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15375600000012

第12章 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基于信息技术的全球电子通信网络也日新月异,教育和学习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因之也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新世纪之初,各国教育发展战略和决策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舆论的热点之一。

3.3.1 远程教育——国际教育界关注的主题

教育和学习的全球化趋势对各国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信息社会和现代通信技术带来的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使知识发挥主导作用,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机会。教育正从校园和课堂的狭窄天地中、从大学围墙和国家边界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因特网和其他通信设施的广泛应用使教育趋向全球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机会。现在,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通信媒体和网络来提供。这必然引发从古老年代的课堂教学过程向通过同步或异步通信实现的虚拟或分布式的课堂与学生相互任用的教学的转变。其终极目标是使教育开放:向教育对象、教学时空、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开放。随着使用电子网络媒体,知识和学习材料可以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进行组合,并且以更多交流和通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将转变成在网络上的协同学习和工作。网络还可以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由单位和地区共享,并在每个学习者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被利用。而且,在当今综合和趋同的时代,学习正与工作综合而形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现在正是建立全球知识网的时刻,通过网络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所有的人,尤其是至今仍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能共享专业知识和专门经验,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共创21世纪的文明。全球化进程和未来知识社会有可能继续加大数字鸿沟,从而继续加大贫与富、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即继续加剧现存的不平衡状态;并且有可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里形成某些力量的主宰地位,从而威胁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各国如何抑制教育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尽量开发正面效应,成为国际教育界研讨的一大主题。所以,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去适应各国人民的需要、背景、文化和信仰。将各国辉煌的古代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现代化联系起来是每个国家教育系统面临的任务。

3.3.2 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既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也是为其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在世纪之交开放与远程教育在各国社会中的角色,需要更好地理解各国经济在如何融入全球经济,以及各国文化在如何融入全球文化,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现存的开放与远程教育院校面临来自传统大学、新兴的国际的和虚拟大学的与日俱增的竞争,后者正应用新技术和新的办学模式来寻求教育市场的更大的份额。互联网及万维网新构建的全球市场越来越充满进取精神,学生得以在全球范围寻求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位。对于全球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是,以全社会为基础的未来知识不应该拉大贫与富、优势和弱势人群之间的差距,由此加剧亚洲国家亿万人民已遭受的不平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和院校合作正在加强。一些著名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全球教学,如1996—1997学年英国开放大学在世界各地注册学习的外国学生已经超过2.5万人,比1995—1996学年增加22%。其中65%的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机。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还被翻译成别国语言进行教学,这类课程的注册数同一学年也增加了19%,目前绝大多数是工商管理课程,但已经有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以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开始被翻译用于别国的远程教学。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1999年在190个国家拥有3万名学生。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教学卫星电视网也已经扩展到了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地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在拉丁美洲的注册学生数也已经超过了在西班牙本土的学生数。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远程教学大学正在将它们的教育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亚洲远程教学大学也在使它们的教育地区化或国际化。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统大学正在努力将自己发展成国际教育提供者。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首相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吉隆坡,1997年)上预见,在未来,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将应用电子通信技术实现全国联网和全球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将实现全球化。他表示相信,由马来西亚开放大学提供的远程学习计划应该向东南亚国家乃至各亚洲国家开放,“如果我们教育的质量是世界水平的,我们就可以出口我们的教育”。马哈蒂尔首相在开幕词中向各国代表展示的马来西亚发展建立在新兴的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计划既是雄心勃勃的,又是咄咄逼人的。这表明,马哈蒂尔首相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是一位推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信息时代远程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导人。如今,马来西亚的电子通信大学已有欧洲、非洲和亚洲学生注册学习。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也已将其课程发送到波斯湾和印度洋地区,并计划为尼泊尔、马来西亚、南非和美国提供课程。

澳大利亚的米尔斯(Mills)和香港的张(Chan)在论文《合作举办远程教育的成功尝试:香港和澳大利亚的案例研究》(1999)中,讨论了澳大利亚查尔斯·斯得特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的联合办学经验。印度的拉奥(Rao)在其论文《南亚地区的开放大学:机构合作的可能性》中探讨了这一重大课题。南亚7个发展中国家都把远程教育视为传统教育的替代方法。南亚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社会经济的相似性以及较强的经济制约关系,因此,研究资源共享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第10届南亚地区首脑会议上发表的《科伦坡宣言》,强调加大成员国家之间在学习材料、专家和信息技术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地区开放与远程教育。在中国澳门的亚洲国际开放大学主办亚洲开放大学第12届年会的开幕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长陈方安生指出: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高技术网络将使教育实现从传统校园到超越国界的飞跃。某些院校不仅将它们的教育计划提供给自己的学生,而且已经开始为地区甚至全球提供课程。为了加强合作、促进跨国教育计划的最佳实践和实话质量保证机制,地区的和国际的协作和交流是绝对必要的。她表示,在现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再加上政府对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承诺,香港将优先发展成为亚洲远程学习网络的一个主服务器。事实上,香港公开大学正在大力开拓在内地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市场。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如上海电视大学)也在远程教育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在过去的20年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某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还在悉尼创办了分校。学者认为,在21世纪,合作远程大学模式将构成对现存院校的挑战,像美国的微软大学。在非洲大陆,由许多非洲国家大学联合构成的非洲虚拟大学已经从构想变成现实。非洲虚拟大学还大量采用了来自其他大陆的大学课程和教育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的全球交互多国大学已成为可能。

3.3.3 全球化与国家特色: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

在探讨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关注远程教育主体多元化和远程教育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对各国远程教育系统的特色及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传统的紧密关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北京举办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1989年)时,丁兴富曾经与霍姆伯格、基更等谈到中国远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同大多数西方学者一样,他们当时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举办城市电视大学的创举一无所知并有所怀疑。后来,基更成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向西方学者一再强调,在分析远程教育时不论及中国电大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系统是不科学的。拉彻姆则在其论文《开放与远程教育:为社会增添价值?》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才学方面中国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上述将自学和寻访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者结合起来探求知识的可贵历史传统,在中国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中,以及在中国众多双重模式院校开展的教育基础上和网络学习中得到继承发扬。他还指出在20世纪初提出在大学围墙外发展家庭学习和考试的另一位先驱者、诺贝尔奖桂冠获得者、诗人泰戈尔,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在他生前实现其理想,然而,他的思想如今已经在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9所邦立开放大学和52所传统大学开设的函授教育课程中得到体现。拉彻姆还论述了受泰戈尔思想影响的西方学者与后来在西方开创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历史渊源关系。拉彻姆强调:那些注重当地需要和环境来发展自己的亚洲远程教育院校是最成功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急于模仿其西方伙伴的做法是危险的,因为其间的文化差异、经济限制和技术鸿沟是如此巨大。

当然,关注并重视各国远程教育系统与本土文化、历史传统的紧密关系,并不等于置身全球化浪潮之外,无视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征,拒绝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趋同与一体化是和多元化、多样化同时并存、相辅相成的两大趋势。

3.3.4 远程教育全球化进程加速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外合作办学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进程必将加快。在中国,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5日)中指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既然是一种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的输入和输出就一定会加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自己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着世界,成为全球聚焦的中心之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7%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上升为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项目32.4万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57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56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FDI东道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FDI流入国。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全球化增加了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之后。这些国家都放宽了移民条例,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动性。”“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力资源,但受过训练的人才却只占总潜质人才的一小部分。”“要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成功,主要的因素是教育制度。中国劳动者队伍的低教育水平是一个障碍。”人力资源开发的落后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并最终会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正如中国经贸委培训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的:“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是品牌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设备技术的竞争,往深层讲是人才的竞争,而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才刚刚开始。”“市场只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市场,一个是人才市场,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是政府极力要推动建设的一个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开放的同时,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改革开放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