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下)
15401000000006

第6章 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经济关系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商品的进出口,即对外贸易。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出口技术。③利用外资和资金输出。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⑤对外经济援助,有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等方式。

国际分工

指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分工指的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这种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一旦超越了国界,就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并使生产走向国际化。国际分工使不同国家或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资金和技术的交流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思想渊源于亚当·斯密,他认为分工是人类交换倾向自发发展的结果,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范围。各国都应尽量生产自己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换回自己需要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好处。后来的比较成本说、禀赋资源说等,都是亚当·斯密国际分工论的发展。当代,国际分工仍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世界市场

包括商品、劳务、货币、资本在内的世界范围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世界市场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结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使之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世界市场已经部分地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开放型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必须努力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市场的较为具体的含义,是指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场所、领域和形式,分为地区性的市场、专业性市场和各类组织形式的市场。努力开拓世界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比较利益学说

又称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提出的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的一种自由贸易理论。这种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生产力水平不同的国家,虽然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但两国仍然存在进行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可能。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上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同等的。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国应当生产它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而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国应当生产它劣势最小的商品。这种两国各自生产自己生产成本相对有利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彼此都能节约劳动,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利益。李嘉图的这种理论由于修正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缺陷,是古典经济学最成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比较价值

亦称比较成本,指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同国外同类商品生产费用的比值。国际经济学提出,每个国家应专门生产成本费用比较低的商品出口,而在生产方面比较不利的其他商品,即使生产该项商品的绝对费用低于其他国家,亦仍以从国外进口为利。在比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分工,则可以获得比较利益。比较成本说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

马克思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一旦越出国界进入世界市场,那么就应当按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国际价值是世界各国同种商品国内价值的平均化,它以世界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内涵。各国生产某种商品的国内价值是不一样的,在国际市场上它们必须还原为同一的国际通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以此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基础。在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影响各国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国内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取得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额,赚得超额利润。而国内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就居于不利的地位。这一理论提示了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以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同地位。

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用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就一个国家来看,劳动生产率可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两种。前者指的是个人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后者指的是这个国家范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就会出现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概念。它指的是全世界各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同样以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或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它是各国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影响着商品国际价值量的确定和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并由此影响参与交换各国的经济利益。因内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大,其中凝结了一个较大的国际价值量,按国际价值量出卖商品,就可获取超额利润,反之则会亏本。

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无权地位,摆脱发达国家对它们的控制、剥削及各种不公正待遇,对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秩序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于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联合国大会于1974年号召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它的基本特征是:①通过改革目前存在的不公正和不适当的规章制度,支持穷国在各方面谋求发展,特别在贸易和金融事务方面的改革尤为重要;②增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和贸易等领域中的比重;③用真正的相互依存代替贸易、技术输出、交通运输模式等由南对北的单向依赖;④要求各国在做出对小国有影响的决定时,应在互相尊重,保证小国自然资源不受威胁的基础上,考虑小国的意见。

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最初,是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目标而建立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同盟。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初期成员有:法国、前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1973年1月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正式加入。1981年1月希腊成为正式成员国。1986年1月接受葡萄牙、西班牙两国为其成员国。欧洲经济共同体12国,领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人口3.2亿,国民生产总值合计超过1万亿美元,占世界1/4,经济实力与美国接近,是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借助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力量,干预国际经济,以实现国际垄断的产物。它反映了西欧各国与超级大国在经济实力上的抗衡,也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结果。共同体内部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基金雄厚的欧洲货币体系和允许货物、劳务、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在国际事务中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实现政治一体化。现在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关系。1975年5月同我国建立了正式关系。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目前,欧共体实现了统一货币——欧元,统一的议会——欧洲议会。欧共体正在推进进一步的扩大和欧洲融合进程。

经互会

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和东欧几个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1949年4月正式成立。最初参加的国家是苏联、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6国。1962年经互会决定成员国资格不受任何地理区域的限制后,又有几个国家参加进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个成员国,此外,还有一些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经互会的最高机构是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轮流在成员国首都举行,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代表团团长。主要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由成员国各派一名政府副首脑级代表组成,每三个月举行一次会议。秘书处是经济与行政执行机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地点设在莫斯科。经互会下设“计划工作合作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等20多个常设委员会。

国际关贸总协定

是政府间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字,当时的缔约国为23个国家。此后每年召开一次缔约国大会,并在一定时期进行减税谈判。虽然缔约国之间斗争始终存在,但通过谈判还是使关税水平有所降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缔约国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协定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发达国家不应要求对方给以对等的优惠。现在该协定缔约国已达100多个,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5%以上。我国在1986年6月17日的总协定特别理事会上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目前,它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平等互利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包括:①在经济贸易往来中,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都应该一般平等,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愿望,根据双方的愿望和可能,取得各自的利益;②在签订经济贸易协议、合同及执行的全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不允许附带任何不平等的条件和不合理的要求;③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互通有无,不能强人所难;④价格和双方的收益要合理;⑤双方要“重合同,守信用”。在平等互利的原则指导下,对外商所得合法利润,应依法予以保护。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坚持上述基本立场,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方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确定自己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②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③依靠本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才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资金、生产能力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④利用外资也必须以此为基础,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投资方向、重点、规模和技术造型等,纳入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系列,从而有效地发挥利用外资的作用。

对外开放

主要指对外经济开放,即发展国际贸易、国际资金和技术交流等对外经济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迅速地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提高科技水平,赚取外汇,提高经济效益。对外开放是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落后经济思想和政策相对立的,但与自力更生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先进技术;同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生产同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成本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就可以取得各自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世界多数国家发展本国经济,都重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过去,我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锁,加上国内一些因素影响,对外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过一段闭关自守的历史,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加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党中央确定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长期不变的战略方针。

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或地区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制定的对外经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重点以及达到目标的各种措施。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尤其重要。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等。

外向型经济

是指以向外输出作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向外输出,从狭义来说,是指商品出口;从广义来说,还包括资金外投、技术出口和劳务出口等内容。当前,我国沿海开放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飞跃。

内向型经济

又称内向型发展方式。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求外援,完全依靠本国的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种经济类型。这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内涵是:利用国内资金,开发国内市场,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内向型经济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内向型经济,完全闭关锁国,自给自足,在当今世界上已很难找到这样的典型国家了。高级内向型经济,是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经济类型,即通过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来提高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制造出那些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以取代进口的经济类型。高级内向型经济的着眼点是本国的资源、劳力和市场,虽然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但往往采取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的政策,目的是不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以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从总体上说,属于基本内向型经济。

进口替代(模式)

指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采取的一种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国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用于促进本国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需要,以取代原来这些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产品。通过限制与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抵制或限制国外进口制成品,以节省外汇,保护国内市场。实行这种战略模式的国家,通常利用关税壁垒和进口限额来维护自己的工业,同时鼓励本国资本创造新企业,或者与外商合作经营新企业,以扩大取代进口的工业生产,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国内冶金、机器制造、化学、电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终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出口导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