几岁,他一直屈从于外界的评价,认为自己非常笨。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逐渐发现自己虽然在文字等方面反应迟钝,但对图形很敏感。于是,他开始了独特的自娱自乐活动——画画:在学校里画,回到家画,书上、作业本上,凡是有空白的地方都被他画得满满的。后来,一家媒体发现了他的特长,并为他开设漫画专栏,他渐渐声名鹊起,成了专职漫画家。

这位传奇之子就是朱德庸,25岁红透宝岛。他的《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等漫画集一直畅销不衰。现在,根据这些漫画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也在热播,“朱德庸”三个字更是炙手可热。

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记得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是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寻找的艺术。在奋斗的路上,我们若能看清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等于穿上了最适合自己奔跑的鞋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反之,若穿上了一双不适合自己的鞋子,即使它再昂贵精美,跑起路来也会很痛苦。只有拥有一双适合自己奔跑的鞋子,我们才会跑得更快更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对某个学科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渴望,就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之废寝忘食。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为了学习精疲力竭,而是为了“享受”这种快乐而学习了。这时,主动性也会空前高涨,且思路敏捷,收效显著。

那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兴趣点呢?我们的核心兴趣又是什么呢?

也许是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副作用,很多中学生对自己都没有过多关注,甚至到了高考后报志愿也不知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

有人曾经比喻说,中考、高考好比是一根独木桥,不管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差异有多么大,也不管他们的“腿长腿短”,是更适合“举重”还是“跳高”,都要在“标准答案”的指挥下,裹挟进千军万马的洪流中,拼命地厮杀和挣扎着过桥。

为了一个现实而功利的升学目标,苦读十年寒窗,不惜舍弃一切与之无关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本来十分宝贵的兴趣。然而,当我们终于十年寒窗挤过了独木桥,有了自己选择如何发展的自由时,却蓦然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已经丢失了!

正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3年夏天,清华大学博士生刘立早主动退学参加高考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因为刘立早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化工专业中他最不感兴趣的那个领域,而且进行研究必须利用的工具是他最不擅长的复变函数等数学方法,不得已只好放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中学生现在就把你的核心兴趣爱好找出来,并牢牢地抓住它,把握它。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要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兴奋点,逐渐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唯有多接触才能有足够的尝试,唯有多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其次,在寻找兴趣点时,要注意客观地评估自己,不要把老师、家人、同学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就当做是自己的爱好。比如家人和社会都认为医生或者老师这些职业很崇高,尽管你也认同,但也不应仅仅因此就认为自己喜欢医学,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也许你的思维并非医生、教师所需的那么缜密,也许你的心理素质属于紧张、易于波动型,而这并非适合你的发展。

同时也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更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比如说,色彩丰富、内容大胆夸张、包含了一切时尚前卫元素的网络游戏,人们大都对它很有兴趣,可这却不表示你真的会做好,更不表示你将来就能够去做开发网络游戏的工作。

兴趣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可以有很多种,但绝不能面面俱到地都抓到手,那样很可能会迷失了发展方向,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竹篮打水——徒劳无功。

我们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在计算机理论方面多下些工夫,把它当成自己的核心兴趣点。

对于中学生而言,抓住兴趣点的目的,一是要让自己充实;二是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这才是寻找自己核心兴趣点的真正意义所在!兴趣虽然可以有很多种,但不能全都成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假如让兴趣和职业找到一个共鸣点,那么,将来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反过来,如果自己的职业并非你的兴趣所在,那你工作起来,即使不会很辛苦,恐怕也会缺少很多乐趣的。

尽管我们还是中学生,但我们毕竟要跨入大学,与其到那时还找不到自己的“所爱”,何不现在就寻找它、抓住它呢?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对核心兴趣提出了“三环理论”,应该对中学生有所帮助。

所谓三环理论就是找到下面三个问题的交集点,即同时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的部分:第一,你对从事的工作具有与生俱来或上帝赐予的天赋,并且运用天赋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我觉得我天生就是干这个的”)。第二,你从事的工作有可观的回报。第三,你对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完全乐意去干,完全能够享受工作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我希望一起床就立刻投入工作,并且笃信我做的一切”)。

只有这三个条件全部都能满足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核心兴趣所在,也是我们将来应该为之奋斗的职业。对中学生来说,核心兴趣应该是一根纤绳,它不但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激情,更应该是通向未来的桥梁。现在就重点培养它,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找出核心兴趣点的有效措施,一是通过开阔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课外练习,把自己的主攻点放在它上面。二是除了“选你所爱”外,对其他课程也不可荒废,必须在把其他基础课程学好的情况下,再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转移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去。否则,不但会顾此失彼,还很可能得不偿失。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兴趣可以改变,但自己的志向则应坚定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