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超越日本: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日本坐标”
15387100000019

第19章 钢铁战

春秋时期,中国产铁,比欧洲早1700多年。北宋时,年产量达12.5万吨。700年后英国产业革命使用蒸汽机,开发矿山,钢铁成为国力的主要标志。

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时,投资3300多万两白银建立汉阳钢铁厂,原料优越,但耗去十年光阴,未能顺利生产,经营权反而被日本八幡钢铁厂操纵,作为生产原料基地。八幡又依靠甲午战争赔款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日本钢铁业巨头新曰铁。日本殖民东北时,建立了鞍钢。投降时说:“把鞍钢给中国人种高粱吧,恢复生产要20年。”新中国三年就恢复生产,年产量达135万吨,远远超过伪满最高纪录。

1951年,我国专家就攻克烧结矿和含硅炼铁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但当新流程风靡西方时,我国还在建设落后的平炉和侧吹转炉。大跃进时,提出“以钢为纲”、“钢铁挂帅”,甚至动用一亿人大炼钢铁,全国城乡一律推广“小、土、群”。有的小高炉仅1立方米,用黄泥筑成;有的用小土窑、碉堡改建。没有焦炭,就用煤、树木;没有铁矿石就砸锅,拆铁栏杆、铁门。这种砸了好锅炼废铁的荒唐,使有限的资源造成无限的浪费。烧出的铁疙瘩的含灰量比没有烧之前还高,利润、税金低于国家投资,亏损100亿元,甚至超过国防开支。

1958年,钢产量1108万吨,其中很多是废品,比正规炼钢多花几十倍的代价。1959年,中国钢产量1070万吨,日本9870万吨,美国944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没有“超英赶美”,更远远地被日本甩下。

二战后,日本逐步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弄潮儿。用16亿美元改造、扩建老钢铁基地,实现三次合理化运动,建设了1.5亿吨钢铁产业的国际水平,雄居世界第一宝座。中国花90亿美元,只建成1亿吨生产能力,其中只有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是50年代水平。

1955年,日本企业界首次赴美学习就是学习钢铁技术。送行的人说:“即使飞机失事,你们也要活着回来。”日本引进美苏的高温高压技术、瑞士连续铸钢技术、法国高炉喷吹重油炼铁技术和LD转炉带钢轧机、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完全消化、改进、革新。

1956年,奥地利要卖给中国平炉,可使冶炼时间缩短90%,能耗少,却被拒绝。日本用126万美元引进后吸收。1965年,我国花2700万美元进口这项技术,直到1970年才投产。

欧美是钢铁生产先进地区,但是后来意大利要求日本指导高炉操作技术,日本向英国出口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和转炉烟气回收技术,并协助美国进行技术改造。

日本没有铁矿石、石油等资源,却拥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就在沿海建设钢铁厂,改变了必须存原料产地建厂的传统做法。1956-1960年,日本建成了煤炭和炼钢一体化的大型钢铁公司22个,有7个年产钢1000万吨以上。1979年,投资40亿美元,在扇岛建立世界最现代化钢厂,人均年产钢1600多吨。使用起重机、炼钢炉、输送机,不用人工操作。控制室中整洁安静,厂区风景如画,绿草如茵。而当时中国首钢还在使用日本1929年生产的高炉。

日本钢铁业在只有美国1%的规模下起步。1955~1975年,粗钢产量增加10倍,世界增加1.4倍。中国钢产量从762万吨增加到4000万吨,用了20年时间,日本仅用11年时间。1961年,日本钢产量超过英国,1964年超过德国。1980年达11140万吨,世界第一,中国不及日本一半。由于日本钢铁需求不振,主动减产,而中国经济迅速增长,钢产量逐年上升。1996年,中国钢产量1亿吨,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钢铁产值仍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质量、品种不能满足需求,仅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镀锌板满足率60%,镀锡板满足率29%。1995年,大连出口船舶50万吨,创汇1.6亿美元,但仅船用钢材进口就用汇0.6亿美元。1997年,国产家电用钢板市场占有率13%,轿车用钢市场占有率不足50%,上亿吨钢竟然造不出一辆完整的轿车,高强度级别石油钢管等基本靠进口。

1960-1965年,日本钢铁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5.7%上升到16%。1960-1974年,出口增长14倍,超过美苏英法四国出口总和。1977年,占美国市场50%。1985~1996年,年均出口2241万吨,占有世界市场14%,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口仅占0.85%,居世界第24位。

1949~1996年,我国进口钢材2.6亿吨,占我国产量1/5,共耗汇951亿美元,相当于建设年产一亿多吨钢的总投资。出口仅为3413万吨,创汇108亿美元。1993年,进口3026万吨,创世界最高纪录。1999年进口1500万吨,超出计划两倍。

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建立离不开日本。70年代,武钢引进1700热轧钢机和冷轧机,用专利费2.44亿美元,到80年代,宝钢仍花巨资引进,很长时间内难于掌握这项技术。新日铁向宝钢出售3亿美元设备,并收取9000万美元的技术指导费。仅宝钢购买新日铁技术费用就相当于日本二战后最大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尼龙技术花费的100倍。

1995年,中国钢铁企业1600多家,占世界1/3,产量仅占1/10.十大钢铁企业只占全行业产量48%,日本五大钢铁巨头占60%。1997年,新日铁产量第一,宝钢居第18位。新日铁产量、收入、单位产值分别是宝钢的3倍、9倍、2.2倍。

1977年,宝钢筹建期间就是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引进技术设备,而日本三井物产拥有新日铁的20.132%股权,与此同时,三井财团的骨干企业东芝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与新日铁合作成为宝钢的设备供应商,但从此宝钢只能选择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宝钢的铁矿石运输95%由日本船舶承揽,签了30年的海运合同。

日本协助建设宝钢,但没告诉地基有问题,而是让中国用高价买日本钢材坚固地基。宝钢用的矿石、炼焦煤只能从澳大利亚、巴西由日本投资的基地进口。运输船舶也为日本制造。由于上海无法停泊25万吨级船舶,也必须通过日本港口,用日本5万吨船转运到上海。中国按照日本指引的路,被牵着鼻子走,进口一些价格偏高或没必要的设备,增加了成本和时间,削弱了竞争力。

日本铁矿石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对日本钢铁业及汽车等下游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日本钢铁企业却可以接受铁矿石涨价。2010年,新日本制铁公司等日本大型钢铁企业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等就铁矿石价格上涨达成协议,每吨铁矿石价格为105美元,比上一年度上涨92%。

目前,日本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7.1%,新日铁公司仅占2.1%。但日本钢铁企业即使接受铁矿石涨价,也可以通过提高钢材出口价格等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国外成品制造商。而且,日本钢铁企业在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都持有股份,其中在淡水河谷的持股比例高达15%,因此铁矿石涨价的部分收益最终会回流,日本钢铁企业从涨价中获取一定收益。这些也都是日本钢铁企业最终接受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

新日铁规模下滑,但其战略是不靠规模取胜,而在技术上永远保持优势。日本正努力确保在世界钢铁业的领先地位。从1997年起10年内投资1000亿日元,开发相当于现有钢铁两倍强度和寿命的超级钢材、带钢直接铸造快速熔炼及用其它燃料取代焦炭炼钢法等新技术,以提高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的强度,建设高防灾城市,制造高级汽车、高速船舶等。在出口钢材中,日本钢铁公司采取高级钢战略。新日铁的高级钢战略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截至2010年3月的5年间平均每年带来4800亿日元的利润。由于日本钢铁企业有独特的技术,因此周围国家很难摆脱对日本高级钢铁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