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关云长:关羽不是传说
15391300000027

第27章 网已经张开

刘备的不作为和曹操、孙权的积极行动拧成了一根套在关羽脖子上的绳索,绞杀胜利者的阴谋开始实施了。襄樊兵败、荆州沦陷,从威震华夏到失去立足之地,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懊悔、愤怒、绝望几乎摧垮了关羽的意志。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兵激发了他人生最后的斗志。在挽救了几千条生命之后,关羽毅然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生命的最后时刻,关羽放弃了逃亡,平静而尊严地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关羽出兵北伐的消息传到汉中,刘备听后,一句话都没有说,面无表情。过后,他再也没提起过这件事,就好像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一样。他不提,别人也不敢提,大家都保持沉默。在一片沉默中,隐藏着浓重的杀气。

一日,诸葛亮与刘备闲聊,刘备有些无助地说:“岁月催人老啊!再强大的对手都不可怕,就是这无情的岁月是你无法抗拒的。”

诸葛亮心有所动:“主公是在考虑身后的事情吗?”

“是啊!阿斗还年幼,将来还需要你们这些股肱之臣尽心辅佐啊!”

“请主公放心,亮一定鞠躬尽瘁。但主公是受天意眷顾之人,一定会长寿的,我们的霸业还没有成就啊!”

刘备摆了摆手,“你我之间就不需要这些应酬之词了。什么天意,这江山是我九死一生,一寸一寸打出来的。我只是担心阿斗将来挑不起这副担子啊!我有生之年,恐怕无力消灭曹、孙这两个劲敌了。强敌环伺,这份基业在我身后不知能保持多久?”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打定主意,“主公,我以为外敌尚可捍御,就怕内部有人作乱啊!主公的威望无人能及,您在的时候没人敢妄动。一旦您不在了,难保不会有人逞其私欲、胆大妄为,其危害远甚于外敌!”

刘备冷笑了一声,“我在的时候就没人敢这么做吗?现在不就有人踢开我、自己做主了吗?我在的时候都这样,一旦我不在了……”刘备没有再说下去,诸葛亮也没有再问。

关羽北伐的消息在不断地传来,刘备集团上上下下依旧保持着奇怪的沉默。即便是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在刘备的治下也没有激起任何浪花。刘备有时候会走到高处的亭子上,眺望东方,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十月,曹操赶到洛阳,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面对眼前的严峻形势,曹操心里也有些发慌,不知所措,“关羽过去在我这里的时候,我因为他为人忠义而不杀他,现在却成了心腹大患。俘于禁、杀庞德、围曹仁,水淹七军,兵锋锐不可当。我们不如迁都,渡黄河向北,以避其锋”。

丞相主簿司马懿和丞相主簿西曹属蒋济两人表示反对,“于禁所部七军覆没是因为洪水,而不是我们作战不利,对魏国的安全影响不大。孙刘两家貌合神离,关羽得逞,一定会引起孙权的不安和戒备。我们可以派人劝说孙权从背后偷袭关羽,以割让江南为条件,那样的话,樊城之围就自解了”。

曹操采纳了二人的建议,一边派使者与孙权联系,一边部署对关羽的反击。

孙权见到曹操的使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十月,孙权致信曹操,说:“我很快就要挥师西进了,从背后偷袭关羽。江陵、公安这两个战略要地毗邻,一旦二城失陷,关羽一定会落荒而逃。樊城之围就会自解。”他请曹操一定要保守秘密,以免泄露出去,使关羽有所戒备。

刘备保持沉默,无所作为,对关羽的北伐不闻不问;曹操和孙权则相互勾结,对关羽南北夹击。在绞杀关羽这个出头鸟的问题上,三位枭雄达成了某种默契和一致。

刘备的沉默让关羽有些心慌,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并不想和刘备翻脸,毕竟一起出生入死几十年,背叛刘备的话,岂不是要担上不忠不义的骂名。他也不相信刘备会因为这件事抛弃自己,擅自出兵虽然确有不妥,但主公一直非常信任和倚重自己,这些年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难道就因为一次过错而恩断义绝吗?再说,自己出征,不也是为了给主公开疆拓土吗?

就在这时,上天又送来一份厚礼。襄阳的渔民在汉水中捕鱼的时候,捞到了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怎么会在汉水里呢?原来,汉献帝光熙元年(公元189年),宫内的太监作乱,劫持汉献帝,侍从逃散,掌玺的人将玉玺投入了井中。次年,孙坚击败董卓,进驻洛阳。将士看到一口井上有五色气蒸腾,又好奇又害怕,没人敢到井边汲水。孙坚听说后,派人下到井里,把传国玉玺打捞了出来。

这个消息被袁术知道了,就扣留了孙坚夫人,交换传国玉玺。袁术败亡后,持玉玺的人落入汉水,一直到渔民打捞上来,献给了关羽。关羽得到传国玉玺,狂喜不已,连忙送给刘备,希望借此来缓和与刘备的紧张关系,修复二人的感情。

意外得到传国玉玺,再次鼓舞了包括关羽在内的全军将士的斗志。在他们看来,这是汉中王刘备秉承天命的象征。从水淹七军到得到传国玉玺,足以说明天意开始眷顾汉中王一方,汉献帝代表的汉室已经衰微,无可挽回,国祚将由汉中王继承。

但出乎关羽意料的是,传国玉玺在刘备那里仍然没有激起任何反应,就像掉进了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没有泛起一丝涟漪。连传国玉玺都无法打动刘备,关羽真正开始害怕了,难道主公真的下定了决心,跟自己决裂吗?

将士们也开始议论纷纷,此前取得大胜,这次又奉献了传国玉玺,汉中王却没有给予任何嘉奖,连一封回信都没有,让大家心里没底。但眼前的战事紧张,容不得关羽和将士们多想。

“等这场仗打完了,再向主公当面谢罪吧!再大的不满,时间一长,终归会过去的。只要自己收复襄樊,再进取中原,甚至讨平孙权,为主公开疆拓土,相信他一定会宽恕自己的。”关羽现在把打胜仗、扩大地盘当成了挽回刘备心意的唯一希望。

为了尽快拿下樊城,关羽派人向邻近的上庸、房陵(湖北房县)守将刘封、孟达求援。刘备不发话,二人自然不敢出兵,就以上庸、房陵两地刚刚平定,人心浮动为由,拒绝支援关羽。

在关羽围攻樊城的时候,曹操的援兵源源不断地开往襄樊。大将徐晃领兵进驻阳陵坡,距樊城仅十五里。但曹操命令他按兵不动,等待后续的援兵到达,再发动进攻。

援军陆续到达后,徐晃进逼关羽的外围据点郾城。郾城在樊城北,徐晃并不直接进攻,而是扬言要在郾城南挖掘壕沟,切断郾城守军的退路。关羽只好将郾城守军撤回,收缩战线。

清除了关羽的外围据点,徐晃再次进逼包围樊城的关羽所部,两军的营垒距离只有三丈,彼此都看得一清二楚,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令人窒息。

将领们纷纷催促徐晃进攻。参军赵俨反对,“敌人重重包围,严密封锁,洪水还没有退去。我们的兵力还不够,曹仁与我们不能互通消息,无法内外夹攻。如果贸然进攻,只会导致失败,对救援不利。所以,不如让前锋逼近包围圈,派人告知曹仁,让他知道救兵已到,可以鼓舞士气。后续的援兵十天内就会到达,相信樊城守军还能坚持住。等我们的援兵到齐之后,内外夹攻,一定可以破敌”。

徐晃命人挖掘地道,与曹仁互通消息。地道穿过了汉军营垒,关羽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曹操驻军摩陂,坐镇指挥。关羽派遣到梁、郏一带的前锋很快就被曹操击溃,许都以南的形势稳定了下来。收到孙权的信后,曹操与手下人商议如何应对。大多数人都主张保守秘密,好收到出其不意的奇袭效果。但司空军祭酒董昭却反对这种惯性思维。

“在战场上要通权达变,为的是把问题处理妥当。我们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保守秘密,私下里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关羽知道孙权挥师西进,如果他领兵回援,樊城之围自解。孙权和关羽相互攻伐,我们就可以从中渔利。

“如果真的替孙权保守秘密,使孙权达到目的,不是上策。而且,陷入包围的我军将士对形势的变化并不知情,军心动摇,如果情急之下生出异心,那就麻烦了。所以,还是要把消息透露出去。另外,关羽个性强悍,他认为江陵、公安城防坚固,不会马上撤退。”

曹操听了董昭的分析,非常信服,派人送信给徐晃,让徐晃用强弩将信射进樊城和关羽的营垒中。樊城守军得到消息后,士气为之一振;而关羽无法判断消息的真假,担心中了曹操的离间计,又觉得樊城很快就可以攻破,所以犹豫不决,果然没有马上撤兵。但他已经察觉到形势岌岌可危,自己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皓月当空,关羽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滔滔洪水虽然不及前些日子那样来势迅猛,但仍没有完全消退。他眺望樊城高耸的城墙,内心纠结不安。刘备对自己不闻不问,不派一兵一卒支援;魏军重兵集结,现在又传来孙权和曹操勾结,要袭取荆州的消息,真有些四面楚歌的感觉。自己似乎不是站在甲板上,而是站在随时都可能破裂的冰面上。何去何从,关羽倍感困惑。

孙权真的敢在自己背后放冷箭吗?关羽自问。“不会,他不敢。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孙权还是畏忌我的。他没有这个勇气。一定是曹操的离间计,想恐吓我退兵。可是,当年孙权武力夺取三郡,双方几乎火并,最后迫使我们签订湘水协议,瓜分荆州,这个教训也很惨痛啊!到底该怎么办呢?”关羽左思右想,还是打不定主意。

关羽从怀中掏出前些日子孙权新任命的统帅陆逊给自己的一封信,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边看边摇头,“不可能是假的!这个无名小辈怎么敢诈我?”

关羽就是因为看了这封信,才放松了对孙权方面的戒备,又因为得不到刘备的增援,所以才从江陵调兵一万,支援樊城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