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15375600000007

第7章 如何迎接网络对教育的挑战

网络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实际上可以归结为要求实施下述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目前中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多种办学形式来实现的,因而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取决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那么,现有的体制与模式是否能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呢?

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是以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体制为主,电大和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体制与继续教育体制为辅。这种教育体制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其主要弊病是投资庞大、效益不高,且受场地、空间、时间的严格限制,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目前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可见在目前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下,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三方面的培养需求是很难满足的。

2.3.1 网络学习对教育的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国内外的学者作了许多探索,从卫星电视、多媒体到教育网络,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美国杨百翰大学用于一对一强化训练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系统,目前已能做到:对于一般的大学生,不论任何语种均能在一个月内达到能听能说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中国近年来在小学实施的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把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计算机的汉字输入编码、打字以及多媒体的情境教学、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显著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上述事例说明,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全有可能在同样时间内甚至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更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但是,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不是在一个教学系统或一个学校范围内,而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在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下(比如在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环境下)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适应21世纪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需要有更强大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建构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领域有两大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全球,把自己的应用扩展到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并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其他的技术能像这两大技术那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巨大的声势与规模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这两大技术就是“多媒体”与“因特网(Internet)”。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曾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两个里程碑,并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这两次飞跃显然都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人类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上所述,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句话说,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将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3.2 网络学习中的教育体制

网络学习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上班工作、下班学习的界限被打破,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在基于信息高速公路(即Internet的未来发展,也称第二代的Inter net)的教育网络即多媒体教育网络中,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息之间完成,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教师的声音、图像、教案和板书,通过网络传到了身处千里之外的学生的耳畔和眼前。这种方式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因特网迅速崛起的时代,已经由梦想变为现实。

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2.3.3 网络学习中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通过各种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而实现),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学习者可以在家里或是在办公室学习(通过计算机终端),也可以在旅途中学习(通过便携式多功能微机)。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功能:

●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拷贝所需的软件或资料);

●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排序、重组或变换)和存储;

●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直接通讯(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

●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

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3.4 网络协作式教学系统的实现

在Internet上的所有应用系统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因而实现协作式教学系统也要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另外又考虑到Internet软件平台的多样性,以及客户端程序发布的困难性。为了不使Inter net的操作过于复杂,应在现有服务平台上加载这种学习系统。由于WWW浏览器操作简单、方便,又是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所以它在Internet上非常流行,利用WWW浏览实现学习系统客户端是最佳的选择。由于目前主流浏览器均能运行Java程序,而Java语言有良好的“客户/服务器”支持性,故用Java语言实现此类系统是最理想的。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是学习者与协作式教学系统的界面,而服务器则负责管理和协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

支持协作学习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原理是:客户端以Applet的方式加载到客户端运行,使用Applet的最大好处是能利用现有的WWW浏览器解释运行,无需再学一种新的软件使用方法,而且对于软硬件平台没有要求。客户端核心部分主要有:试题说明区、范例演示区、同伴进度区、应答区、对话区等五大部分。不同协作类型的学习系统对这五个部分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协作管理服务器:它是网络协作学习系统的核心,它控制和协调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功能是监听客户端所提出的要求,根据客户端的请求,执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具体说,协作管理服务器有如下功能:

学习者的确认:对于新的学习者可生成一份新的档案,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协作管理:帮助学习者形成协作关系,并维护和协调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提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转发通路;给学生呈现问题情境、示例解答、测评内容及反馈信息;记录所有学习者的全部合作过程。

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人工智能与这种协作系统相结合,将是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