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管子·地数》-章里,桓公问管子:“吾欲守同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就是说,我要保住国内资源不被天下各国获取,反而耍外取于天下可以么。管子同答:“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这一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想既利用外力,又保住本国财富不外流,那就要制定出好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法令。
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多少,是判断一个国家军费是否庞大的最重要标志。比如二战以后,日本被限制军费,就不是按照金额测算,而是按照GDP比例。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2003年的统计,世界各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平均超过3%,而日本占1%,在全部165个国家中,名列139,还及不上朝鲜的三十分之一、新加坡的五分之一,也落后于绝大部分欧洲国家。
经济学中,经济效果的含义是指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成果,或是在一定劳动消耗条件下,取得的有用成果最大。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产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横向比较。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应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和效益的提高,能耗、水耗、资源消耗的降低,经济技术的进步,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企业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
传统上,GNP被当作衡量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甚至在国民意识中把GNP等同于社会财富和经济福利的增长率加以推崇。但GNP不能正确区分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正负效应,甚至把经济损失的负产值也计为正值。就生产成本来说,目前中国的统计数字均未把砍伐森林、污染自然环境、水土流失、资源枯竭和破坏臭氧层等长期负效应计算在内,并造成了把GNP增长当作手段,而无视人类生存进步的错误现象。日本学者都留重人形象地比喻,一个社会由于有意识地引进蚊子,为杀虫剂和蚊帐创造市场需求,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失业问题,但这并没有带来社会财富的有效增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斯曼《虚幻的亚洲经济》认为,亚洲经济奇迹不是靠技术革新、促进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对劳动力、对资本高强度、资源总动员高投入获取的。这种单纯的投入增长产生的利润越来越少,而且也是有限度的,冈此亚洲的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世界经济中心转为亚洲的结论有待商榷。近年亚洲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一定程度上为他的理论提供了绝佳佐证。
中日两国高速增长都以大规模投资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机构主要是国家计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每年都要花赞大量人力、物力去审批、调控上千个大中型国有资产投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必要手段来防止投资的盲目膨胀,在出现投资过热时只能用行政手段强行全线压缩。产业结构的转化也缺乏长远规划,产业高级化进展缓慢。加之经委、建委、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权力决策投资,以致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过量,表面上看似经济增长了,但是仅存1979~1991年,我国无效投资就高达6800亿元。
日本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是通产省下属的产业政策局,虽然可以制定产业政策,但是没有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的权力,更多是企业的“总参谋”,而不是“统帅”,避免了决策失误,并帮助夕阳产业减少投资,实行转产、减产,促进朝阳产业扩大投资,确保了经济有效发展。
改革开放20年间,我国资本要素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1.6%、28.7%,日本1953~1971年为23.8%和55%。1980~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倍,GNP增长不到3倍,而日本投资率年均增长1.17个百分点,GNP就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每年经济增长70%是外资等非国有经济的贡献,技术因素作用较小。1992年,GNP年增长12%,吸引外资200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固定资产投资15%,可增加1万亿元工业产值。1993年,国有企业每投入100元,投资效益产出只有91元。
日本追求的是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高速增长。1953~1981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2%,我国仅为4.4%。日本人均GNP从280美元增长到2000美元仅用5年,我国用了25年以上。1980~1993年,我国GNP年均增长10%,人均GNP增长8.4%,日本分别为4%和3.4%,但用人均美元和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分别为4.1%和7%,日本为10%和7.2%。1973y1993年,日本人均GNP从3470美元升到31,490美元,实际增长率3.96%,有价值增长率6.63%,中国分别为8.68%、1.49%。1995年,我国GNP提前5年翻两番,但人均GNP没有达到800美元。人均年财政收入19年仅年递增2.9%,大大低于人均GNP的8.4%。
我国经济增长在拉动需求扩大的同时,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1960~1984年,经济波动系数是日本的3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2倍。1982~1994年,年均GNP增长率为10.22%,年均的零售物价上涨率8.2%,两者之比为1:0.8,而日本相关数据分别为9.9%、4.6%,1:0.46,可见日本物价上涨率较我国低得多。
日本的人均资源很贫乏,但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扬长避短。1955~1975年是日本增长最快的时期,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从81.4%上升到96.0%,而矿业产值从10.1%下降到0.62%,电力、煤气、供水等基础产业从7.74%下降到3.38%。中国也是人均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廉价出卖资源。以2000年为证,中国资源型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54.5%,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轻工业的62.0%,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50.5%。
中国劳工多,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一大优势,可是却不能高效地利用其劳力,从而大大抵消了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同样是高速增长时期,1960~1975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07%;1980~2000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5.19%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5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对比充分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靠的是人海战术,日本靠的却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除了靠人海战术,中国的增长还靠大量投资,可是投资质量又如何呢?都说日本坏账严重,可是在从高速增长走向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日本银行的坏账率仅5%,而中国在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8.78%,如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则不良贷款率近45%。显然,同日本相比,中国的投资效率与效益要猛回头。
R&D(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0年,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支出为896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达到1个百分点。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又是雄居榜首。事实上,1990以来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世界第一。
中国改革开放中三次大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只有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限价和补贴来解决,这不利于长期抑制,忽视了产生通货膨胀的特殊机制,引起经济大起大落;日本通过规模效益不断提高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力,大大减缓了物价上涨速度。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高风险度。一旦危机席卷全球,外部需求急剧下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必然因为出口的自由落体式滑落而失去平衡。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世界工厂”的光环,掩不住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和“心脏”的贴牌企业更容易“沉没”。
我国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重化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不到30%。企业没有规模效益,产品竞争力差,造成短缺与过剩并存,近年存货积压不断增加,占当年GNP新增值40%以上。八五期间,库存工业品每年增长30%,超过生产速度。1996年,总库存价值3万亿元,占GNP44%,大大高于14.5%的警戒线。一半左右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75%在50%以下。1949年~1979年,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结果存大跃进中损失1200亿元,“文革”损失5000亿元。
20世纪70年代,日本认识到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弊端,因此提出“让GNP见鬼去吧”。在经历了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实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向充分就业过渡,产业结构高级化,二元结构趋向消除,出口产品重工业化与经常收支的持续顺差,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的自由化等等。
同样,我国不能为几两黄金破坏数以吨计的黄金储备,不能舍不得万元的“三废”治理费用而污染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耕地、森林,不能为有限几个外汇破坏成片森林。要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中国GDP看似超过日本,但是因为自然灾害、环保损失、产品积压等问题的扩大,中国有效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日本。况且中国只是GDP总量而不是人均超过日本。要是把对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没超过日本的领域显然更多。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更要看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让我们把注意的焦点再次投向GDP。GDP并非衡量一国国民福利好坏的指标。中国GDP成为了世界第二,要超越日本,还要看人均GDP。按人口平均值算,与日本还差得远呢。如果中国人均GDP要超过日本,那么GDP总量要超过日本11倍。同时,一个国家不应该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而应重视环境保护、福利等问题。日本学者石原享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除了令人称赞之外,并没有其他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均GDP仍然居世界百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收入这个标准,中国大约还有1.5亿的贫困人口。
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NP比备省市自治区统计总和要少5800亿元,证明了虚报产值现象的严重。2010年上半年,29个省区市GDP之和超过全国数据达8000亿,人们很容易看出地方GDP数据在继续造假,仍热衷于捞取虚幻的GDP政绩,其掺水至少高达8.9%。
有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NP届世界第三,甚至超过日本位居第二,这低估了中国通货膨胀,高估了人民币购买力和经济实力,产生虚假繁荣的印象,并和泡沫统计数字相吻合,酿成超前消费和自大心理,损害中国从国际得到援助和长期低息贷款的资格和权利,因此中国领导人和明智学者否认购买力平价法。
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问题的时候,GDP显然十分重要。GDP是果丹皮,是鸡的屁,刮地皮,光碟片,高档品,果导片,也可以说什么都不是。GDP不是“鸡的屁”单一乏味、臭不可闻、空洞无着,而是包含着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代表实实在在的民生幸福和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但是单纯追求GDP也会造成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严重问题。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详细阐述了GDP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列出其诸多“不能”。文童说,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首先,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第三,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第四,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温家宝总理坦言:“我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你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诚哉斯言。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乡下人对城里人说,我们好容易吃上肉了你们又吃野菜了;我们好容易上楼了你们又下楼(住别墅)了;我们好容易吃饱饭了你们又减肥了;我们好容易进城了你们又进村了……
这个段子所表现的“时差”颇像低碳经济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我们建立起了工业化规模,主要工业产品的产能终于实现了当年超英赶美的梦想,争到了世界第一,但那些发达国家又改低碳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所谓绿色经济。它对以高产能、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重工业化是一个否定。低碳经济比的是效益,是技术,是人文理念,是生存环境。这样一来,中国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辛辛苦苦争到的那些“第一”,转瞬间又成了包袱。
2010年,大连输油管爆炸,南京“7·28”爆炸,数千化工桶冲入松花江……各地密集发生工业灾害事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析显示,我国工业灾害主要集中在石化、化工、冶金、煤矿和有色金属等几个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工业危险源不断增多,一旦形成城市工业灾害,损失巨大。业内人士认为,城市工业灾害频发的背后,与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布局或选址不当密切相关。深究其因,仍然是“带血的GDP”作祟,“萝卜快了不洗泥”造成安全防控出现疏漏。
我们看到,即便甲午战争时期中国GDP超过日本,仍然免不了落后挨打。因此,看GDP的数量也要看质量,既看GDP本身也要看其他诸多领域,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和国家是否成功的标准。
中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广受关注,但具体规模一直没有数据。有学者提出“三个3000亿”的说法,即公款出国3000亿、公款招待3000亿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并认为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第一。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机构编制的急剧膨胀、政府行为和公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和政府支出,尤其是预算不公开不透明,是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几个原因。
我国国企三角债3万多亿元,贷款1.75万亿元坏债。1982-1992年,国有资产被侵占转移、损毁流失5000亿元以上,每年税款流失、截留1000亿元,偷漏税和预算外资金各占GDP4%,非法经济占GNP30%,大大高于西方国家。假冒伪劣损失2000亿元,建筑物倒塌损失1000多亿元,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约占GNP12%。种种因素造成了即使中国GDP看似超过日本,但是经济有效含量仍然落后日本的现实。
日本还有着极其庞大的海外资产。由于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低迷,大量日本企业出海寻求商机,2004年日本的海外总资产就增加到了41968亿美元,这包括日本在海外购买的土地和已经建造的工厂等等。因此如果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分析日本经济的话,会发现日本的海外进账极其巨大,包括我们身边这些中国制造的日本产品在内,这些都不算在日本的GDP里面,但其庞大的利润却最终回流到日本的钱袋里。因此GNP才能更真实地体现日本的经济实力,如果对比GNP的话,那中国显然还算不上世界第二。
第四章 中日经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