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5394000000021

第21章 第二十名 李世民

网络搜索结果:768640条

最大招牌:“贞观之治”

招牌搜索结果:60600条

名言嘉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荣誉称号:千古一帝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李世民

出生:公元599年1月28日

逝世:公元649年7月10日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

出生地: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

逝世地:长安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功过:辅佐李渊建立李唐王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促成了社会的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主要著作:《帝范》

[人物生平]

李世民公元599年出生于陕西武功,他的父亲是后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世民自幼熟读兵书,练习弓马,颇得乃父赏识。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被其子杨广所弑。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氏父子起兵反隋。同年,李世民率军在浅水湾(今陕西长武县)大败薛仁杲军。公元618年,唐军攻破长安,李渊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公元620年,李世民驱兵关东,战胜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军队。公元624年,唐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取了帝位。公元627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三年,李世民贬逐了高祖的亲信裴寂,以房玄龄、杜如晦为尚书左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魏征为守秘书监,完成了统治集团的人员调整。李世民在位期间,建立并完善了宰相制度。他还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根据隋律制定的《武德律》,为《唐律》奠定了基础。公元641年,许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公元644年,命大将张亮、李勣进攻朝鲜。公元645年,李世民亲至辽东城下,城克,改辽东为辽州。同年,因久攻安市不克,班师。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亲撰《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李治。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享年50岁。死后溢“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影响力评述]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中,李世民的情况较为特殊。起兵反隋的动议是李世民最先提出来的,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的,但他却不是开国之君。李世民一开始甚至连当皇帝的资格都没有。通过残酷的手足残杀,李世民才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不完全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而在于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善纳忠言,勇于自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甚至成为了后世贤君的楷模,衡量贤君的尺度。李世民在位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大的时期,国家总体上保持着外张而不是内敛的态势。贞观时期的长安是一个世界大都市,各国客商云集。中国文化自信而豁达,开放而大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气度是和中国当时的胸怀相称的。贞观和随后的开元天宝不仅仅是唐代繁荣的顶峰,也是中国国力的顶峰。而盛唐,永远是和李世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李世民崭露头角是在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北巡到雁门关,被突然而来的突厥骑兵包围了。别看杨广凶狠残暴,却吓破了胆,料知必死,整日抱着他的儿子流泪哭泣。但当时唐朝紧急应诏救驾的部队在数量上却处于绝对劣势。当时刚刚16岁的李世民正在勤王主将云定兴手下效力,他看敌势汹涌,就建议云定兴将有限的部队分散分布,白天军旗挥舞,晚上征鼓不息,给敌人援兵大至的假象,兴许能够吓走突厥。突厥部队见势果然逡巡不敢进攻。后杨广遣使向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求救,才解了雁门之围。少年李世民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群雄并起,李世民之父李渊任职的太原府周围也兴起了多路反隋的义军,李渊不知如何是好。世民建议父亲顺应民意,推翻隋朝,建功立业。李渊听后大骇,甚至威胁要绑世民问官。李世民通过李渊的朋友裴寂对李渊晓以利害,李渊总算同意起义。义军首先顺利地攻下了西河郡,李渊信心倍增,乃自立为大将军。唐军一直攻到霍邑,被隋朝大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挡住去路。唐军久攻不得过,又闻另一路义军刘武周要攻打太原,更加之淫雨连连,军中乏粮,李渊竟然打算要回师太原。李世民看到胜利的果实马上就要毁于一旦,谏父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人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但李渊执意要回兵太原。李世民看到无法挽回,在李渊的帐外大放悲声。李渊问其故,世民回答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感到还是儿子说得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世民先取长安的策略,在4个月内攻克长安,使李唐王朝获得了号令天下的地利优势。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攻取长安仅仅是走向立国的第一步,后面的工作其实更加艰巨。当时有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而河北有窦建德自称夏王。唐朝必须剿灭这些割据的群雄才算真正平定天下。在没有剿灭他们之前,鹿死谁手仍然难以预料。而剿灭这些割据的军阀,则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在当时的群雄之中,窦建德是一个有仁德的人,而王世充则是一个奸诈小人。李世民首攻王世充,王世充请求窦建德发兵救他。窦建德在救王世充途中被李世民挡住,兵败被俘。而无耻的王世充看到窦建德兵败,却缴械投降。最后王世充遇赦,而窦建德被斩。窦建德的死激起了他的残部将士的愤怒,他们在刘黑闼的率领下再举义旗,为窦建德报仇。经过两载争战,天下才终于平定。

唐朝立国之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李渊之后谁来继承大统。如果立嫡,则应立长子李建成;如果立贤,则应立次子李世民。无论从文韬还是武略,李建成都不是二弟的对手。李渊立建成为太子,埋下了兄弟残杀的祸根。由于李世民功高盖世,自然受到太子的猜忌和排挤。李建成甚至曾经在酒中下毒诳世民喝下,幸得及时救治才逃过一劫。李建成为了排挤李世民,和四弟齐王元吉结成了盟友。两人约定以出师抗击突厥为借口,在元吉领兵出征、世民前来送行时,将李世民杀掉。但李世民早有耳目密报,得知建成、元吉的密谋。李世民无奈,只好先下手为强。他在玄武门伏兵,斩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李渊被迫禅位,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不仅有军事谋略,还是一个勇猛过人、身先士卒的人。在霍邑遇宋老生,李渊和建成皆战不利,世民乃自领一军直冲宋老生军阵,斩数十人,刀刃上都是缺口,敌人的血沾满衣袖。将士见主将如此英武,士气大增,一举攻破城池,斩宋老生。在和窦建德对阵时,他曾只率四骑与尉迟恭深入敌营,遇敌兵问他是何人,他自报家门说:“我秦王也!”敌人正在惊愕,飞矢已入敌将喉咙。他且战且退,把敌人引入了唐军的包围圈,一举歼敌。部下曾劝他少冒风险,他回答说:“吾竭忠为国事,岂顾身乎?”李世民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李世民的成功还在于他非常能够笼络人才。在他的身边,文士有房玄龄、杜如晦,武将有尉迟恭、秦琼、程知节。反观建成和元吉,他们没有一个自己贴心的大将,焉有不败之理?为唐朝立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李靖,是李世民从刑场上救出来的。当李渊要斩杀据守长安的隋将时,忽有一人大喊:“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原来李靖和李渊素有嫌隙,李渊欲趁势杀之。世民听到呼喊,固请李渊赦免李靖,李渊勉强同意,为唐朝留下了一员良将。魏征本是太子建成帐下的谋士,建成死后,世民并没有对太子党大开杀戒,而是将魏征争取过来,魏征后来成为一代贤相。看来,明君和贤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任何一方,就可能出现“明亦不明,贤亦不贤”的结局。明君成就了贤相,贤相也成就了明君。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明君,他的“明”就在于他善于纳谏。而最著名的纳谏故事发生在他和魏征之间。有一次,太宗正要外出游猎,车马都套好了,这时魏征来了,他怕受到魏征的责备,就不再出游了。还有一次,太宗正在把玩一只鹞鹰,突然魏征求见,太宗急忙把鹞鹰藏入怀中,等魏征走了,鹞鹰已窒息而死。一个帝王能够因为臣子的铮谏而心生惕怵,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懦弱的皇帝,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其实太宗有时也对魏征恨之入骨,他曾经发誓说:“会须杀此田舍翁!”但当冷静下来,他马上就意识到魏征忠谏的可贵。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魏征生前向太宗上的《谏太宗十思疏》,也成为千古名篇。

但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以后,李世民渐渐听不进逆耳的谏言,也搞起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事情来。这还不算,他晚年的最大失误就是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当时,高丽内部发生政变,权臣盖苏文弑君后另立新君,加之新罗使者向太宗告状,说高丽和百济相勾结,阻断新罗朝供的通道。太宗决意下诏亲征,老臣房玄龄上遗表死谏无效。但是,唐军在安市久攻不下,只好兵败回师。后来,太宗又分别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出师东征,均无果而终。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在后世被称为“千古一帝”不是偶然的。李世民文韬武略俱全,是唐王朝的真正开国之君。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轻摇薄赋、与民生息、疏刑缓法的政策,使唐朝的经济很快恢复并走向繁荣。唐太宗懂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故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在勇于纳谏这一点上,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可以与唐太宗相比。他因此也就成为了仁德之君的代表和符号,他和魏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佳话。李世民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这个伟大的朝代也成就了李世民的英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盛世,有两个出现在唐代。唐代的文化成就也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让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是大唐气象。当现在的中国人神往地谈起这些文章典故时,有一个名字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起,他就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