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史蒂芬·柯维写给年轻人的高效工作秘笈
15406000000041

第41章 化阻力为动力,离高效回报更进一步

一个人生活在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如果不懂得消除阻力,把阻力化为动力,总有一天,就会像一只弹簧,所受的力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弹簧会坏掉。史蒂芬·柯维认为,统合综效是对付阻挠,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

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那种出于种种原因和不同的目的,处处与我们作对的人。这是我们事业上的很大的阻力。遇到了这样的冤家对头,会弄得自己心情郁闷、工作不顺、人际关系恶化。而要想在职场上继续生存下去,就一定要解决好与此类人的关系。以牙还牙、鱼死网破的斗争策略显然不可取。那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让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力争这场职场冲突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也就是把阻力化为了动力,可以推动自己前进。这就是史蒂芬·柯维所提倡的,以统合综效的方法,来消除来自于同事的阻力,促进高效工作。

某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小周,在大学毕业之后,便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搞行政。在同一个办公室里,有一个比她先来的女孩。这个女孩以前是在研究所下属企业工作的,后来因为拿到了成人教育文凭,才被调到研究所里来工作的。虽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没几岁,但是,小周考虑到自己毕竟是一个新人,对方的资历与经验都比自己深,所以,她总是很谦虚地向先来的女孩请教问题。但是,那个女孩似乎并不买账,对待小周的态度非常生硬,处处挑剔小周的毛病。而且,她还在私底下,在同事之间到处说小周的闲话。因为处理不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小周感觉心理压力很大,逐渐地就不愿意主动与同事交谈,甚至对工作也失去了兴趣,每天做事都心不在焉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难道是小周曾经得罪过这位女同事吗?这样的可能性好像不是很大。这位女同事之所以会处处为难小周,很显然是因为她觉得小周不管在学历还是样貌等方面,都胜她一筹,她感受到了压力与威胁,害怕哪一天小周会将她排挤出去,因此才会“想先下手为强”。

要想化解同事对自己的敌意,妥善解决职场冲突,增强自制能力,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如果对于对方的刁难和挑衅缺乏足够的忍耐力,耿耿于怀,迟早会爆发,使局面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方之所以与你为敌,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过错在自己,那就要勇于承认、坦诚地表示歉意,赢得对方的谅解。如果因为对方的刁难,而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提升了自己,这便是把阻力化成了动力,加强了我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将会更有利于高效地工作。

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在参加议会选举的时候,席间有一位议员,专门针对他,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反对演说,将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无是处。由于这位议员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对议会里各个成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与他为敌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于是,富兰克林经过多方面的考虑,给议员写了一封短信,在信中提到:我听别人说,您收藏的几部图书是非常名贵并且十分稀有的,我很希望能够借阅几日,不知您是否愿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议员看完富兰克林的信之后,竟然立即差人将那几部书送到富兰克林手中。一周之后,富兰克林将书送还给他,并且还附信对他表示了由衷的谢意。后来,当他们再次在议会里相遇的时候,这位议员竟然一反常态,主动地走过来,与富兰克林握手交谈,最后表示愿意在任何问题上对富兰克林表示支持。就这样,两个人最终成为了知己好友,并且,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富兰克林在面对他人对自己表示反对的时候,并不是与之争论,也不进行反驳。他采用了一个小小的举动——向对手求得一点小帮助,来表现自己对于对手的尊重。这是从情感上让对方偏袒向了自己。采用了统合综效的方法,来把来自于别人的阻力,变成了帮助自己的动力。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反而能赢得别人站在自己的阵营上呢?为什么仅仅因为这样一个举动,就能够把阻力转变成为动力呢?如果深入地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请求别人帮助,非常符合史蒂芬·柯维要求我们的统合综效的理念。帮助别人,给人以恩惠也是人的本能之一。当别人高兴地接受我们所给予的恩惠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增强了对人的亲切和善意。所以,若是在团队工作中,如果你能告诉你在办公室里的对头,说你需要他的帮助,只要你的要求不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最好是他的举手之劳,通常他会很乐于帮你的忙,当他的自尊心获得满足的时候,敌意和怨恨也就随之减少了,最终的结果自然很可能会按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李老师原本是某市区的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他被调动了一所乡镇小学担任老师。在原来的中学教书的时候,那里的管理比较严格规范。李老师就养成了不轻易请假,不随便调课的习惯。但是,这所小学与中学的情况不同,当地的教师大多都生在农村,家里也基本上都种着地,所以,到了农忙的时候,请假回去帮帮忙,属于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李老师对此很不适应。因为在中学里是不允许无故请假外出的,即便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请假也要尽可能地选择没课的时候,并且,调出的课程以后还必须找时间调回来。因此,他除了自己应该上的课,一般不会上别人的课。当然,这样的做法在中学里是对的,但是,在这里就不适用了。有一次,二年级有一位老师因为有事请假外出了,校长就安排他去照看。这让他很难理解:自己明明是教五年级的,为什么要让我去帮着照看二年级的学生呢?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最终他还是去了。不多,当这种现象接连出现三次之后,他就受不了了,与校长理论,结果连那位二年级的老师也给得罪了。就这样,逐渐地,他就成为了其他老师眼中的“另类”:脾气暴躁,不容易相处,还不肯帮助同事的人。于是,大家一有机会就会一起攻击他,挖苦他,将他一个人给孤立起来。

此外,李老师还是这所学校唯一一个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好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着非常实用的先进教学方法。而那些民办教师出身的老教师们,对于他的这些教学和教育方法看不顺眼。他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很有用的拿分的手段使他们误以为已取到了“真经”,并且,以此为评判标准来评价李老师的教学方法,所以,李老师教学手段自然也就成了歪门邪道。

最重要的是,在这所学校里,校长已经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专制统治现象十分严重。在学校里有几个老师整天像哈巴狗似的在他后面套头摆尾、奉承巴结,其他老师也只是逆来顺受,不懂得任何的反抗。而李老师恰恰对这种人际关系最讨厌与厌恶。这不但引起了校长和他的亲信的排挤,就连其他受压迫的老师也不理解他。有一次,他为了给大家争取民主与其他利益,与校长发生冲突的时候,同事们没有支持他,反而将他的做法看做是“抗上”、“出风头”而对其冷眼嘲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很简单,他证明了大家以前都是错的,大家都很懦弱,活得缺乏尊严。这样的事实自然是很难让大家接受,这就好比是在《皇帝的新装》中喊出“他什么也没穿”的小孩儿,当大家都在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多么多么漂亮的时候,他却喊出来与所有人都不同的意见。结果,皇帝继续前进游行,而其他赞美过新装的人为了文过饰非,只能骂小孩儿在那里乱说话。

领导的呵斥、同事们的嘲笑以及故意给李老师造成的难堪等,都让他感到十分苦恼,好在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人,不会钻死牛角尖跟自己过不去。而且他的志向远大,能力卓越,只要是认为正确的事情,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阻碍都能够一笑了之,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动力,更加勤奋地工作,因此,除了与同事们的关系比较紧张之外,其他方面,他都做得相当的出色。

同事的排挤,环境的不适应是李老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巨大的阻力。如果在这样的阻力下,自暴自弃,被打压得失去了斗志,李老师便不可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但是,这样的阻力,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一种激励。它激励着李老师保持自己,不断自强,才能早日脱离这样的环境。坚强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能把阻力变成动力,促进自己早日达到工作的目标,即实现我们所说的高效工作。

综合地来看,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尽量把阻力转变成能够帮助我们的动力。如果有的阻力的确无法消除,那也要用正面的、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让阻力来激发我们的斗志,这依然是把阻力变成动力的一种方法。