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际关系与国际时事
15401500000002

第2章 国际热点问题(2)

埃塔是西班牙的一个恐怖组织,成立于1958年,原为佛朗哥独裁统治时代西班牙北部地区的一个地下反抗组织。佛朗哥政权垮台后,埃塔逐渐发展成为危害整个西班牙社会,以暴力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组织。埃塔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暴力斗争将巴斯克地区从西班牙分裂出去,建立一个包括法国南部一部分巴斯克语地区在内的独立国家。埃塔现有数百名成员,他们除了在本地区活动外,还经常到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以及拉美的墨西哥、乌拉圭、多米尼加等国家活动。埃塔暗杀对象的范围很广,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为了获取活动经费,埃塔在巴斯克地区以恐吓等暴力手段强行向当地人民催缴所谓的“革命税”。人们只要稍有不满或反抗就会遭到埃塔恐怖分子的报复,甚至死于非命。

美国国别人权报告

从1978年起,美国国务院人权委员会每年都发表年度《国别人权报告》。美国的年度人权报告不仅宣扬美国的价值观,而且以“国际人权卫士”自居,对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评头论足。凡是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都被指责为侵犯人权。至于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如何,《国别人权报告》中却只字不提。

德国统一

德国统一是西德和东德结束长期分裂和敌对关系的重要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西部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冷战时期东、西德处于严重对立状态。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德国统一的条件逐渐具备。1990年2月,东、西德和有关国家制定了德国统一的“2+4”方案,即由两德先行解决国家统一的内部问题,再由两德同美、苏、英、法四国共同解决相关的外部问题。5月12日,东、西德建立了“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8月23日东德人民议院决定东德10月3日与西德实行统一。9月12日,东、西德和美、苏、英、法四国外长签署了《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12月2日,德国举行统一后的首次大选,原西德领导人在大选中获胜。德国统一标志着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美苏分治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的解体。

东欧剧变

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八一九事件

自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以来,苏联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危机,国家的解体逐渐成为现实。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在电台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执行总统职务,从即日起他将执行总统职务。并宣布成立8人组成的“紧急状态委员会”。“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半年的紧急状态,并向全国发出了《告苏联人民书》,称“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原想作为保障国家迅速发展和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手段,却因种种原因已走入死胡同”。同日下午,亚纳耶夫和紧急状态委员会还发布了其他命令,宣布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并对新闻实行管制。“8·19”事件实质上是苏联“传统派”为了挽救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为了挽救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场政变行动。但是,这场政变在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叶利钦等人的猛烈反扑下,同时由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仓促上阵和策略错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8·19”事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在随后4个多月的时间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苏联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增强。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采取了类似步骤。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则紧步其后。同年10月底,格鲁吉亚反对派“自由格鲁吉亚圆桌会议”在竞选中获胜,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希望得到国际社会支持。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也先后发表“主权宣言”,并颁布了与联盟宪法相悖的法律。他们以维护“主权”为由,对抗苏联总统的命令。为了防止联盟的瓦解和维持最低限度的国家统一,1991年3月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了《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草案),拟作为苏联新宪法的基础。4月23日,苏联总统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主张签订主权国家新联盟条约。根据新联盟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中央的权力大大减少;而且至少有5个共和国将获得独立。在这种形势下,为挽救苏联的解体,在莫斯科发生了“8·19”事件。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25日,白俄罗斯发表了独立宣言。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内活动”。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也宣布暂停共产党在其境内的活动。原加盟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12日至13日,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中亚五国首脑在土库曼首府阿什哈巴德举行了会晤,同意以平等共同的创始国的身份加入“独联体”。不久,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三国也表示愿意加入。21日,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谈,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的一系列文件,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履行了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

车臣危机

车臣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位于俄联邦北高加索地区。1991年9月,车臣人杜达耶夫在所谓“选举”中当上车臣“总统”,宣布车臣是“主权国家”,企图将车臣从俄联邦分离出去,车臣问题由此产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俄联邦政府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两度出兵车臣。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非法武装遭到联邦军队的沉重打击,其有生力量基本被消灭。但非法武装中的死硬分子继续顽抗,致使车臣局势长期动荡。为实现安定与和平,俄联邦政府从2003年年初开始积极推动政治解决车臣问题的进程。3月23日,车臣就共和国宪法等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联邦政府还宣布对放下武器的非法武装分子实行大赦。10月5日,车臣共和国进行了总统选举,卡德罗夫当选总统。但此后,在车臣境内及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等地恐怖袭击时有发生,表明车臣局势依然严峻。2004年5月9日,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在一次恐怖分子发起的袭击中被炸身亡。5月18日,恐怖分子再次发动袭击,造成11名俄军士兵死亡。车臣危机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索马里事件

1993年10月,试图平息索马里内战的美国部队一架“黑鹰”直升机在索马里上空被击落,19名美军士兵阵亡。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一名被活捉的美军也被脱光了衣服游街示众。

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该事件促使美军最终从索马里撤军。

希布伦清真寺惨案

1994年发生在以色列占领区巴勒斯坦城市希布伦的枪击事件。希布伦是约旦河西岸除耶路撒冷之外的唯一一个在市区杂居有犹太移民的巴勒斯坦城市。1994年2月25日,一名犹太移民手拿自动步枪,冲进以色列控制下的希布伦易卜拉欣清真寺,向正在祈祷的穆斯林疯狂扫射,导致91人死亡,500多人受伤。造成震惊世界的希布伦清真寺惨案。这一事件反映了中东地区的深刻矛盾。1995年,通过和谈,巴以签署了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决议,规定1996年3月28日前以军撤出希布伦大部分地区。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1994年5月根据巴解组织决议成立,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的权力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加沙、杰里科除外交、安全以外的所有事务以及约旦河西岸的教育、社会福利、旅游、税收、卫生等事务。1996年1月,阿拉法特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简称“巴解”,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1968年7月通过的《巴勒斯坦国民宪章》规定,巴解是巴勒斯坦各种力量的代表,对巴勒斯坦人民收复国土、返回家园的斗争负责。巴解最高权力机构是“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由8个背景各不相同的游击队组织组成。由阿拉法特创建的“法塔赫”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在巴解中居于领导地位。巴解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执行机构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负责领导日常工作。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是巴解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境内外全体巴勒斯坦人。巴解组织的决策机构为中央委员会。1970年起,阿拉法特一直担任中委会主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是巴解组织的常设领导机构。1969年以来,执行委员会主席一直由阿拉法特担任。

法塔赫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简称。成立于1965年,是巴解的主流派,在巴解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其武装力量占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95%,控制了巴解的军、政、财务与外交大权,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自称是巴勒斯坦的执政党。“法塔赫”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职权。“法塔赫”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委员会,由18名成员组成。阿拉法特曾经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巴勒斯坦革命力量总司令。目前,主要领导人为阿巴斯。

哈马斯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简称,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三个阿拉伯语词的缩写组成。“哈马斯”由艾哈迈德·亚辛教长于1987年12月14日创建,是一个宗教性、政治性的组织,主张暴力斗争,通过“圣战”,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反对同以色列媾和。因“哈马斯”领导被占领土的巴人进行反以起义斗争,以色列于1989年宣布其为恐怖组织,其活动非法并开始追捕、驱逐“哈马斯”

领导成员。“哈马斯”资金雄厚,在巴内地,特别是在加沙地带开设了若干福利机构,定期资助各类贫困者。“哈马斯”在反以斗争中,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但自从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原则性矛盾。哈马斯近年来影响日益重要。

杰哈德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简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穆斯林兄弟会中的激进派发展起来,其宗旨是通过圣战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解放巴勒斯坦,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该组织属伊斯兰极端组织,曾组织过针对以色列的暴力袭击活动,打击以色列的目标。

阿克萨烈士旅

秘密组建于1994年,2001年1月1日对外公开宣布成立,是一个松散而灵活的准军事机构。没有统一的指挥首脑,但却设有“军事部”和“安全部”两个平行的部门,其中“军事部”直接负责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行动,其成员按其生活居住的地区分成若干行动小组,行动小组相互独立;“安全部”负责袭击行动的策划以及该组织的内部安全事宜。现有成员多为在以色列监狱关押过的巴勒斯坦人和巴勒斯坦大学生。他们不听命于巴民族权力机构,也不跟巴民族权力机构的高层官员发生任何关系。他们袭击的目标不仅有以色列士兵和军用设施,而且包括以色列平民和民用设施。

奥斯陆协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抛开纷杂的国际调解,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奥斯陆协议》是一项旨在实现巴以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根据双方安排,巴解组织和以色列首先交换了相互承认的法律文件,继而又照顾到美国的主导地位,在白宫草坪签署了正式名称为《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协议文本。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和平进程的稳步发展,双方又签署了《加沙一杰里科协议》和《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这两项协议被普遍认为是“奥斯陆协议”的组成部分。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以色列首先撤出加沙和杰里科,并开始为期5年的自治过渡;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自治机构;过渡期内,以色列将先行撤出约旦河西岸6座城市和450个村镇,继而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大部分领土交给巴勒斯坦自治当局管理;过渡期开始3年内启动巴勒斯坦永久地位的谈判;永久地位的谈判包括双方必须解决的耶路撒冷、被占领土犹太人定居点、难民安置、水资源分配和巴勒斯坦政体的最终地位等主要问题;过渡期应在1999年5月结束。这一协议由于受到巴以双方内部各派别的反对和阻挠,实际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利库德集团

1973年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联合组成政府。1996年5月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1999年5月,内塔尼亚胡参加总理竞选失败后辞去利库德集团主席职务,沙龙于9月8日正式当选为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6日,沙龙在以色列总理选举中击败巴拉克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2002年11月,沙龙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成为第一大党,沙龙连任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